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作为新时期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将之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实现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师生之间展开互动交流,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环节,如何将提问教学策略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笔者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展开具体分析,以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提出趣味性问题,优化课堂导入
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优化课堂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能被课堂所吸引,为后续展开正式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通过对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教师最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趣味性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确保所提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将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趣味性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知识点:
师:让大家猜个谜语,谜底跟今天的教学内容有关,大家想参加猜谜语活动吗?
生:想。
师:“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说没有嘴。”猜一个物品。谁知道谜底?
生:不是很懂,老师能再给点提示吗?
师:他们虽然没有嘴,但是到点会说话,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去上学。
生:我知道,是闹钟,我床头就有一个,我妈妈经常给我设置闹钟,每天早上我都是被闹钟吵醒的,闹钟一响,我就知道自己该起床了。
师:大家很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与闹钟有关,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认识钟表?
生:非常想,我把闹钟当成了好伙伴,想通过学习加深对小伙伴的了解。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如此对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利。相比于传统直接讲解的方式,趣味导入更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认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提出生活化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并且将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在众多生活化教学手段中,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营造生活化问题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常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要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指导实践,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生活化提问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形》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生活化问题,以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圆形吗?
生1:我知道,以前我妈妈教过我,球就是圆形的。
生2:镜子也是圓形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圆形的滚起来比较省力,而且轮轴始终处于同一高度的平面上,骑车过程,人能比较平稳地坐在车上。
生:老师,圆形的用处真大啊!
师:的确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圆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加深对圆形的理解,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考,并且意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发现了数学的魅力,这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非常有利。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出故事化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故事化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相比于直接讲授知识点的方法,故事化教学策略有着多方面的好处,能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知识点,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反感、抵触心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故事情节本身,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境中隐藏的数学知识点,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就需要基于课程教学要求,科学设计故事化提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故事化提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一位老人生前有19匹马,他有3个儿子。老人死后立下遗嘱,将19匹马分给3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12],老二得总数的[14],老三得总数的[15],分时不许杀马。应该怎么分?最后老人的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几匹马?”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此时,教师引出了分数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分数思维解决问题。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而学生则通过思考故事结局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趣,而且能取得较高的效率。
四、提出探索性问题,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促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得到有效调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学生提出:“我看到超市一斤白菜标价1.98元,就是对小数的一种应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小数”相关知识点展开自主思考,以此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总之,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且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通过提出趣味性问题、生活化问题、故事化问题、探索性问题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
一、提出趣味性问题,优化课堂导入
学生正处于贪玩的年纪,对于趣味性较强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心。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优化课堂导入,让学生的注意力能被课堂所吸引,为后续展开正式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正所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通过对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教师最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趣味性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确保所提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将精力投入到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趣味性提问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堂知识点:
师:让大家猜个谜语,谜底跟今天的教学内容有关,大家想参加猜谜语活动吗?
生:想。
师:“兄弟三人来赛跑,个子有矮也有高,他们会说没有嘴。”猜一个物品。谁知道谜底?
生:不是很懂,老师能再给点提示吗?
师:他们虽然没有嘴,但是到点会说话,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吃饭,什么时候该去上学。
生:我知道,是闹钟,我床头就有一个,我妈妈经常给我设置闹钟,每天早上我都是被闹钟吵醒的,闹钟一响,我就知道自己该起床了。
师:大家很棒,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与闹钟有关,大家想不想进一步认识钟表?
生:非常想,我把闹钟当成了好伙伴,想通过学习加深对小伙伴的了解。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趣味性的问题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如此对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利。相比于传统直接讲解的方式,趣味导入更加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重新认知,消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二、提出生活化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众所周知,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并且将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在众多生活化教学手段中,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营造生活化问题教学情境,就是一种常见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要知道,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指导实践,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对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对生活化提问策略的应用,引导学生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圆形》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生活化问题,以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师:大家知道什么叫圆形吗?
生1:我知道,以前我妈妈教过我,球就是圆形的。
生2:镜子也是圓形的。
师:大家知道,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圆形的滚起来比较省力,而且轮轴始终处于同一高度的平面上,骑车过程,人能比较平稳地坐在车上。
生:老师,圆形的用处真大啊!
师:的确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看到圆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加深对圆形的理解,了解圆形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创设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思考,并且意识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发现了数学的魅力,这对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非常有利。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展积极的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各方面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提出故事化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故事本身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取故事化教学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相比于直接讲授知识点的方法,故事化教学策略有着多方面的好处,能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掌握知识点,而且不会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反感、抵触心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非常有利。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数学故事的过程中,不能过于看重故事情节本身,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境中隐藏的数学知识点,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就需要基于课程教学要求,科学设计故事化提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故事化提问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一位老人生前有19匹马,他有3个儿子。老人死后立下遗嘱,将19匹马分给3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12],老二得总数的[14],老三得总数的[15],分时不许杀马。应该怎么分?最后老人的三个儿子分别得到了几匹马?”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考与交流。此时,教师引出了分数的概念,并且引导学生利用分数思维解决问题。在此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提出问题,而学生则通过思考故事结局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趣,而且能取得较高的效率。
四、提出探索性问题,调动学生思维
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促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得到有效调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学生提出:“我看到超市一斤白菜标价1.98元,就是对小数的一种应用。”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围绕“小数”相关知识点展开自主思考,以此加深对课堂知识点的印象,强化学习效果。
总之,在组织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提问教学策略的应用价值,并且掌握具体的应用方法,通过提出趣味性问题、生活化问题、故事化问题、探索性问题的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思维,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思源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