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上海金门饭店举办了一场隆重、豪华的婚礼,年仅17岁的王玉龄嫁给了42岁的抗日名将张灵甫,成为他的第四任妻子,驰骋沙场多年的英雄终于如愿所偿,抱得美人归。
王玉龄出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望族,父辈曾位居朝廷高官。王家是书香世家,小玉龄从懂事起,便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俊俏、可人的王玉龄聪慧伶俐,很会讨人欢心,一家人对她干依百顺。
9岁那年,战火蔓延到湖南,王玉龄和家人一起踏上了逃难的旅途。一家人辗转来到贵阳,暂时在这里落下唧,王玉龄小学到中学的学业也几乎是在逃难中完成的。纷飞的战火、流离失所的日子在小玉龄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5岁那年初尝世态炎凉的小玉龄强烈要求去当兵,最终还是被母亲阻拦下来。自幼衣食无忧、在家人呵护下长大的娇小姐,岂受得了行军的颠沛流离之苦?
只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后她会和一个军人有一段牵扯不断的情缘。
他叫张灵甫,骁勇善战、器宇轩昂,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
1944年,老部下张处长的一封信,让张灵甫害了相思病,他在信中把王玉龄描述成一位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可遇而不可求。在这封信的煽动下’张灵甫寻得空闲,乘专机从重庆奔赴长沙,寻觅佳人。
等他赶到湖南时,王玉龄早已随家人搬家去了贵阳,人去楼空,只在街头巷尾流传着关于这个大家族的传闻,张灵甫障悻地回到了重庆。然而,他在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那位未曾谋面的姑娘似乎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日日夜夜头脑里都是关于她的美好想象。他告诉介绍人,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王小姐的住处。
此时的王玉龄,还在贵阳的一所中学校园里和同学们过着打打闹闹、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并不知道有一位大将军在派人四处打探她的下落。
1945年,抗战胜利,王玉龄随家人迁回湖南老家,离家时的那个黄毛丫头已经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也是从她回到湖南的那一天起,张处长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随形。王玉龄走到哪,他便跟到哪,甩都甩不掉。他打探王玉龄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一一向张灵甫汇报。
一天,王玉龄和同伴去一家理发店做头发,刚进去没多久,两个男人便出现在了理发店门口。一位是张处长,另一位便是张灵甫将军。他站在镜子后,观察着王玉龄的相貌言行、一举一动,眼睛直勾勾的,似乎能穿透到人的心底。
镜中的女子明媚鲜艳,又十分冷傲矜持,令张灵甫一见倾心。没过几天,他请王家的世交,也是自己的朋友黄铁安代为邀请设宴款待王家。拗不过黄伯伯的面子,王玉龄不得不出席了这次饭局。
席间,张处长旁敲侧击,表明了张灵甫的心意,打探王家的口风。然而,王玉龄一直低头静坐,沉默不语,无从知晓她的想法,她的家人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示意。
然而,这顿饭没有白请,张灵甫自此与王家结缘,他展开了对王玉龄的狂热追求。
他成了王家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去王家看看。渐渐地,王玉龄不再对他冷若冰霜,两个人开始闲聊一些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张灵甫是肄业于北大历史系的才子,写得一手好字,多才多艺。他的绅士风度、渊博学识很快赢得了王玉龄的好感。她觉得他的冷峻中,有一种温柔细腻的成分,令她着迷。
一位干矫百媚的俏小姐,一位果敢神武的大将军,世人眼中的英雄和美人,共同谱写起一曲优美的恋歌。
这年秋天,由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做媒,二人在上海金门饭店举办了盛大的结婚典礼。婚礼结束后,他们便赶住南京。在南京,他们居住在南京西华门外二条巷口的焦园一号房子里,里面绿草成荫,亭桥别致,夫妻二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品馨甜蜜的时光。
有人说,侠骨柔情的男人是最男人的男人,为爱而生的女人是最女人的女人。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碰到一起,会抛开外界的纷扰,在乱世中逍遥。
婚后的第一年,战事平息,张灵甫不用出征打仗,又不喜应酬,一有时间便在家陪伴新婚妻子。张灵甫很喜欢读书,是一位文雅的儒将,在丈夫的感染下,王玉龄也爱起了读书。夫妻二人经常一唱一和,作诗猜谜,平淡的小日子倒也过得有声有色。
由于身居要职,张灵甫经常要外出开会、处理公务,更多的时间是在军营中度过。为了不让妻子感到寂寞,哪怕有几分钟的空闲,他都要回家去和妻子说上几句话,或者仅仅是看上一眼。第二年,王玉龄有了身孕,夫妻二人满怀欣喜地盼望小生命的降临。
