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规模大幅增加
2006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都有较大比例增加,其中兴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最大,为30.02%,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最小,为12.28%。而工行的资产规模与市值都是最大。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开先河,A+H同步发行上市成功,创下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等多项纪录。截至2006年末,工商银行资本净额达到5308.05亿元,核心资本净额达到4620.19亿元,总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不仅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且跻身于亚洲最大、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银行。
资产质量改善明显
受宏观经济强劲增长影响,2006年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净形成率都维持在了较低水平,从而使资产质量继续提高,特别是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由于改制时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两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有较大比例下降。与2005年相比,上市银行准备金覆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兴业、华夏、工行、交行、中行等银行都加大了拨备力度,而招行、浦发、兴业、交行等银行的准备金覆盖率都超过了100%,为未来几年利润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充足率差异较大
由于2006年刚刚两地上市,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得很充足。其中,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05%和12.23%,居上市银行之首;其次是中国银行,它的资本充足率为13.5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44%。
相比之下,上市较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依然在监管层规定的最低水平徘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其中S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并大大低于规定的8%,其规模扩张和业绩增长面临巨大挑战。2005年S深发展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降低存贷比和提高贴现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来减低整体资产的风险权重。2006年,央行两次加息导致的净利差扩大使得深发展重新提高一般贷款的比重,以及将存贷比由2005年的58.23%提高到71.36%以尽可能地提高盈利能力,在资本充足率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证业绩增长。
近几年来,资本充足率不足始终是民生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近期民生银行完成了A股市场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私募,筹集资金达184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华夏银行与其一样,目前首要问题就是补充资本,并迫使其资产结构调整。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盈利能力均有提高
06年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两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了其营业收入增长率,显示出了改制后运营效率提高显著。除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外,其余几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也都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表现出比较强劲的盈利能力。然而深发展净利润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来自于相较于同类上市公司较少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006年度公司拨备覆盖率由43%上升到48%,但和其他股份制银行超过100%的拨备覆盖率仍相去甚远。如果深发展2006年末将自己的拨备覆盖率提到55%左右,公司的净利润将和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其净利润的大幅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司较为激进的计提拨备方式所致。
资产利润率(ROA)是衡量银行运用资产获取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1992~2002年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的ROA的平均水准在1.17%~1.20%之间,而我国最好的是中国银行,仅有0.79%。因此,整体而言,我国银行的资产利润率(ROA)仍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从增长情况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资产盈利能力增长较快,中信银行有微小下降,华夏银行则下降较快。
利差擴大和规模增长推动净利息收入增长。2006年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提升了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同时随着上市银行资本约束的解除,生息资产的规模均有较大提升,尤其是一般性贷款的比重有所提升,因此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也有所提高。2006年上市银行利差平均提高5个基点,息差平均提高9个基点。有利的行业环境推动了上市银行收益大增,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30%,这也是拨备前利润增速同比增长32%的主要原因。从横向比较看,如果按利息收入支出比来评价银行利差的话,浦东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利差较高,表明其存贷款获利能力较高,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则位居后列。
与此同时,2006年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与2005年相比,浦发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69.28%,深发展银行增长42.88%,民生银行增长182.03%,兴业银行降低7.54%,华夏银行增长22.67%,中信银行增长52.05%,中国银行增长8.31%,工商银行增长0.8%。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上市银行非息收入的基数过小,规模越大的银行非息收入的增长率越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对银行非息收入的极大提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带来银行顾问咨询费的增加;基金发行、证券交易的活跃提升银行代理和托管收入;银行卡业务增长的贡献也较为突出。由于银行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地位,金融市场的繁荣在“脱媒”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其他业务收入的拓展空间。
虽然2006年大部分银行都在进行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对中间业务的投入,但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增加的不明显,深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虽然营业费用绝对值都有较高增长,但却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其营业费用占收入比率反而有所下降。2006年全年中国银行费用控制效果显著。其中虽然员工费用306.77亿元,较上年增长27.93%;但业务费用172.8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9.79%。而浦东发展银行的员工费用大幅增长43.7%,直接导致了营业费用占比的上升。
