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学生多数习作的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怎样才能让平日的习作教学深入学生的心灵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为重要。
一、观察——学生习作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种豆子”这样一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学生分得10颗黄豆种,集体交流了种豆方法后,种豆比赛就开始了。豆子发芽了,我会让学生把种在盆中的豆子带到班级来,进行集体观察指导。学生们在观察时非常仔细,并相互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名学生在观察后说道:“我的小豆子把它绿绿的衣服都给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上面还顶着一个弯弯的小芽儿。”其他同学也争抢着说:“我的小豆子已经脱光了绿色的衣服,露出了它整个白胖胖的身体。还有的小豆子也都在努力地脱掉它们的衣服。”这样的语言来自于他们细心的观察,而那些没有细心观察过的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下也学会了观察。
二、体验——学生习作的血与魂
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学习资源。要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事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儿;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
现在孩子写不出,是因为他们生活单一,体验苍白。没有经历,没有感受,大脑空空,要他们写,真是勉为其难,学生也只有抄、套、编,制造假、大、空了。
三、评价——学生习作的推动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要有甄别与筛选功能,而且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秀”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良好”甚至“及格”的总是跳不出“良好”与“及格”的圈。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把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极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几乎没有收获,仅使“优秀”者受到鼓励而已,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批阅这个环节,教学原则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后进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好或优秀”的习作,经学生成功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日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以生为本,以思想点燃思想,以爱心呵护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让习作成为孩子们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乐园。
一、观察——学生习作的金钥匙
我在教学中就设计了“种豆子”这样一个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每个学生分得10颗黄豆种,集体交流了种豆方法后,种豆比赛就开始了。豆子发芽了,我会让学生把种在盆中的豆子带到班级来,进行集体观察指导。学生们在观察时非常仔细,并相互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名学生在观察后说道:“我的小豆子把它绿绿的衣服都给撑破了,露出白白的肚皮,上面还顶着一个弯弯的小芽儿。”其他同学也争抢着说:“我的小豆子已经脱光了绿色的衣服,露出了它整个白胖胖的身体。还有的小豆子也都在努力地脱掉它们的衣服。”这样的语言来自于他们细心的观察,而那些没有细心观察过的学生,在这样的讨论下也学会了观察。
二、体验——学生习作的血与魂
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学习资源。要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积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美国一研究机构提出,10岁以前孩子应该做好32件事,并且告诫孩子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做做。这32件事是这样的:在河边草地上打滚儿;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仙;用硬纸板做面具;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和别人小小地打一架。
现在孩子写不出,是因为他们生活单一,体验苍白。没有经历,没有感受,大脑空空,要他们写,真是勉为其难,学生也只有抄、套、编,制造假、大、空了。
三、评价——学生习作的推动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评价不仅要有甄别与筛选功能,而且应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秀”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良好”甚至“及格”的总是跳不出“良好”与“及格”的圈。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把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极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几乎没有收获,仅使“优秀”者受到鼓励而已,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批阅这个环节,教学原则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而不是对习作作个简单的评定。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后进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好或优秀”的习作,经学生成功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应“为学生日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目标,更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以生为本,以思想点燃思想,以爱心呵护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让习作成为孩子们抒发情感、表达自我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