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月前,某化工企业的安全主管找到我们,要求在一个星期之内。为其火速“编”一条安全口号,用于公司的安全宣教活动。他们对口号提出下列要求:体现化工行业特点与公司特点;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文字大气、内敛,具备一定的哲学性;反应“科技安全”、“责任”、“人本安全”的思想。最后还叮嘱一下,“我们领导比较推崇杜邦那套安全理念,你们‘编’的就算不能与其‘神似’,但至少要‘形似’哦!”
这很让我们为难,因为我们认为安全理念既不是拍拍脑门就可以立刻“拍”出来,也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尽管很多安全主管认为它就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不管提炼、修改还是传播。都应该慎之又慎。这些年来。其实我们在服务过的客户那里。遇到过各种各样关于安全理念方面的问题,不但阻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更折射出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其他问题。下文主要从笔者所在咨询机构的实践出发。简单归纳了一下这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问题一:理念趋同,表述单一
也许您不相信,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请不要误会,本人非常认可“预防”、“以人为本”之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文字表述上,大家都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这明显缺乏个性。很难体现企业独特的价值观。难道除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这类四字成语或俗语,我们就无话可说?绝对不是!有些企业的安全理念就很有个性。比如:杜邦“一切工业事故都可以避免”;BP石油“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华润雪花啤酒“维护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保障员工工作场所与公司资产的安全”;开滦煤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命只有一次,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预防为主”这样的文字语言,因为你在说、我在说、他也在说,就难以同员工产生共鸣,他们甚至觉得企业这是在“随大流”、“模仿”或者“没有创意”。安全理念如同广告语,需要简洁、通俗并且与众不同,您看过有几家大型公司的广告语是一样的?之所以当前那么多企业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拿来作为自己的安全理念,其一是没有下功夫认真琢磨和思考,其二是没有掌握好的方法。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企业。尤其是潜在的客户。但没有关系。如果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炼出更多更优秀的安全理念,我想这是值得的。
问题二:文字空洞,缺少内涵
看过很多企业的《文化手册》、《员工安全手册》、《××公司宣传册》或者《安全工作总结》等资料,里面关于安全理念的表述基本上就是一句话,并且字数多为“4”的倍数。也有许多企业喜欢将安全理念分解开来。搞一堆莫名其妙的“安全科学观”、“安全制度观”、“安全发展观”、“安全生产观”等。
更有甚者。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居然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一条或者多条安全理念。翻看他们的安全手册,我的妈呀。各种形式的安全理念居然有上百条!理念的提炼的确需要群策群力,但在表述上不能搞那么复杂,这不是蚂蚁搬家需要靠数量取胜。二十多个字的唐诗很多人可以通篇背诵,但上百字的宋词,我们通常记住的就是两句话。
对不起。有点偏题。其实。我要说的是安全理念的“阐释”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安全理念进行细致的解释。往往就是在冒号后面摆出一句或多句的“4字箴言”。就拿大家都喜欢用的“以人为本”来说,“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安全规章的制定首先考虑员工的利益?还是在安全宣教、环境布置等方面体现“人性化”原则?或者说是安全培训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从而在课件制作、培训方式、培训频率等方面照顾到每一个人?
