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安全理念成为一句空口号!

来源 :安全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个月前,某化工企业的安全主管找到我们,要求在一个星期之内。为其火速“编”一条安全口号,用于公司的安全宣教活动。他们对口号提出下列要求:体现化工行业特点与公司特点;与企业文化相一致;文字大气、内敛,具备一定的哲学性;反应“科技安全”、“责任”、“人本安全”的思想。最后还叮嘱一下,“我们领导比较推崇杜邦那套安全理念,你们‘编’的就算不能与其‘神似’,但至少要‘形似’哦!”
  这很让我们为难,因为我们认为安全理念既不是拍拍脑门就可以立刻“拍”出来,也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尽管很多安全主管认为它就是一句口号),而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不管提炼、修改还是传播。都应该慎之又慎。这些年来。其实我们在服务过的客户那里。遇到过各种各样关于安全理念方面的问题,不但阻碍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更折射出许许多多隐藏着的其他问题。下文主要从笔者所在咨询机构的实践出发。简单归纳了一下这些“问题”。主要的有以下四点:
  
  问题一:理念趋同,表述单一
  
  也许您不相信,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请不要误会,本人非常认可“预防”、“以人为本”之于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在文字表述上,大家都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这明显缺乏个性。很难体现企业独特的价值观。难道除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这类四字成语或俗语,我们就无话可说?绝对不是!有些企业的安全理念就很有个性。比如:杜邦“一切工业事故都可以避免”;BP石油“每位BP员工无论身处何地,都有责任做好健康、安全、环保工作”;华润雪花啤酒“维护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保障员工工作场所与公司资产的安全”;开滦煤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生命只有一次,遵章守规是保护神”。
  “预防为主”这样的文字语言,因为你在说、我在说、他也在说,就难以同员工产生共鸣,他们甚至觉得企业这是在“随大流”、“模仿”或者“没有创意”。安全理念如同广告语,需要简洁、通俗并且与众不同,您看过有几家大型公司的广告语是一样的?之所以当前那么多企业将“预防为主”、“以人为本”拿来作为自己的安全理念,其一是没有下功夫认真琢磨和思考,其二是没有掌握好的方法。我这么说可能会得罪很多企业。尤其是潜在的客户。但没有关系。如果可以促使国内企业提炼出更多更优秀的安全理念,我想这是值得的。
  
  问题二:文字空洞,缺少内涵
  
  看过很多企业的《文化手册》、《员工安全手册》、《××公司宣传册》或者《安全工作总结》等资料,里面关于安全理念的表述基本上就是一句话,并且字数多为“4”的倍数。也有许多企业喜欢将安全理念分解开来。搞一堆莫名其妙的“安全科学观”、“安全制度观”、“安全发展观”、“安全生产观”等。
  更有甚者。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居然每个部门、每个岗位都有一条或者多条安全理念。翻看他们的安全手册,我的妈呀。各种形式的安全理念居然有上百条!理念的提炼的确需要群策群力,但在表述上不能搞那么复杂,这不是蚂蚁搬家需要靠数量取胜。二十多个字的唐诗很多人可以通篇背诵,但上百字的宋词,我们通常记住的就是两句话。
  对不起。有点偏题。其实。我要说的是安全理念的“阐释”问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对安全理念进行细致的解释。往往就是在冒号后面摆出一句或多句的“4字箴言”。就拿大家都喜欢用的“以人为本”来说,“以人为本”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安全规章的制定首先考虑员工的利益?还是在安全宣教、环境布置等方面体现“人性化”原则?或者说是安全培训能够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从而在课件制作、培训方式、培训频率等方面照顾到每一个人?
  有的企业是“不小心”忽略了,而有些企业。我估计是不敢阐释得那么详细吧!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保证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理念代表一个企业安全文化的精髓。或者说是基本价值观,它不单单只是一句话,而应该包含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理念体系。
  如果抽取了思想的精髓,任何华丽的语言都将只剩下空洞的外壳。
  
  问题三:内容更换过频
  
  不管是安全理念还是企业文化的其他核心内容,其提炼、总结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一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不能随意更改,除非企业在经营、战略或价值观方面发生重大调整,比如兼并、重组、产业调整等等。理念应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前瞻性,认为安全理念必须“常换常新”、“一年一变”,甚至“朝令夕改”的想法和做法都绝对错误。
  尽管安全文化应该与企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但安全理念代表的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和安全原则。至少5-10年内不要有较大调整。上文提到的那句“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就是杜邦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至今没有改变。
  如果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总是在变。不但会增加员工记忆和理解的负担,让其传播和认同都变得非常困难。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员工会认为自己的企业没有一个稳定的安全政策,并且那些安全主管、经理或安全员们,也会觉得与安全相关的制度规定、奖惩措施、培训计划、活动执行、职务岗位等都有可能随时发生改变。
  
