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就是内因,决定学生学习的性质和根本的发展方向。在科学教学中,只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规律,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化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才能让科学课堂焕发出它的生命活力,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素养; 内因; 外因; 实践; 科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87-001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必须在“兴趣”上下功夫,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科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所以,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过程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以及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的过程。而教师所创设的真实问题,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在《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到室外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向空中抛掷物体等活动。然后问同学们在掷纸飞机时有什么发现吗?有的说:“有的纸飞机会拐弯,有的会直飞……但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落在地上。”还有的说:“我发现如果是顺风的话,纸飞机会晚些落地;若是逆风,落地会早些。”再问向空中抛掷物体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吗?有的说:“不管怎么抛,最终都要落地。”还有的说:“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紧接着问你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发现有什么共同地方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呢?这样让学生在亲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认识重力(地球引力)的存在。
二、利用身心规律,诱发科学兴趣
小学生身心好动的特点,要求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不是死板、枯燥的,把知识寓游戏之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根据小学生喜新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自觉地探求新知识,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段,调动科学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会持续很久,以往呆板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因此,教师要擅长利用做实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做魔术、看图片等教学情境,使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
如在教六年级上册《变色花》时,课堂上我采用表演魔术的方法,在事先准备好的纸花上喷紫甘蓝水,“花朵变成红色了,叶子变成绿色了!”同学们惊呼着。随后我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实验想知道什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认识了什么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及指示剂,最后进入探索阶段。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甘蓝汁滴到烧杯里。实验非常成功,学生兴趣空前高涨。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科学兴趣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地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要能从实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将科学实验与社会和自然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周围现象的本质,解决了问题,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爱科学的情感。
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新情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检验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及时恰当评价,激励科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学生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及时的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增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勇气。教师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本身是一种肯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支持,也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鼓励,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细心观察后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他说:“你知道吗,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像你这样的。”对一些不爱开口的小学生偶尔举手回答的,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老师觉得像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千万不可滥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很容易冲昏了学生的头脑,这样的表扬也许会失去拥有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及时恰当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促使其兴趣日益浓厚。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就是内因,是学生科学素养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决定孩子学习的性质和根本的发展方向,而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都是外因,是学生科学素养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可以促进和阻碍兴趣这一内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规律,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让科学课堂焕发出它的生命活力,才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科学素养; 内因; 外因; 实践; 科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2-087-001
小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必须在“兴趣”上下功夫,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科学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所以,真实的问题情境的设计过程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以及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的过程。而教师所创设的真实问题,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在《苹果为什么会落地》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到室外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向空中抛掷物体等活动。然后问同学们在掷纸飞机时有什么发现吗?有的说:“有的纸飞机会拐弯,有的会直飞……但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落在地上。”还有的说:“我发现如果是顺风的话,纸飞机会晚些落地;若是逆风,落地会早些。”再问向空中抛掷物体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吗?有的说:“不管怎么抛,最终都要落地。”还有的说:“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紧接着问你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发现有什么共同地方吗?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呢?这样让学生在亲历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认识重力(地球引力)的存在。
二、利用身心规律,诱发科学兴趣
小学生身心好动的特点,要求教师对知识的传授方式不是死板、枯燥的,把知识寓游戏之中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年级较低的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十分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
根据小学生喜新好奇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每课时的教学设计时,都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主动自觉地探求新知识,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段,调动科学兴趣
小学生的兴趣往往不会持续很久,以往呆板的教学,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难免会让学生觉得无趣、乏味。因此,教师要擅长利用做实验、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做魔术、看图片等教学情境,使科学课变得精彩纷呈。
如在教六年级上册《变色花》时,课堂上我采用表演魔术的方法,在事先准备好的纸花上喷紫甘蓝水,“花朵变成红色了,叶子变成绿色了!”同学们惊呼着。随后我问学生:“你们看了这个实验想知道什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让他们认识了什么叫酸性物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及指示剂,最后进入探索阶段。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把甘蓝汁滴到烧杯里。实验非常成功,学生兴趣空前高涨。
四、注重实践活动,提高科学兴趣
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广泛地联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完美结合,要能从实用的角度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将科学实验与社会和自然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周围现象的本质,解决了问题,感受到科学知识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爱科学的情感。
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紧接着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把电路开关断开,有没有办法在不合开关的情况下,也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一金属接在开关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是什么物体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新情境,使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检验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五、及时恰当评价,激励科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太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学生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道理。及时的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也可以增强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勇气。教师适当的评价对于学生本身是一种肯定,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支持,也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鼓励,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细心观察后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对他说:“你知道吗,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就像你这样的。”对一些不爱开口的小学生偶尔举手回答的,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老师觉得像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千万不可滥用“你真棒!”“你真聪明!”“你真了不起!”这些夸奖的词很容易冲昏了学生的头脑,这样的表扬也许会失去拥有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及时恰当并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还要因人而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促使其兴趣日益浓厚。
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就是内因,是学生科学素养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决定孩子学习的性质和根本的发展方向,而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都是外因,是学生科学素养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可以促进和阻碍兴趣这一内部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科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根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规律,创设生动的生活化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让科学课堂焕发出它的生命活力,才能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