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魂深处出发的信使

来源 :特区文学·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cld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追踪刘立云这个名字和他的诗歌创作,已不是三两年的事了。在我看来,他是以诗人的特质,以生命的独特视角认知大地万物,从岁月的堆积沉淀中透视时代风云,用心灵的深切感悟抒发家国情怀,在战争的残酷惨烈中揭示和平主题。他的诗,犹如从诗人灵魂深处出发的绿色信使,送给读者一个个灼热而厚重的远方。
  诗人虽然长期在军队工作,但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涉及大地万物,有一年四季自然变化,也有鲸、鸟、鱼与砗磲,还有瓷、铁、石与瀑布等,而且从生命的本真、独特的视角,认知世界万物。在《鲸》的诗中:“一头鲸!它庞大的身躯蛰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与海底休眠的火山和沉积的火山灰/混为一谈。现在它是深渊的一部分/海溝和海床的一部分/两边的腮大幅度张开。现在它是巨大的无”。诗作写鲸的生命与庞大,把它放在“海底休眠的火山和沉积的火山灰”中,是深渊的一部分,海沟和海床的一部分,把鲸融于无穷的海洋,是巨大的“无”。并以“沉着和谦卑”赋予鲸以人格化。“当它某一天浮出水面,一座大海就将溢出来”,给人们认识鲸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稀世之鸟》一诗中:“朱鹮。它们细细的秦篆的爪,长长的汉隶的喙/比繁体字更古老,更历经沧桑/当它们拍翅飞翔/湿漉漉的白羽,噼噼啪啪滴落殷商的水珠”。诗作写朱鹮这一稀世之鸟的古老,伴着人类或在人类之前诞生,繁衍。因为“此为汉水的源头,汉字的源头/一只鸟递来一把打开汉字的钥匙”。这就更显得稀世之鸟的珍贵,唤醒人们保护稀有动物就是保护自然、历史,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壶口瀑布这一黄河绝美自然景观,有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不尽的墨宝。然而,在诗人眼里却与众不同。“飞流直下!那么多的老虎从水里跑出来/那么多的怒吼/和咆哮,大地在颤动中裂开一道峡谷……这激情的老虎,嚣张的老虎,血脉偾张到/前仆后继的老虎,它们互相撕咬/互相挤压、冲撞和踩踏/就这样不要命地,纷纷,也就是一群/接着一群地,从三千尺的悬崖/跌落下去,翻滚下去”(《壶口·飞流直下》)。诗人把瀑布比作老虎,作为主题意象,大胆独特,出人意料。从水里跑出来就怒吼咆哮,让大地在颤动中裂开一道峡谷。以磅礴的气势先声夺人,深深地吸引、牵动读者。接着写激情、嚣张、前仆后继的老虎,互相撕咬、挤压、冲撞、踩踏,不要命地跌落下去,翻滚下去的老虎,“那勇敢骄傲地献身,光芒灿烂”,这里我仿佛感到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抗争史、奋斗史中,那些为之献身的壮士、先烈光芒灿烂,永留后世。尤其是“老虎也藏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奔腾的血液里”,这是一种坚毅精神,一种磅礴气魄,已经蕴藏在这头醒来的雄狮身体里、血液里,可以喷发出光焰万丈,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从而使这首诗得到了升华,显得更加厚重、恢弘,并富有张力。
  诗人以自己人生历程的厚重堆积沉淀,以敏锐的眼光,用诗歌的特殊语言,透视当代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带来的深刻影响,留下深厚的时代印痕。在《经济时代的战争》一诗中,他保持着军人的警觉,在灯红酒绿中,依然听见不绝于耳的枪声:“……它们/绵密,急促,却销声匿迹/不断变换着射击角度的位置/就像大白鲨牙齿锋利,在深海中游弋/让你身中数弹而浑然不觉/当你环顾四周,谁不是战场深陷?/谁没有被侵占被包围的那种/迷茫、惊悸和恐慌?