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要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以下几点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率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效率
一、课前有效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前提,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全面透彻的研究教材,找出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中的时间;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是任何一科老师都应做的,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教师备课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备课。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这一课程要比其他的课程的要求更多,不仅是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准备工作中,除了对教材的准备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多了对机房准备和教学素材准备。检查机器能否正常运行,网络是否存在故障以及软件是否安装完全并能正常使用等。了解学情、深度备课、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制作课件等。如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幻灯片制作中,为学生准备文字材料(针对部分学生打字慢耽误时间),背景图片、插图、声音文件、演示文件等。而且,对计算机这一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会因小学生的接受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来安排下一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之前提前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备课。
二、课堂教学
在有了有效备课这一良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的年龄,因此,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的采用类似满堂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产生疲惫,也会让他们错认为计算机课程很无聊,从而对该课程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其他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成果展示等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方法加以综合运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会感到疲惫。当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计算机演示,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通过创造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方法。在情景教学中,由于这一场景色彩丰富,集声音、动画、实物于一体,生动具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掌握,还能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它们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避免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要教授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制造一些动画、声音从而吸引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小学生毕竟也是处于爱玩的年龄,在游戏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信息技术課“键盘与指法训练”中引入金山打字游戏,在字母指法练习中使用“拯救苹果”“太空大战”“鼠的故事”,熟练一些之后,让学生玩“激流勇进”进行单词练习,对键盘完全掌握后,让学生玩“警察抓小偷”与电脑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打字、体验打字的乐趣,不是枯燥无味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就把打字速度提上来了,还可以试试看自己的打字速度到底有多快。
3.一定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的学科,只掌握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当代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上机实验课程,来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一实验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划分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上机实验。小组成员要分布均匀,每一组既要有计算机素养高的也要有素养较低的,这样,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间对计算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和沟通交流,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教师再通过给小组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进一步加强对小组间成员的协作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如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搜索网上资源”案例教学中,给小组每个成员分配搜索任务,然后共同协作制作幻灯片成果演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们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上机实验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提高的课程,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三、课后交流
课后与学生交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工作。如果大部分都没有理解和掌握,在下一堂课时就不能教授新知识而是要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或上机实践,如果都接受了那就准备教授新的知识。通过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策略,变动分组情况等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找出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加以改善。这样,不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教师随之改变的教学方法也会使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都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教学效率提高到极致。因此,不管是在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还是课后交流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伊晶.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08):253-254.
[2]马岩岩.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3(07):82.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一小学)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效率
一、课前有效备课
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首要前提,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决定着课堂效率的高低。全面透彻的研究教材,找出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中的时间;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是任何一科老师都应做的,然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教师备课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备课。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这一课程要比其他的课程的要求更多,不仅是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要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在准备工作中,除了对教材的准备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多了对机房准备和教学素材准备。检查机器能否正常运行,网络是否存在故障以及软件是否安装完全并能正常使用等。了解学情、深度备课、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制作课件等。如五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幻灯片制作中,为学生准备文字材料(针对部分学生打字慢耽误时间),背景图片、插图、声音文件、演示文件等。而且,对计算机这一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会因小学生的接受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来安排下一步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之前提前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备课。
二、课堂教学
在有了有效备课这一良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好奇的年龄,因此,只要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所以,在进行教学时,不能一味的采用类似满堂灌这样的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产生疲惫,也会让他们错认为计算机课程很无聊,从而对该课程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其他的(情景教学、演示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任务驱动、成果展示等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方法加以综合运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学习这一门课程时不会感到疲惫。当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计算机演示,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而采取的通过创造生动的场景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方法。在情景教学中,由于这一场景色彩丰富,集声音、动画、实物于一体,生动具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掌握,还能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它们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避免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要教授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制造一些动画、声音从而吸引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小学生毕竟也是处于爱玩的年龄,在游戏中学习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如三年级信息技术課“键盘与指法训练”中引入金山打字游戏,在字母指法练习中使用“拯救苹果”“太空大战”“鼠的故事”,熟练一些之后,让学生玩“激流勇进”进行单词练习,对键盘完全掌握后,让学生玩“警察抓小偷”与电脑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训练打字、体验打字的乐趣,不是枯燥无味的。通过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的就把打字速度提上来了,还可以试试看自己的打字速度到底有多快。
3.一定的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技术性、操作性的学科,只掌握理论知识并不能满足当代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为学生安排有一定的上机实验课程,来加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一实验课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划分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上机实验。小组成员要分布均匀,每一组既要有计算机素养高的也要有素养较低的,这样,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学习,有利于小组成员间对计算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探讨和沟通交流,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教师再通过给小组布置任务的形式来进一步加强对小组间成员的协作和实际的操作能力。如四年级信息技术课“搜索网上资源”案例教学中,给小组每个成员分配搜索任务,然后共同协作制作幻灯片成果演示。任务完成后,教师再通过让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评价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们掌握这一技能。当然,在评价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由此可以看出,上机实验课程是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提高的课程,也是信息技术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三、课后交流
课后与学生交流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存在差异,在交流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堂课所传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教学工作。如果大部分都没有理解和掌握,在下一堂课时就不能教授新知识而是要再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或上机实践,如果都接受了那就准备教授新的知识。通过交流的方式,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随时改变策略,变动分组情况等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找出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加以改善。这样,不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所提高,教师随之改变的教学方法也会使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的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都对教师在教授过程中提出很高的要求。一套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将教学效率提高到极致。因此,不管是在课前准备、课上学习还是课后交流过程中,都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提高计算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赵伊晶.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5(08):253-254.
[2]马岩岩.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3(07):82.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