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植物类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往往是制约土建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瓶颈。以吉林建筑大学园林植物类课程为例,在课程的教学现状、问题与分析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地提出了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指出推演式与归纳式教学法的反复运用是该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 ; 园林植物 ; 教学组织 ; 教学方法 ; 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高等教育下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研究”(XJY201603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45-02
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1]。当前,在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区别于建筑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最大特点凸显,那就是擅长利用自然界的植物材料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015年始,国家倡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轉变,由原来的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形成科学体系,转向强调应用,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形成技术应用体系[2]。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确立以植物材料及应用为重点的、面向规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植物是园林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之一,是宜居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植物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之一[3]。浙江农林大学包志毅教授认为:完整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与插花”等[4]。
一、课程教学现状
吉林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吉林省重点普通高等学校[5]。2007年在东北三省率先成功申报并创办本科景观学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风景园林专业。在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2016版)中仅有2门园林植物相关课程,一门是专业必修理论课《园林植物与应用》(56学时),另一门是为期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植物认知实习》。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由于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这里主要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形态成因、生态适应性等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对园林植物种类的认知上,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机械性的感性的认识上;在景观设计训练中,多数学生只是把园林植物看作是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不会过多的探究植物种类的选择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在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中,多数在建筑设计及城乡规划部门从事相关设计工作,即使在景观设计部门工作,也多数从事方案设计或设计助理,鲜有从事种植设计专项工作的。
二、问题与分析
显然,土建类院校开设园林植物类课程,从学术背景与师资力量上看自然比不过农林类院校。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很多院校都采取“趋强避弱”的作法,把更多的课时用于发展优势课程,以体现院校的总体特色。这种作法毋庸置疑。但是,“弱势课程”并不意味着教学水平的弱势。如果能够找准课程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精确研究课程模块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研究,同样可以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笔者认为,吉林建筑大学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所以,要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或称植物造景)为核心,以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为重要理论基础,展开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
(一)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方法
1.园林植物各论的理论教学
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主要讲解园林树木、花卉以及草坪草的各论部分,即园林植物种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征。采用恩格勒系统,按照“科—属—种”的顺序,逐级地、系统地讲解园林植物种类,为园林植物的形态识别与园林应用打下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求对植物“种”的记忆。
故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了清晰完整地讲授植物的“科”与“属”的形态特征,应多展示一些清晰的植物构建图片,甚至是显微结构图片。这是在野外实习现场难以展示和讲解的。
2.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教学
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讲授法与分组讨论法相结合。
主要讲解植物配置的一般技法以及种植设计的程序。在植物配置的讲解中,一要讲清楚采用每一种配置形式的生理与生态原因,二要留有余地,引导学生依靠配置原则自己寻找合适的配置形式;在种植设计程序的讲解中,一要重视这种程序与总体景观设计程序的关系,二要引导学生形成一条思考的主线逐级解决设计问题,而不至于跨越设计程序,逻辑混乱,无从下手。
在教学中,园林植物造景应侧重认识主体方面,即关注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求的提升。因此,老师只需讲解一些基本原理与技法,然后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一些植物景观设计案例或现实中常见的植物配置形式展开讨论,通过评判他人的作品把基本的植配知识固化到学生的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审美准则。
(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方法