有的企业是“不小心”忽略了,而有些企业。我估计是不敢阐释得那么详细吧!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保证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理念代表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或者说是基本价值观,它不单单只是一句话,而应该包含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理念体系。
如果抽取了思想的精髓,任何华丽的语言都将只剩下空洞的外壳。
问题三:内容更换过频
不管是安全理念还是企业文化的其他核心内容,其提炼、总结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一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更改,除非企业在经营、战略或价值观方面发生重大调整,比如兼并、重组、产业调整等等。理念应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认为安全理念必须“常换常新”、“一年一变”,甚至“朝令夕改”的想法和做法都绝对错误。
尽管安全文化应该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但安全理念代表的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安全原则。至少5-10年内不要有较大调整。上文提到的那句“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就是杜邦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至今没有改变。
如果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总是在变。不但会增加员工记忆和理解的负担,让其传播和认同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员工会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政策,并且那些安全主管、经理或安全员们,也会觉得与安全相关的制度规定、奖惩措施、培训计划、活动执行、职务岗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
问题四:理念向左。行为向右
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我们对很多企业进行过非常深入的安全文化现状调研和诊断。几乎80%以上的企业将“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安全方针或核心安全理念。但是,在我们调研过的企业中,能够完全将“安全第一”做到实处的企业几乎没有。以下是天地大方集团2007年对93家企业做的一个调研统计(企业来自各个行业,采用问卷和座谈的调研方式,调研的样本主要来自普通员工层,其次为管理层):
调研问题:安全工作与哪些内容发生冲突时。不能享受绝对优先权或做不到“安全第一”?
实际上。在制造、建筑、工矿及少数能源型企业中,“新工人未经安全培训合格就上岗”、“连续加班”、“故意违章赶工期”、“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参与调研的某电力公司员工反映:“为了抢修设备,我们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下车(事故抢险车)”;某私营公司的车间工人告诉我们:“新来的临时工,经常赤着手搬那些化学材料,他们拿着硫酸瓶走来走去,都没人管啊”,而这个公司的安全理念一“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就赫然贴在工厂的大门口。
理念与行为不一致,会让员工感觉理念“很假”、“很虚”,进而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那么谁会认认真真地去建设什么“劳什子”的安全文化呢?
在“安全理念”方面,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还远不止上文提及的这四个,诸如“对理念的宣传不够重视”、“认同率不高”、“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或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等等,都是促使员工觉得“安全理念就是一句空号”的原因。
我常常跟一些刚刚接触安全文化咨询的同事讲,如果想快速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那就去看看他们的“安全理念”吧!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浓缩的安全文化,体现为该企业对待安全文化的态度和行为。那些根本就没有“安全理念”的企业,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实,大家都清楚,国内真正普遍关注安全文化的时间并不长,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过两年以上的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因此,对于“安全理念”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价值。可能还有少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持否定态度。当有一天,我们的企业家像重视企业文化那样重视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就绝对不会沦为一句空口号!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就是文化!
编辑 游振云
这很让我们为难,因为我们认为安全理念既不是拍拍脑门就可以立刻“拍”出来,也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尽管很多安全主管认为它就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不管提炼、修改还是传播。都应该慎之又慎。这些年来。其实我们在服务过的客户那里。遇到过各种各样关于安全理念方面的问题,不但阻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更折射出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其他问题。下文主要从笔者所在咨询机构的实践出发。简单归纳了一下这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问题一:理念趋同,表述单一
也许您不相信,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请不要误会,本人非常认可“预防”、“以人为本”之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文字表述上,大家都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这明显缺乏个性。很难体现企业独特的价值观。难道除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这类四字成语或俗语,我们就无话可说?绝对不是!有些企业的安全理念就很有个性。比如:杜邦“一切工业事故都可以避免”;BP石油“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华润雪花啤酒“维护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保障员工工作场所与公司资产的安全”;开滦煤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命只有一次,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预防为主”这样的文字语言,因为你在说、我在说、他也在说,就难以同员工产生共鸣,他们甚至觉得企业这是在“随大流”、“模仿”或者“没有创意”。安全理念如同广告语,需要简洁、通俗并且与众不同,您看过有几家大型公司的广告语是一样的?之所以当前那么多企业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拿来作为自己的安全理念,其一是没有下功夫认真琢磨和思考,其二是没有掌握好的方法。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企业。尤其是潜在的客户。但没有关系。如果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炼出更多更优秀的安全理念,我想这是值得的。
问题二:文字空洞,缺少内涵
看过很多企业的《文化手册》、《员工安全手册》、《××公司宣传册》或者《安全工作总结》等资料,里面关于安全理念的表述基本上就是一句话,并且字数多为“4”的倍数。也有许多企业喜欢将安全理念分解开来。搞一堆莫名其妙的“安全科学观”、“安全制度观”、“安全发展观”、“安全生产观”等。
更有甚者。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居然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一条或者多条安全理念。翻看他们的安全手册,我的妈呀。各种形式的安全理念居然有上百条!理念的提炼的确需要群策群力,但在表述上不能搞那么复杂,这不是蚂蚁搬家需要靠数量取胜。二十多个字的唐诗很多人可以通篇背诵,但上百字的宋词,我们通常记住的就是两句话。
对不起。有点偏题。其实。我要说的是安全理念的“阐释”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安全理念进行细致的解释。往往就是在冒号后面摆出一句或多句的“4字箴言”。就拿大家都喜欢用的“以人为本”来说,“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安全规章的制定首先考虑员工的利益?还是在安全宣教、环境布置等方面体现“人性化”原则?或者说是安全培训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从而在课件制作、培训方式、培训频率等方面照顾到每一个人?