1946年6月,蒋介石的一个命令,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开始全国规模的内战,“常胜将军”张灵甫自然被委以重任。
1947年3月,张灵甫接到命令率领军队赶往盂良崮。她像往常一样,为他收拾行李,目送他离开家门,没有丝毫紧张与不安。在王玉龄的心里,丈夫肯定会顺利归来,因为她和腹中的孩子在牵挂着他。
时隔不久,在部队的安排下,怀着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到前线探望丈夫,在路上颠簸了将近二十个小时。她没有想到,这会是她和丈夫最后一次见面。几天之后,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丈夫,回家待产。一个月后,王玉龄~LT--个男婴,她打电话给前方的丈夫,告诉他这个喜讯。电话那端的张灵甫异常惊喜,他恨不得立刻回家抱一抱儿子。只是,他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自己都没能和儿子见上一面。
1947年5月,在孟良崮张灵甫率领的“常胜军”32000余人被全部歼灭,他本人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
在他预知大势已去之时,他便早早地派人回来把近期所有的报纸都收掉,不能让太太看到,任何人不许向太太透露丝毫消息。他还给蒋介石发送电报,希望政府能在日后照顾娇妻和幼子。
直到一个多月以后,王玉龄才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那一刻,她几乎晕厥过去,她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有追随丈夫而去的冲动,但是望着怀中的幼子,她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活下去。
这一年,19岁的王玉龄携带刚刚满月的幼子,开始了寡居生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49年,王玉龄携老母、幼儿去了台湾,依靠每个月领取的几十斤大米维持生计。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王玉龄只身前住美国深造。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的财会专业,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在这期间,她的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可是她心底最温柔的地方,始终为一个人保留,任何人都无法再进驻。
王玉龄孑然一身,没有再嫁。退休后,她回到中国,帮儿子理上海的生意。
2007年,王玉龄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孟良崮。在丈夫牺牲的地方,她放上了一个花环。当她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他殒命的山洞上时,她提出给自己留一个位置,待到作古之日和丈夫合葬。
三年的婚姻,一世剪不断的思念与牵挂。是不是人真的可以依靠回忆活一辈子,在无尽的思念和永无止境的孤单中,告诉自己,我不害怕,我心里还有他?
王玉龄出生于湖南长沙的名门望族,父辈曾位居朝廷高官。王家是书香世家,小玉龄从懂事起,便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学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俊俏、可人的王玉龄聪慧伶俐,很会讨人欢心,一家人对她干依百顺。
9岁那年,战火蔓延到湖南,王玉龄和家人一起踏上了逃难的旅途。一家人辗转来到贵阳,暂时在这里落下唧,王玉龄小学到中学的学业也几乎是在逃难中完成的。纷飞的战火、流离失所的日子在小玉龄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15岁那年初尝世态炎凉的小玉龄强烈要求去当兵,最终还是被母亲阻拦下来。自幼衣食无忧、在家人呵护下长大的娇小姐,岂受得了行军的颠沛流离之苦?
只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后她会和一个军人有一段牵扯不断的情缘。
他叫张灵甫,骁勇善战、器宇轩昂,是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敌人闻风丧胆的“常胜将军”。
1944年,老部下张处长的一封信,让张灵甫害了相思病,他在信中把王玉龄描述成一位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可遇而不可求。在这封信的煽动下’张灵甫寻得空闲,乘专机从重庆奔赴长沙,寻觅佳人。
等他赶到湖南时,王玉龄早已随家人搬家去了贵阳,人去楼空,只在街头巷尾流传着关于这个大家族的传闻,张灵甫障悻地回到了重庆。然而,他在心里还是放不下这件事,那位未曾谋面的姑娘似乎在他心里生根发芽,日日夜夜头脑里都是关于她的美好想象。他告诉介绍人,一定要想方设法找到王小姐的住处。
此时的王玉龄,还在贵阳的一所中学校园里和同学们过着打打闹闹、无忧无虑的学生生活,并不知道有一位大将军在派人四处打探她的下落。
1945年,抗战胜利,王玉龄随家人迁回湖南老家,离家时的那个黄毛丫头已经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妙龄女子。也是从她回到湖南的那一天起,张处长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随形。王玉龄走到哪,他便跟到哪,甩都甩不掉。他打探王玉龄的脾气秉性、兴趣爱好,一一向张灵甫汇报。
