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杨绛曾经翻译过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在国际交往中展现着别样的魅力。
本刊“艺术长廊”栏目推荐的艺术家,都是在中国艺术长河中显现的当代珍品,是艺术园地中绽放的璀璨奇葩,其作品体现着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渴望,代表着这个时代中国画家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追求与推进......
李 洋
1958年出生,北京人
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硕士研究生学历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人物画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画院特聘画家
在绘画史上立足的画家,应是一种有能力坚持一种精神的人,他们既是文化的自觉者,也是时尚的挑战者。
在当代的画家行列中,李洋先生拥有一席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外传播》:作为国内当今主流画家,在同龄人中你是较早走出国门的,请谈一下“走出去”与国际交流,在绘画上融合与碰撞的感受。
李洋:在国外办展览时,我看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及20世纪的大师们的原作,当面对这些作品时,我更坚定了画中国画的信念!因为具有2000多年绘画历史的中国画是有着非常完善体系的一门艺术,她具有丰厚、严密、辉煌的审美体系。面对西方绘画,我要做的只是吸收对我的绘画创作有益的营养,只有不断地为传统绘画注入新的养分,中国画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这种选择性越强,这种判断力就越清楚。
《对外传播》 :请谈一下近年来你提出的“构建意象色彩”理论。
李洋:“构建意象色彩”是我的一个理想,也是我的一个学术研究方向。传统的中国画中一直是以墨为主,色彩为辅,但是笔墨有笔墨的魅力,色彩有色彩的魅力。画家绘画时并不要求笔墨如实反映客观对象,它表达的是画家的“意”,是画家的一种情绪,中国画的造型也是这样,不是以客观对象作为依据,而是强调 “胸中意象”。对“意象”的要求,是中国画的灵魂。既然中国画在整体上是强调意象表现的,那么色彩也要符合中国画的原则,也要符合意象审美的要求,它应该是一种与意象笔墨相适应的意象色彩。这些年我一直对中国画色彩进行研究、实验,试图改变传统绘画中对中国画色彩的界定,从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对中国画的色彩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把中国画的色彩和中国画的笔墨、造型放到同等的位置上,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力,突破传统国画的设色方式。
《对外传播》:近来你的绘画题材从农民转移到城市打工者身上了,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李洋:中央美院的宗旨是“关注社会,服务人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多年来绘画创作的轨迹。20多年来,我画了许多农村生活情趣的题材,现在,他们从农村、乡镇到城里来打工,每天为城市做着大量的服务性工作,但是他们却不能成为城市中的主流,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边缘,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我把这组画称为《城市边缘》。
《对外传播》:你如何理解绘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李洋:保持住中央美院学术研究的传统品格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最近,我正在赶写《水墨人物教学》这本书,这本书是我20多年教学经验和体会的总结。李可染先生曾讲,绘画是走寂寞之道。他一生都全身心用在研究学术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对待艺术的态度,做学问的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也是我终生追求的目标。
李洋先生部分参展、获奖作品
1986年作品《秋分》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美术家作品展”
1988年作品《红豆》参加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88北京国际水墨画大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1996年作品《回娘家》参加北京、香港举办的“中国当代杰出中青年国家作品展”
1997年作品《祈盼图》入选“中国艺术大展”
1998年作品《双丽图》参加“第一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2000年作品《走进都市》参加“第二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 ”
2001年作品《情缘》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5年作品参加日本东京“中国水墨展”、俄罗斯“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作品参加德国汉堡“中国水墨画展”、 日本东京“水墨画交流展”
(读者反馈请发至yumiao211@yahoo.com.cn)
责编:于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