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同时对文字感知能力较弱的孩子们。在小学生的眼中,语文的世界也是不可捉摸的,是他们不敢轻易踏入的。如何为小学生开启美妙的语文学习之旅,并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高效收获语文知识,就是本文重点讲解的。笔者为大家揭示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秘诀,望大家多多补充,共同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高效 课堂氛围 积极性
前言: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说将多媒体引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获得特别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讲求教学策略,讲求教学创新。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把握几个准则: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课本为主要,拓展为添加。
一、围绕学生的主观需要,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重学”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也要把握这一点。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呈现很多的内容,所以在设计之初就将课件做的“满满当当”,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展示课件”的过程。这样“过犹不及”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感觉疲惫,要么感觉无所事事,总之课堂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因此,老师要时刻围绕学生的要求,以最佳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述《捞月亮》或是《坐井观天》的时候,老师不要想着从物理学的角度开启这篇文章的讲解。因为这样“高大上”的讲课思路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猴子捞月只是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借助一些网上的图片或者是有趣的动画片将其呈现。然后再进行课文的导读,如果还想要解释原因的话,可以将其放在最后,这样的探究思路才比较适合小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多媒体的课件,以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学的更快为标准,这样才能够开启一堂完美而有效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课堂。
二、老师主导多媒体课堂,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工具,它并不能够取代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如今很多老师喜欢使用多媒体,除了它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之外,还能够减少教师的一部分工作量,减少上课时间的劳累程度。只要在课下设计好了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大大减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忽视了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过度的依赖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课件是死的,人是活的,而课堂也应该是活的,如果仅仅依赖多媒体去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是不可能的,还需要老师合适的指导和适当的语言引导。
课堂是老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的教学过程,如果其作用颠倒的话,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老师需要时刻动态关注学生的思考情况,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同样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而老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课堂节奏的调整,甚至对课件的内容进行修改。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理解节奏,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加上图画、动画等手段,学生的理解一定更加透彻。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情况,之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揠苗助长”的现象描述一下。学生的回答中必然会出现稍许不对,这也就是老师需要指导的地方,或是返回去重新理解,也或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如果学生没有对这则寓言故事理解完全的话(未能举出生活实例),那就要重复之前的理解过程,再添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内容在课件上,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三、课文内容为主要依托,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的使用是科技和教材的一种有效的结合,而不是让多媒体成为“天马行空”教学的帮凶。应用多媒体的时候,老师要能够自我去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而不是联系很多课本上并不存在或者是在大纲之内没有要求的内容。添加的这些内容如果对学生的课文理解没有作用,或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的话,只会给语文课堂增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设计的主要根据应该是课本,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例如教學《悯农》一文时,老师可以将目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和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来,甚至是古往今来的照片都可以。但是不要将重点偏离成对我国农业形式的分析或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过程,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却也在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效率。《悯农》主要是号召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应该珍惜之物。因此老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感染学生的珍惜之情上面,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然后再将重点转移到对古诗的理解上面。另外,对于作者为何这样写,就要从诗人的背景开始介绍,这也是有助于理解的切入点。
四、拓展语文课堂的内容,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虽然说课堂内容是主要的依托,但是并不代表全部的课件就只是用来将课本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元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够帮助他们拓宽学习思路,养成学习语文,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其实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未知领域的探索,它很多时候是一种氛围的感染,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每个人对语文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和丰富度的增加。明白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不需要太过拘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语文方面的阅历,增加“语文感觉”。
另外,多媒体还是一种相互联系,前后贯通的工具。因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的课文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传统的教学不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对比着学习,“温故而知新”,更利于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复习。例如人教版中的《卢沟桥》和《赵州桥的狮子》同样是描述历史之建筑物,其在思想内涵和表达上面也有相通之处,通过这样前后这样的对比,能够大大提高多媒体的教学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时代教学的特征,只要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善加使用,就一定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很好的实践效果,能够带领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曲雅娟.浅谈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2]丰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高效 课堂氛围 积极性