一天,王玉龄和同伴去一家理发店做头发,刚进去没多久,两个男人便出现在了理发店门口。一位是张处长,另一位便是张灵甫将军。他站在镜子后,观察着王玉龄的相貌言行、一举一动,眼睛直勾勾的,似乎能穿透到人的心底。
镜中的女子明媚鲜艳,又十分冷傲矜持,令张灵甫一见倾心。没过几天,他请王家的世交,也是自己的朋友黄铁安代为邀请设宴款待王家。拗不过黄伯伯的面子,王玉龄不得不出席了这次饭局。
席间,张处长旁敲侧击,表明了张灵甫的心意,打探王家的口风。然而,王玉龄一直低头静坐,沉默不语,无从知晓她的想法,她的家人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示意。
然而,这顿饭没有白请,张灵甫自此与王家结缘,他展开了对王玉龄的狂热追求。
他成了王家的常客,几乎每天都要去王家看看。渐渐地,王玉龄不再对他冷若冰霜,两个人开始闲聊一些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张灵甫是肄业于北大历史系的才子,写得一手好字,多才多艺。他的绅士风度、渊博学识很快赢得了王玉龄的好感。她觉得他的冷峻中,有一种温柔细腻的成分,令她着迷。
一位干矫百媚的俏小姐,一位果敢神武的大将军,世人眼中的英雄和美人,共同谱写起一曲优美的恋歌。
这年秋天,由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做媒,二人在上海金门饭店举办了盛大的结婚典礼。婚礼结束后,他们便赶住南京。在南京,他们居住在南京西华门外二条巷口的焦园一号房子里,里面绿草成荫,亭桥别致,夫妻二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品馨甜蜜的时光。
有人说,侠骨柔情的男人是最男人的男人,为爱而生的女人是最女人的女人。这样的男人和女人碰到一起,会抛开外界的纷扰,在乱世中逍遥。
婚后的第一年,战事平息,张灵甫不用出征打仗,又不喜应酬,一有时间便在家陪伴新婚妻子。张灵甫很喜欢读书,是一位文雅的儒将,在丈夫的感染下,王玉龄也爱起了读书。夫妻二人经常一唱一和,作诗猜谜,平淡的小日子倒也过得有声有色。
由于身居要职,张灵甫经常要外出开会、处理公务,更多的时间是在军营中度过。为了不让妻子感到寂寞,哪怕有几分钟的空闲,他都要回家去和妻子说上几句话,或者仅仅是看上一眼。第二年,王玉龄有了身孕,夫妻二人满怀欣喜地盼望小生命的降临。
1946年6月,蒋介石的一个命令,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开始全国规模的内战,“常胜将军”张灵甫自然被委以重任。
1947年3月,张灵甫接到命令率领军队赶往盂良崮。她像往常一样,为他收拾行李,目送他离开家门,没有丝毫紧张与不安。在王玉龄的心里,丈夫肯定会顺利归来,因为她和腹中的孩子在牵挂着他。
时隔不久,在部队的安排下,怀着9个月身孕的王玉龄到前线探望丈夫,在路上颠簸了将近二十个小时。她没有想到,这会是她和丈夫最后一次见面。几天之后,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丈夫,回家待产。一个月后,王玉龄~LT--个男婴,她打电话给前方的丈夫,告诉他这个喜讯。电话那端的张灵甫异常惊喜,他恨不得立刻回家抱一抱儿子。只是,他没有想到,在有生之年,自己都没能和儿子见上一面。
1947年5月,在孟良崮张灵甫率领的“常胜军”32000余人被全部歼灭,他本人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
在他预知大势已去之时,他便早早地派人回来把近期所有的报纸都收掉,不能让太太看到,任何人不许向太太透露丝毫消息。他还给蒋介石发送电报,希望政府能在日后照顾娇妻和幼子。
直到一个多月以后,王玉龄才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那一刻,她几乎晕厥过去,她不愿意相信,更不愿意去面对,甚至有追随丈夫而去的冲动,但是望着怀中的幼子,她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活下去。
这一年,19岁的王玉龄携带刚刚满月的幼子,开始了寡居生活,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49年,王玉龄携老母、幼儿去了台湾,依靠每个月领取的几十斤大米维持生计。在张灵甫死后的第6年,王玉龄只身前住美国深造。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的财会专业,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在这期间,她的身边一直不乏追求者,可是她心底最温柔的地方,始终为一个人保留,任何人都无法再进驻。
王玉龄孑然一身,没有再嫁。退休后,她回到中国,帮儿子理上海的生意。
2007年,王玉龄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孟良崮。在丈夫牺牲的地方,她放上了一个花环。当她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他殒命的山洞上时,她提出给自己留一个位置,待到作古之日和丈夫合葬。
三年的婚姻,一世剪不断的思念与牵挂。是不是人真的可以依靠回忆活一辈子,在无尽的思念和永无止境的孤单中,告诉自己,我不害怕,我心里还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