/而夜幕下,有人在交换贞操/有人在盘点细软”,诗人用独到、辛辣、尖刻甚至挑剔的语言,反映这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争,给世界经济社会及每个人带来的迷茫、惊悸和恐慌,仿佛听到战场上“砰砰”的枪声在响,有人应声倒下。有人在“交换贞操”,在“盘点细软”,真有点让人不寒而栗。接着,写这场战争“就像爆破碉堡,必然要落下遍地的/瓦砾和残肢,清创伤口又难免/锥心刺骨,痛得你大汗淋漓/最悲惨最倒霉的,是那些默默倒下的人”。然而,面对残酷,面对现实,必须清醒地反复穿越“良心和道德的开阔地”。这就告诫人们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和应对这场经济时代的战争。
  诗人善于从世界过去或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中捕捉诗的灵感,创作了《去年的耶路撒冷》等诗作。在《爱因斯坦悔不当初》一诗中:“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两眼空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上帝的接见/和赦免。他想对上帝说:对不起/那束光太强烈了,太耀眼了/刺瞎了那么多眼睛;让那么多的人/在痛苦的翻滚中,化为灰烬/但上帝拂袖而去,上帝对他无话可说”。诗作反映了科学泰斗在弥留之际,认识到科学发明创造出的成果,既造福人类又给人类带来灾难,揭示了爱因斯坦临终前的心理矛盾,真是悔不当初啊!诗作《在国王广场回望伊扎克·拉宾》,在回望这位传奇、英勇、无畏的民族英雄被暗杀后写道:“啊!啊!在这悲伤的时刻/哀恸的时刻,他甚至感到死亡是一种解脱/一种荣誉,一种他本该得到的/功德圆满的奖赏。”以幽默诙谐的笔调,赞扬了这位把死亡当作解脱、荣誉与奖赏的老人的豁达与慷慨,因为他的死天空会高高飘扬一曲和平之歌。
  作为一名军旅诗人,对祖国对人民对亲情,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的激情,会更加丰富、真挚、深刻,抑或转化为一种人间大爱,泼洒在璀璨的阳光之下,默默地注入人们的心扉。
  在《七号界碑》的诗中,诗人在看见界碑两边山的裂痕、雪的缝隙等恶劣的环境,但更看见“是一座站起来的大海,凝固的波涛”,显示了界碑及守护界碑的人的尊严与伟岸。但只要是界碑这边的雪沫和粉尘,一颗露珠,一棵草,包括飞鸟和它衔来的一粒草籽,也包括不幸迷路的黄羊或者雪豹,甚至包括“刮来刮去的风,飘飘扬扬的雪……”诗人以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祖国领土的珍贵。“因此站在这里,我们必须睁大眼睛,必须/对我们这边的山冈、雪峰,满山/滚动的石头、漫天飞扬和流淌的雪沫与粉尘/烂熟于胸。必须爱它们,哪怕在梦中/也要紧紧地把它们搂在怀里/包括爱它的酷烈和苍茫,爱它永远停留在/零度以下的气温,永远也吸不够的氧/就像爱我们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爱自己的发肤和手指”。诗作通过表现守护界碑人不怕艰苦、耐住寂寞的乐观精神,歌颂了他们守土有责、寸土不让的坚强意志和铮铮誓言;通过守边防、爱边疆实质上是爱故乡、爱亲人的诗意描写,礼赞了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与博大情怀。爱“站在故乡的高冈上,失声喊你哥哥的人”,多么富有诗意、富有情感,仿佛这一动人画面就浮现在眼前。   无家则无根,家与国是紧密相连的。诗人通过对父母亲人的真挚情感,对家有着别样的理解和感悟。在《第一场雪》的诗中:“这是那年北京下的第一场雪/像疯了一样/白茫茫一片/说不出为什么,从此我把/每年下的第一场雪/都认作父亲捎来的书信”。看是简短的几句诗,但每年的第一场雪,都是父亲捎来的书信,虽然父亲不知,在自己的心里却自然呈现出父亲的形象,勾起深深怀念。《母亲在病床上》一诗,写母亲躺在病床上手术中的难熬和痛。“我抱紧我的母亲。在小城吉安/我的母亲哭了,像孩子一样/哭。他们在她的肚子里翻箱倒柜地找石头”,写年迈的母亲患病手术中的痛苦;“我感到我母亲在我怀里/颤抖,有几次我发现她在暗暗用力/她想把自己从我的怀里/抽出来”,写母亲颤抖的心及深入骨髓的疼;“我的母亲在哭,她说她现在知道/什么叫疼了。我生育过八个孩子的母亲/用身体经历过八次脱胎换骨/八次疼痛至十二级的剥离和撕裂”,写母亲一生的艰辛与劳累;“我八十五岁的母亲/在哭,在我的怀里颤抖/我和我母亲/抱紧她一身松散的骨头,在哗啦哗啦响”,写在我的怀里颤抖的母亲一身松散的骨头。总之,通过对母亲痛苦、颤抖、艰辛这一过程及魂灵深处描写,歌颂了母亲的顽强与可敬可爱。