前言: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是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说将多媒体引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获得特别好的教学效果,还要讲求教学策略,讲求教学创新。在使用多媒体时,要把握几个准则: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课本为主要,拓展为添加。
一、围绕学生的主观需要,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学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这样“重学”的要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在引入多媒体教学时也要把握这一点。因为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人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认为多媒体能够给学生呈现很多的内容,所以在设计之初就将课件做的“满满当当”,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展示课件”的过程。这样“过犹不及”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要么感觉疲惫,要么感觉无所事事,总之课堂效率是非常低下的。
因此,老师要时刻围绕学生的要求,以最佳的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找到适合的切入点。例如在讲述《捞月亮》或是《坐井观天》的时候,老师不要想着从物理学的角度开启这篇文章的讲解。因为这样“高大上”的讲课思路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猴子捞月只是一个故事,完全可以借助一些网上的图片或者是有趣的动画片将其呈现。然后再进行课文的导读,如果还想要解释原因的话,可以将其放在最后,这样的探究思路才比较适合小学生。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多媒体的课件,以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学的更快为标准,这样才能够开启一堂完美而有效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课堂。
二、老师主导多媒体课堂,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工具,它并不能够取代老师在课堂中的地位,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如今很多老师喜欢使用多媒体,除了它能够带给学生新鲜感之外,还能够减少教师的一部分工作量,减少上课时间的劳累程度。只要在课下设计好了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大大减弱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忽视了多媒体只是一种工具,过度的依赖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课件是死的,人是活的,而课堂也应该是活的,如果仅仅依赖多媒体去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是不可能的,还需要老师合适的指导和适当的语言引导。
课堂是老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的教学过程,如果其作用颠倒的话,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老师需要时刻动态关注学生的思考情况,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同样展示自己的思考能力。而老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课堂节奏的调整,甚至对课件的内容进行修改。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理解节奏,先给学生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加上图画、动画等手段,学生的理解一定更加透彻。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情况,之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揠苗助长”的现象描述一下。学生的回答中必然会出现稍许不对,这也就是老师需要指导的地方,或是返回去重新理解,也或是让大家一起讨论。如果学生没有对这则寓言故事理解完全的话(未能举出生活实例),那就要重复之前的理解过程,再添加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内容在课件上,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三、课文内容为主要依托,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多媒体的使用是科技和教材的一种有效的结合,而不是让多媒体成为“天马行空”教学的帮凶。应用多媒体的时候,老师要能够自我去丰富自己的讲课内容,而不是联系很多课本上并不存在或者是在大纲之内没有要求的内容。添加的这些内容如果对学生的课文理解没有作用,或是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的话,只会给语文课堂增加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的设计的主要根据应该是课本,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例如教學《悯农》一文时,老师可以将目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和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展示出来,甚至是古往今来的照片都可以。但是不要将重点偏离成对我国农业形式的分析或是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过程,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却也在无形中降低了课堂效率。《悯农》主要是号召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珍惜应该珍惜之物。因此老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感染学生的珍惜之情上面,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然后再将重点转移到对古诗的理解上面。另外,对于作者为何这样写,就要从诗人的背景开始介绍,这也是有助于理解的切入点。
四、拓展语文课堂的内容,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虽然说课堂内容是主要的依托,但是并不代表全部的课件就只是用来将课本内容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出来。适当加入一些课外的元素,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能够帮助他们拓宽学习思路,养成学习语文,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其实语文教学并不是一种未知领域的探索,它很多时候是一种氛围的感染,是一种习惯的养成。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每个人对语文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这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和丰富度的增加。明白了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不需要太过拘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在语文方面的阅历,增加“语文感觉”。
另外,多媒体还是一种相互联系,前后贯通的工具。因为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的课文内容是相互联系的。传统的教学不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就可以。将课文内容对比着学习,“温故而知新”,更利于文章内容的学习和复习。例如人教版中的《卢沟桥》和《赵州桥的狮子》同样是描述历史之建筑物,其在思想内涵和表达上面也有相通之处,通过这样前后这样的对比,能够大大提高多媒体的教学效率。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新时代教学的特征,只要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善加使用,就一定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获得很好的实践效果,能够带领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曲雅娟.浅谈初中语文对话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2]丰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