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课是初中历史课常用的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的课堂结构一般由组织教学,复习旧课,结束新课(即小结)布置作业等组成,根据我几年来的历史教学体验,小结的内容应列入课时计划内,不能视时间紧或宽而临时“调节”。应重视搞好新课的小结工作,使结论准确,概念清晰。好的小结不应是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综合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领悟而有所得,甚至达到耐人寻味的境界。下面谈谈历史教学小结的几种方法。
一、练习巩固法
上完新课以后,及时巩固是课堂教学结束新课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根据所授新课中的历史知识重点,难点和最基本史实向学生发问或出示思考题,以此引起学生回忆思考,并使学生在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中巩固有关知道。根据生理学生理论来分析,这一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这是因为,学生刚获得的知识,在大脑里表现为未加强的暂时神经联系,按扩散定律表明,这是弥散大脑皮层广大域的表面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只有在集中刺激的条件下方能反映出来。而课完新知识后的巩固提高或巩固练习,正是具重复刺激集中中刺激以加强刚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它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补上学生某些知识不足的好的途径。如在小结明确的对外关系时,可以这样问学生:(1)我们这节课讲了哪三件大事?(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和贡献援朝战争)(2)前后两件大事的年代谁说得出?(1405—1433年,1592—1598年)(3)明朝对外关系上提到了哪些重要人物?(郑和、明成祖、丰臣秀吉、李舜臣、宋应星、李松如、邢王介、邓子龙)(4)除中国外还提到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西洋、南洋、朝鲜、日本)(5)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有何感受?(懂得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懂得了中华民族有支援弱小国家建设和抗暴斗争的优良传统这样小结,紧紧扣住了历史事件时间、空间、人物三要素,突出了历史教学的特点,不仅巩固了新知识,又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二、直观教具法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总离不开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具体人物的活动。因此时间、空间,人物使成为组成历史地图、历史图表、板书等,最能体现历史知识的三大要素,所以我们在小结时,便函可依照历史年表或历史地图(历史图表)或板书进行小结,象在历史教材最后均有附表,它把本册所有的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它重大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所以小结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大事年表,来分析思考一个阶段史实的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并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
三、比较对比法
比较对比是区别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本质特征是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不可能重演,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明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是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对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具有很大作用。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通过对《辛丑条约》的分析和与其它不平等条约列表对比,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同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
四、拓展延伸法
历史学科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对学历史的人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公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育学生肯有较高层次的观察问题和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以史为鉴,学以至用。鲁迅先生说:“读史是查陈帐,而查陈帐是为了照出现在预示将来。”因此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解决一个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的问题,而且要准确地、科学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亲切、有用、愿学,同时要注意历史教学中联系实际中只能作适当的引伸或点拔,有时甚至是引而不发。切忌作简单的类别比甚至牵强附会的滥联。如在小结“汉唐对外关系”时可以这样说:与唐通使交往的国家很多,这同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力强盛分不开的,此时的日本许多方面都是向我们学习的,说明那时日本比我们落后,而时过境迁,中国由先进变落后,日本由落后变先进,我们这代人应挑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
五、自我总结法
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最根本的教学法。在课堂小结中,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鼓励学生把断断续续学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小结。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心理素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学完“王安石变法”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失败了?”教师的提示是——做一件事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如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有群众支持,是否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否敢于坚持斗争等等。
常言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无定法是为至法。”综合课中是小结技能并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应根据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及教师本人的特长,选择不同的结束新课的方法。
一、练习巩固法
上完新课以后,及时巩固是课堂教学结束新课的一种常用方法。教师根据所授新课中的历史知识重点,难点和最基本史实向学生发问或出示思考题,以此引起学生回忆思考,并使学生在形成历史概念的过程中巩固有关知道。根据生理学生理论来分析,这一方式是相当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这是因为,学生刚获得的知识,在大脑里表现为未加强的暂时神经联系,按扩散定律表明,这是弥散大脑皮层广大域的表面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只有在集中刺激的条件下方能反映出来。而课完新知识后的巩固提高或巩固练习,正是具重复刺激集中中刺激以加强刚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它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补上学生某些知识不足的好的途径。如在小结明确的对外关系时,可以这样问学生:(1)我们这节课讲了哪三件大事?(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和贡献援朝战争)(2)前后两件大事的年代谁说得出?(1405—1433年,1592—1598年)(3)明朝对外关系上提到了哪些重要人物?(郑和、明成祖、丰臣秀吉、李舜臣、宋应星、李松如、邢王介、邓子龙)(4)除中国外还提到了哪些国家和地区?(西洋、南洋、朝鲜、日本)(5)学了这节课后同学们有何感受?(懂得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懂得了中华民族有支援弱小国家建设和抗暴斗争的优良传统这样小结,紧紧扣住了历史事件时间、空间、人物三要素,突出了历史教学的特点,不仅巩固了新知识,又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
二、直观教具法
任何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总离不开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理环境和具体人物的活动。因此时间、空间,人物使成为组成历史地图、历史图表、板书等,最能体现历史知识的三大要素,所以我们在小结时,便函可依照历史年表或历史地图(历史图表)或板书进行小结,象在历史教材最后均有附表,它把本册所有的大事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它重大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所以小结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大事年表,来分析思考一个阶段史实的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规律,并形成一定的时间概念。
三、比较对比法
比较对比是区别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本质特征是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历史不可能重演,通过比较和对比来明切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是共同点和不同点、归纳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这对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具有很大作用。如在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通过对《辛丑条约》的分析和与其它不平等条约列表对比,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同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
四、拓展延伸法
历史学科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对学历史的人具有思想教育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公要传授历史基础知识,培育学生肯有较高层次的观察问题和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以史为鉴,学以至用。鲁迅先生说:“读史是查陈帐,而查陈帐是为了照出现在预示将来。”因此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解决一个历史教学联系实际的问题,而且要准确地、科学地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亲切、有用、愿学,同时要注意历史教学中联系实际中只能作适当的引伸或点拔,有时甚至是引而不发。切忌作简单的类别比甚至牵强附会的滥联。如在小结“汉唐对外关系”时可以这样说:与唐通使交往的国家很多,这同唐朝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国力强盛分不开的,此时的日本许多方面都是向我们学习的,说明那时日本比我们落后,而时过境迁,中国由先进变落后,日本由落后变先进,我们这代人应挑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
五、自我总结法
启发式教学是学校教学中最根本的教学法。在课堂小结中,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启发、鼓励学生把断断续续学过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小结。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胆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心理素质,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学完“王安石变法”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却失败了?”教师的提示是——做一件事要获得成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如是否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是否有群众支持,是否有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否敢于坚持斗争等等。
常言道:“教学有方、教无定法,”“教无定法是为至法。”综合课中是小结技能并没有固定模式,教师应根据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及教师本人的特长,选择不同的结束新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