  刘立云的诗,给我印象最深、最震撼的,是由《黄土岭》《金山岭》和《上甘岭》(那么巧的三座山岭!)组成的“战争三部曲”,从战争的残酷惨烈和对侵略者野蛮罪行的鞭挞,揭示了和平的主题。在反映抗日战争的《黄土岭》中:“那些比野兽更凶猛的野兽/那些像水老鼠一样/汹涌地泅渡过海峡的/天皇的鹰犬,帝国的走卒/他们用钢铁包装着野蛮的/躯体,用三八大盖加长粗短的/手臂,把熊熊燃烧的太阳/高挑在寒光闪闪的枪刺上//他们砍哟,砍哟,砍哟/把手中的刀都砍钝了啊/把挥刀的两只手臂都砍肿了呵”。诗作把侵略者残忍的杀戮、残暴的罪孽,写到了极致,令人发指。然而发动战争的侵略者,同样付出沉痛的代价,“也就在这时,我看见阿部将军/颓然倒塌,如一堆雪/突然被阳光消融”,并给本国人民带来灾难,“樱花开在寡妇成群的岛国上”。在读《金山岭》一诗中,读出了历史的厚重与坚韧,祖国山河的巍峨与壮美,长城的逶迤与俊秀,强盗的肆意与无耻嘴脸,历代士兵的无畏与慷慨激昂,那是挺拔的金山岭反复告诉的:和平永远是时代的主题。
  长诗《上甘岭》,站在历史、时代与未来的高度,艺术而深刻地展现了惊心动魄、悲壮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场面。“弹着点的爆炸声连成一片;弹着点的爆炸声/纵横交错,排山倒海,密不透风/弹着点的爆炸声,是火药/在爆裂,钢铁紧密的躯体,在瞬间解体/火焰的翅膀携带着破碎的弹片/滚烫而锋利的弹片,像鸟一样,闪电一样,光一样/飞”。诗人在丰富的想象中潑洒极具张力的文字,仿佛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场景就在眼前,身临其中。 “狂轰滥炸/把那里的每块岩石,每棵树木/甚至每根草,都掀翻了/甚至这酷烈的钢铁之火,野兽之火/天堂之火,把两座高地上的/每块碎石,每粒土,土里的每只蚂蚱/每条蚯蚓,都火烤了一遍/油烹了一遍”。诗作以对方的疑问惊讶,每块岩石、每棵树木、每根草,都掀翻了,土里的“蚂蚱、蚯蚓”都火烤、油烹了一遍。不言而喻,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战士们该有多么顽强与英勇。在诗的结尾:“写在纸上的协定总在提醒我们/战争是一座活火山/它暂时的休眠/只是在等待下一次更猛烈地喷发”。《上甘岭》写的是多年前的壮举,至今一纸协定仍然摆在那里,但诗人把协定作为一本教科书,一座警世钟,时时提醒热爱和平、渴望和平、捍卫和平的人们,要以史为鉴,让强大的祖国和国防立于不败之地。
其他文献
桑眉,女,生于一九七二年冬,四川广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市文学院签约作家。出版诗集《上邪》《姐姐,我要回家》、合集《诗家》。现居成都,供职于某文学期刊。  渐渐,渐渐地……  还是不得不用比喻句  形容时间在某一刻悬浮于罗盘之上  如檐雨“滴答”的声音不再  有人开始埋怨屋背的响水凼太响  秋虫太闹,风沁骨地凉……  她夜里做不了一个完整的梦  早早醒来,给五个孩子和孩子他爸弄早饭  然后出
期刊
金铃子,曾用名信琳君,中国作协会员,诗人,绘画者。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访问学者,冯玉祥书画院副院长。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发表诗歌。著有诗画集七部。曾参加第二十四届青春诗会,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高研班学员,获二〇〇八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二届徐志摩诗歌奖、第七届台湾薛林怀乡青年诗歌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二〇一〇年《现代青年》年度十佳诗人奖、《诗刊》二〇一二年度青年诗人奖等文学奖项。  一只九曲河
期刊