(作者单位:长城证券金融研究所)
2006年上市银行的资产规模都有较大比例增加,其中兴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最大,为30.02%,中国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幅最小,为12.28%。而工行的资产规模与市值都是最大。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开先河,A+H同步发行上市成功,创下了全球资本市场有史以来发行规模最大等多项纪录。截至2006年末,工商银行资本净额达到5308.05亿元,核心资本净额达到4620.19亿元,总市值超过2500亿美元,不仅成为A股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而且跻身于亚洲最大、全球排名前三位的上市银行。
资产质量改善明显
受宏观经济强劲增长影响,2006年A股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净形成率都维持在了较低水平,从而使资产质量继续提高,特别是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由于改制时剥离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两家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均有较大比例下降。与2005年相比,上市银行准备金覆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兴业、华夏、工行、交行、中行等银行都加大了拨备力度,而招行、浦发、兴业、交行等银行的准备金覆盖率都超过了100%,为未来几年利润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本充足率差异较大
由于2006年刚刚两地上市,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得很充足。其中,工商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4.05%和12.23%,居上市银行之首;其次是中国银行,它的资本充足率为13.59%,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44%。
相比之下,上市较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依然在监管层规定的最低水平徘徊,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业务发展。其中S深发展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并大大低于规定的8%,其规模扩张和业绩增长面临巨大挑战。2005年S深发展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通过降低存贷比和提高贴现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来减低整体资产的风险权重。2006年,央行两次加息导致的净利差扩大使得深发展重新提高一般贷款的比重,以及将存贷比由2005年的58.23%提高到71.36%以尽可能地提高盈利能力,在资本充足率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证业绩增长。
近几年来,资本充足率不足始终是民生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但近期民生银行完成了A股市场至今为止最大的一次私募,筹集资金达184亿元,有效地解决了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华夏银行与其一样,目前首要问题就是补充资本,并迫使其资产结构调整。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盈利能力均有提高
06年各家银行的盈利能力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两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2006年的净利润增长率都大大超过了其营业收入增长率,显示出了改制后运营效率提高显著。除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外,其余几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也都超过了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表现出比较强劲的盈利能力。然而深发展净利润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因来自于相较于同类上市公司较少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2006年度公司拨备覆盖率由43%上升到48%,但和其他股份制银行超过100%的拨备覆盖率仍相去甚远。如果深发展2006年末将自己的拨备覆盖率提到55%左右,公司的净利润将和去年持平。由此可见,其净利润的大幅增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公司较为激进的计提拨备方式所致。
资产利润率(ROA)是衡量银行运用资产获取收入能力的重要指标。1992~2002年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的ROA的平均水准在1.17%~1.20%之间,而我国最好的是中国银行,仅有0.79%。因此,整体而言,我国银行的资产利润率(ROA)仍普遍处于较低水平。从增长情况看,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资产盈利能力增长较快,中信银行有微小下降,华夏银行则下降较快。
利差擴大和规模增长推动净利息收入增长。2006年两次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提升了上市银行的净利差,同时随着上市银行资本约束的解除,生息资产的规模均有较大提升,尤其是一般性贷款的比重有所提升,因此上市银行的净息差也有所提高。2006年上市银行利差平均提高5个基点,息差平均提高9个基点。有利的行业环境推动了上市银行收益大增,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30%,这也是拨备前利润增速同比增长32%的主要原因。从横向比较看,如果按利息收入支出比来评价银行利差的话,浦东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利差较高,表明其存贷款获利能力较高,而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则位居后列。
与此同时,2006年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与2005年相比,浦发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69.28%,深发展银行增长42.88%,民生银行增长182.03%,兴业银行降低7.54%,华夏银行增长22.67%,中信银行增长52.05%,中国银行增长8.31%,工商银行增长0.8%。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上市银行非息收入的基数过小,规模越大的银行非息收入的增长率越低,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得益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对银行非息收入的极大提升: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带来银行顾问咨询费的增加;基金发行、证券交易的活跃提升银行代理和托管收入;银行卡业务增长的贡献也较为突出。由于银行业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地位,金融市场的繁荣在“脱媒”的同时也为银行带来了其他业务收入的拓展空间。
虽然2006年大部分银行都在进行营业网点的扩张和对中间业务的投入,但营业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率增加的不明显,深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虽然营业费用绝对值都有较高增长,但却低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其营业费用占收入比率反而有所下降。2006年全年中国银行费用控制效果显著。其中虽然员工费用306.77亿元,较上年增长27.93%;但业务费用172.83亿元,仅比上年增长9.79%。而浦东发展银行的员工费用大幅增长43.7%,直接导致了营业费用占比的上升。
(作者单位:长城证券金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