1.园林植物认知实习
以分组教学制为主,讲授法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的理论教学之后安排野外认知实习,使学生对园林植物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鉴于野外授课的限制,建议每位教师带领不多于10名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的园林植物种类,能够明确识别到“种”的级别。
而后采用自学指导法,指导学生依据眼前所见各种植物,按照“种—属—科”的顺序,自己归纳相同的结构部位,直至更高类别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在特定生态区域内(如山地或沟谷处),记录植物种类,增强学生对植物生态习性的理解。 2.种植设计实践
采用分组教学制,以案例教学法为主。
在讲解了种植设计程序之后,选择合适的设计场地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调研—概念—方案—扩初—施工图”的全过程,既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设定的主题展开设计。多数学生容易被当前学术界过多的设计理念所干扰,而不能专注地将自己的设计主题阐释清楚。
(三)教学组织形式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课堂内外相结合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是单一的课堂内与课堂外、室内与室外的简单形式。例如在园林植物各论的理论教学中,也要开展小规模、短期的室外认知实习,比如校园内的绿化植物一般就能找到重点科属的典型代表种;而到了植物认知实习的时候,最好也能及时回到教室内利用多媒体图片总结实习的所见、所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反复的课堂内外教学,比单一形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2.推演式与归纳式教学的反复运用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选修课与实践课日益增多,而且时间间隔短学程化[6]。但是,学生在面临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受到过多课外信息的干扰,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专注重要的专业课程,且普遍缺乏复习巩固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清晰记忆园林植物知识,且学会自学相关知识,关键在于反复调动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反复验证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反复运用推演式与归纳式的学习方法。这也是该类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思路。
总之,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理论教学适合运用推演式教学法,先阐明道理,再逐一举例,举一反三;实践教学适合运用归纳式教学法,就眼前所见所感归纳总结,厘清规律,上升到理论层面。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渐找到了适合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配合,丰富授课形式,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林广思.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158-161.
[4]包志毅,邵峰,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5]吉林建筑大學.学校概况[EB/OL].吉林建筑大学官网,http://www.jlju.edu.cn.
[6]李朝辉,宋立华.高等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6.
作者简介:赵彦博(1982—),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
【关键词】风景园林 ; 园林植物 ; 教学组织 ; 教学方法 ; 改革
【基金项目】吉林建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高等教育下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研究”(XJY201603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145-02
从“九五”时期开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发展的时期[1]。当前,在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区别于建筑和城乡规划两大专业的最大特点凸显,那就是擅长利用自然界的植物材料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2015年始,国家倡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轉变,由原来的以基础知识和学科为主线,形成科学体系,转向强调应用,由活动和实践构成,形成技术应用体系[2]。因此,教育工作者应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从社会现实需求出发,确立以植物材料及应用为重点的、面向规划设计方向的应用型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植物是园林四大要素(山、水、植物、建筑)之一,是宜居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植物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风景园林师的基本技能之一[3]。浙江农林大学包志毅教授认为:完整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体系应包括“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园林苗圃学”“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盆景与插花”等[4]。
一、课程教学现状
吉林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以土木建筑为特色的吉林省重点普通高等学校[5]。2007年在东北三省率先成功申报并创办本科景观学专业,2012年根据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风景园林专业。在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2016版)中仅有2门园林植物相关课程,一门是专业必修理论课《园林植物与应用》(56学时),另一门是为期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植物认知实习》。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由于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这里主要指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学生对园林植物的形态成因、生态适应性等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对园林植物种类的认知上,多数学生只是停留在机械性的感性的认识上;在景观设计训练中,多数学生只是把园林植物看作是不可或缺的造景元素,不会过多的探究植物种类的选择与生态效益的发挥。在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中,多数在建筑设计及城乡规划部门从事相关设计工作,即使在景观设计部门工作,也多数从事方案设计或设计助理,鲜有从事种植设计专项工作的。