  问题四:理念向左。行为向右
  
  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我们对很多企业进行过非常深入的安全文化现状调研和诊断。几乎80%以上的企业将“安全第一”作为自己的基本安全方针或核心安全理念。但是,在我们调研过的企业中,能够完全将“安全第一”做到实处的企业几乎没有。以下是天地大方集团2007年对93家企业做的一个调研统计(企业来自各个行业,采用问卷和座谈的调研方式,调研的样本主要来自普通员工层,其次为管理层):
  调研问题:安全工作与哪些内容发生冲突时。不能享受绝对优先权或做不到“安全第一”?
  实际上。在制造、建筑、工矿及少数能源型企业中,“新工人未经安全培训合格就上岗”、“连续加班”、“故意违章赶工期”、“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十分普遍。参与调研的某电力公司员工反映:“为了抢修设备,我们经常连续十几个小时不下车(事故抢险车)”;某私营公司的车间工人告诉我们:“新来的临时工,经常赤着手搬那些化学材料,他们拿着硫酸瓶走来走去,都没人管啊”,而这个公司的安全理念一“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就赫然贴在工厂的大门口。
  理念与行为不一致,会让员工感觉理念“很假”、“很虚”,进而认为安全文化建设也是如此,那么谁会认认真真地去建设什么“劳什子”的安全文化呢?
  在“安全理念”方面,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还远不止上文提及的这四个,诸如“对理念的宣传不够重视”、“认同率不高”、“与国家倡导的价值观或道德规范背道而驰”等等,都是促使员工觉得“安全理念就是一句空号”的原因。
  我常常跟一些刚刚接触安全文化咨询的同事讲,如果想快速了解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那就去看看他们的“安全理念”吧!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浓缩的安全文化,体现为该企业对待安全文化的态度和行为。那些根本就没有“安全理念”的企业,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其实,大家都清楚,国内真正普遍关注安全文化的时间并不长,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企业进行过两年以上的系统安全文化建设。因此,对于“安全理念”的重要性及其现实价值。可能还有少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持否定态度。当有一天,我们的企业家像重视企业文化那样重视安全文化,“安全理念”就绝对不会沦为一句空口号!
  实际上,一个企业的安全理念就是文化!
  
  编辑 游振云
其他文献
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地处美丽的厦门岛,注册资金2.5亿元,占地50万平方米,拥有深水岸线1.5公里,目前年产值约30亿元。主营:各类船舶建造、海洋石油工业设备、电子计算机技术软件
阿司匹林与酒冲突。酒在体内先被氧化成乙醛,然后成为乙酸,而阿司匹林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体内乙醛蓄积,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  黄连素与茶冲突。茶水含有约10%的鞣质,在体内易被分解成鞣酸,而鞣酸会沉淀黄连素中的生物碱,降低其药效。因此,服用黄连素前后2小时内不能饮茶。  布洛芬与咖啡、可乐冲突。布洛芬(芬必得)对胃黏膜有刺激,咖啡中的咖啡因和可乐中的古柯碱则会刺激胃酸分
日前,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锦贵带领立法调研组就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后的《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修改稿)》到三明市开展立法调研活动。
从1997年开始,我院在等级医院检查评审的基础上,逐渐摸索了一套院长查房考核评估科室的办法,一改过去行政查房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查房方式,收到了显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各
9月24日下午,省政府召开第三季度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暨安委会成员会议。通报今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的问题。李川副省长对下一阶段全省安
1.基本情况淮阴市妇幼保健院是一所以妇幼保健为特色的二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现有职工376人,开放病床200张,日门诊量500人次左右.医院内设有淮阴市医学保健宣传中心、遗传疾
今年上半年.我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和全国、全省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
医学文摘类期刊是对医学一次性文献进行二次加工的检索性刊物,以图书、信息部门和一部分科研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历史进程和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人类
“热死人”,是人们对酷暑的抱怨,可是谁会想到,这一抱怨会在近年来接二连三地成为现实?长期以来,震灾、水灾、旱灾、鼠灾、虫灾会在我国救灾部门的工作语言中频频出现,但“热灾”却鲜有人提。在酷热的天气下,一线劳动者的健康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热死,这一沉重的劳动话题既拷问着用人单位对工人的关怀意识,更拷问着高温劳动保护立法问题,理应引起国家相关立法部门及各级劳动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接二连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