有的企业是“不小心”忽略了,而有些企业。我估计是不敢阐释得那么详细吧!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保证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理念代表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或者说是基本价值观,它不单单只是一句话,而应该包含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理念体系。
如果抽取了思想的精髓,任何华丽的语言都将只剩下空洞的外壳。
问题三:内容更换过频
不管是安全理念还是企业文化的其他核心内容,其提炼、总结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一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更改,除非企业在经营、战略或价值观方面发生重大调整,比如兼并、重组、产业调整等等。理念应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认为安全理念必须“常换常新”、“一年一变”,甚至“朝令夕改”的想法和做法都绝对错误。
尽管安全文化应该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但安全理念代表的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安全原则。至少5-10年内不要有较大调整。上文提到的那句“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就是杜邦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至今没有改变。
如果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总是在变。不但会增加员工记忆和理解的负担,让其传播和认同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员工会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政策,并且那些安全主管、经理或安全员们,也会觉得与安全相关的制度规定、奖惩措施、培训计划、活动执行、职务岗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
问题四:理念向左。行为向右
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我们对很多企业进行过非常深入的安全文化现状调研和诊断。几乎80%以上的企业将“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安全方针或核心安全理念。但是,在我们调研过的企业中,能够完全将“安全第一”做到实处的企业几乎没有。以下是天地大方集团2007年对93家企业做的一个调研统计(企业来自各个行业,采用问卷和座谈的调研方式,调研的样本主要来自普通员工层,其次为管理层):
调研问题:安全工作与哪些内容发生冲突时。不能享受绝对优先权或做不到“安全第一”?
实际上。在制造、建筑、工矿及少数能源型企业中,“新工人未经安全培训合格就上岗”、“连续加班”、“故意违章赶工期”、“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参与调研的某电力公司员工反映:“为了抢修设备,我们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下车(事故抢险车)”;某私营公司的车间工人告诉我们:“新来的临时工,经常赤着手搬那些化学材料,他们拿着硫酸瓶走来走去,都没人管啊”,而这个公司的安全理念一“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就赫然贴在工厂的大门口。
理念与行为不一致,会让员工感觉理念“很假”、“很虚”,进而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那么谁会认认真真地去建设什么“劳什子”的安全文化呢?
在“安全理念”方面,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还远不止上文提及的这四个,诸如“对理念的宣传不够重视”、“认同率不高”、“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或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等等,都是促使员工觉得“安全理念就是一句空号”的原因。
我常常跟一些刚刚接触安全文化咨询的同事讲,如果想快速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那就去看看他们的“安全理念”吧!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浓缩的安全文化,体现为该企业对待安全文化的态度和行为。那些根本就没有“安全理念”的企业,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实,大家都清楚,国内真正普遍关注安全文化的时间并不长,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过两年以上的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因此,对于“安全理念”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价值。可能还有少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持否定态度。当有一天,我们的企业家像重视企业文化那样重视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就绝对不会沦为一句空口号!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就是文化!
编辑 游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