姚辉,生于一九六五年,贵州省仁怀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诗集《苍茫的诺言》《我与哪个时代靠得更近》(中英对照),散文诗集《在高原上》,小说集《走过无边的雨》等十余种。部分作品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山河之间  山势顺风而下。土粒与河  维系着 一盏酒跌宕的习俗  神恪守的往事 总是悠远  刻骨 杯盏放弃了遐想  缩在风雨中的爱憎  为什么 会猛然变得  恒久而肅穆?  杯
期刊
为美而想  ◎ 骆一禾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河流不远,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雷电闪在这离寂静不远的地方  有一片晒烫的地衣  闪耀着翅膀  在暴力中吸上岩层  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工蜂  是背着美的呀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沉思在为美而冥想  (1988.5.23)  这首诗是骆一禾的名作。名作并不单是因为它
期刊
天堂最近的距离  这是离天堂最近的距离  秃鹫在苍空盘旋  牠们都是灵魂的迎接者  安魂歌唱起的时候  所有的夙愿都会实现  万物的一生也就在这样  斧头与骨头间的距离  观众台与天葬台的距离  睁眼的在看闭眼的距离  秃鹫的腹腔和肉体间的距离  死亡和活着  只是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珠峰二号营地  在六千四百米的珠峰  死亡的头骨插着  无数冒险的牌子  边上有散落的行李  还有垒砌的玛尼堆  
期刊
倮倮,本名羅子健,生于七十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专栏作家,厨电设计师,公益老兵。爱阅读、爱设计、爱旅游,梦想成为生活家。  夜饮记  —给马拉、余丛诸友  反复说同一个词:底线  可是为什么一退再退  “退无可退还在退”*  那只黑天鹅,已经  在洁白的床单上踱步  夜晚和我们,尝试起飞  然而一切都岿然不动  灯光昏暗,沉重的阴影颓败  如落叶正在腐烂  黑暗的软暴力试图捣碎平凡的日子 
期刊
叶逢平,福建惠安人。现为惠安县文联兼职副主席、泉州市作协诗歌创委会副主任、《泉州文学》诗歌编辑。入围华文青年诗人奖,荣获福建省政府百花文艺奖、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星星·中国散文诗大奖赛奖等四十多个奖项。  一起去看繁华,然后和我说话  我和一座桥,相邻而居  不曾说话。两排树林在人行道上  随着风吹变换话题,像长舌头的阳台  把秋天捧高了。桥上,车水马龙  仿佛小镇的渔火融入城市的夜晚  我身上
期刊
山坡上最后一根麦穗的命运  沿经纬度往前走,又到了澜沧江岸  身体中总要有好几条江流,才能有勇气  复述词语中奔流、幽暗而明快的波涛  谈到波涛,云穹万里,变幻无穷  就像说到爱情,倏忽间,电闪雷鸣以后  又是一个无限静谧的好天气  去吧,去吧,这是属于你的好天气  沿澜沧江岸往前走,就像拉牛车的人往前走  你又看见了拉牛车人的背影  仅仅是背影,每次看见的总是背影  在忧患的时代,不仅仅是生与死
期刊
大地突然苏醒,翠绿悄然萌动。而风,孕育于青萍之末的微风,已向高山之巅卷动,一寸寸击溃寒云冷雾,一扫天地阴霾。  春,憨憨然地蠢蠢欲动,疾火火地动如脱兔。沾衣欲湿杏花雨,扑面不寒杨柳风。渐渐地,到处已是生命的喧哗和约会的承诺。  一天的晨,一年的春,一世的激情,仿如破冰之河、回归之燕、回暖之日,一放难收。那是一种昭示、一场情爱、一次血脉江河的奔涌。于是,天地万物发现。此一时辰,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不能
期刊
首先,写作这件事,并非是任何人可以热爱上的职业,也不可能是像你们想象中那样神秘。写作者的命运都是从生命中的某一天开始的,在我与农艺师的母亲居住在永胜县三川坝时,我的写作就已经开始了。但我所生活的时代,几乎看不到工业文明的影响,永胜是横断山脉中间的区境,是祖国版图中不可割离的云壤,是我的出生地、二十六岁之前的成长地。我除了从课本上、十岁以后偶遇的书籍阅读之外,在那个时期,更多的是对于自然世界和成长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