二、问题与分析
显然,土建类院校开设园林植物类课程,从学术背景与师资力量上看自然比不过农林类院校。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很多院校都采取“趋强避弱”的作法,把更多的课时用于发展优势课程,以体现院校的总体特色。这种作法毋庸置疑。但是,“弱势课程”并不意味着教学水平的弱势。如果能够找准课程的培养方向与定位,精确研究课程模块内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研究,同样可以全面提升专业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笔者认为,吉林建筑大学园林植物类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所以,要以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或称植物造景)为核心,以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为重要理论基础,展开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有效地完成课程内容而采用的教学方式。
三、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
(一)理论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方法
1.园林植物各论的理论教学
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主要讲解园林树木、花卉以及草坪草的各论部分,即园林植物种类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征。采用恩格勒系统,按照“科—属—种”的顺序,逐级地、系统地讲解园林植物种类,为园林植物的形态识别与园林应用打下理论基础。在教学中应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不强求对植物“种”的记忆。
故此,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了清晰完整地讲授植物的“科”与“属”的形态特征,应多展示一些清晰的植物构建图片,甚至是显微结构图片。这是在野外实习现场难以展示和讲解的。
2.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教学
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讲授法与分组讨论法相结合。
主要讲解植物配置的一般技法以及种植设计的程序。在植物配置的讲解中,一要讲清楚采用每一种配置形式的生理与生态原因,二要留有余地,引导学生依靠配置原则自己寻找合适的配置形式;在种植设计程序的讲解中,一要重视这种程序与总体景观设计程序的关系,二要引导学生形成一条思考的主线逐级解决设计问题,而不至于跨越设计程序,逻辑混乱,无从下手。
在教学中,园林植物造景应侧重认识主体方面,即关注学生的经验和自发需求的提升。因此,老师只需讲解一些基本原理与技法,然后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对一些植物景观设计案例或现实中常见的植物配置形式展开讨论,通过评判他人的作品把基本的植配知识固化到学生的脑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与审美准则。
(二)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教学方法
1.园林植物认知实习
以分组教学制为主,讲授法与自学指导法相结合。
在园林植物的理论教学之后安排野外认知实习,使学生对园林植物形成一定的感性认知。鉴于野外授课的限制,建议每位教师带领不多于10名学生进行分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的园林植物种类,能够明确识别到“种”的级别。
而后采用自学指导法,指导学生依据眼前所见各种植物,按照“种—属—科”的顺序,自己归纳相同的结构部位,直至更高类别的共同特征。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增强学习兴趣。同时指导学生在特定生态区域内(如山地或沟谷处),记录植物种类,增强学生对植物生态习性的理解。 2.种植设计实践
采用分组教学制,以案例教学法为主。
在讲解了种植设计程序之后,选择合适的设计场地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调研—概念—方案—扩初—施工图”的全过程,既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自己设定的主题展开设计。多数学生容易被当前学术界过多的设计理念所干扰,而不能专注地将自己的设计主题阐释清楚。
(三)教学组织形式與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课堂内外相结合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是单一的课堂内与课堂外、室内与室外的简单形式。例如在园林植物各论的理论教学中,也要开展小规模、短期的室外认知实习,比如校园内的绿化植物一般就能找到重点科属的典型代表种;而到了植物认知实习的时候,最好也能及时回到教室内利用多媒体图片总结实习的所见、所感。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经过反复的课堂内外教学,比单一形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2.推演式与归纳式教学的反复运用
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中,选修课与实践课日益增多,而且时间间隔短学程化[6]。但是,学生在面临多样化选择的同时,也受到过多课外信息的干扰,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专注重要的专业课程,且普遍缺乏复习巩固的时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就清晰记忆园林植物知识,且学会自学相关知识,关键在于反复调动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反复验证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反复运用推演式与归纳式的学习方法。这也是该类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思路。
总之,园林植物类课程的理论教学适合运用推演式教学法,先阐明道理,再逐一举例,举一反三;实践教学适合运用归纳式教学法,就眼前所见所感归纳总结,厘清规律,上升到理论层面。
四、教学改革的效果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改革,逐渐找到了适合园林植物类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配合,丰富授课形式,活化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并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雄,刘尧.中国风景园林教育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2015,31(10):20-23.
[2]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林广思.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种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04:158-161.
[4]包志毅,邵峰,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2):58-60.
[5]吉林建筑大學.学校概况[EB/OL].吉林建筑大学官网,http://www.jlju.edu.cn.
[6]李朝辉,宋立华.高等教育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6.
作者简介:赵彦博(1982—),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