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右位心儿童预激综合征一例

来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fwgc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评定15例心室起搏器的自动夺获功能的功效和安全性。方法:15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7~81岁,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心律:10例为慢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其中2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三度房室阻滞。11例植入Regency SC+型VVI起搏器,4例植入Regency SR+型VVIR起搏器。结果:起搏器植入后随访1~13个月,起搏器工作良好,QRS(R
目的:观察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自动起搏能量测定、能量输出和后备起搏功能。方法: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8岁,均值入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心室起搏器(RegencySC+,VVI)。此种起搏器在确认起搏丧失夺获后,自动发放一个高能量的后备脉冲,以确保起搏的安全性。患者植入起搏器后一周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观察后备起搏功能,并通过体外程控的方法调出起搏器储存的阈值曲线观察其
目的:本研究评价具有心室自动夺获功能的Microny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功效。方法:自1994年11月至1996年9月欧洲国家的16个医学中心,共有113例植入Microny起搏器的患者进入了研究。所有植入的起搏器采用了Pacesetter的低极化、双极电极导线(Membrane 1402 T)。患者在出院时及出院后1、3、6、12个月分别进行随访。结果:在植入后1个月的随访中,动态心电图显示所有未夺
目的:分析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感知功能异常的临床发生率。方法:对851例永久起搏器进行随访研究,分析其感知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感知功能异常总发生率为10.81%(90例),其中感知过度41例(45.56%),感知低下28例(31.11%),交叉感知21例(23.33%)。结论:感知功能异常是起搏器治疗的重要并发症,它可使起搏周期发生不规则的变化使起搏心电图复杂化。临床上则引起不同程度的起搏障碍,如起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DDD起搏方式治疗,AV间期调至100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VVI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
目的:研究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共收集28例临床诊断为IVT患者,男性11例,女性17例。年龄36.7±14.5(9~58)岁,病史6.33±8.33(1~26)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17±58.97(250~42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阻滞(RBBB)型12例,左束支阻滞(LBBB)型16例。对心动过速发作频繁药物治疗难以终止或终止后很快复发的病例进行心
目的:比较5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左侧隐匿旁路22例、房室结双径路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旨在探讨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应用12导联生理仪以2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手工测量QT离散度,并采用三个参数进行评价:QTd=QT max(最大QT间期)-QT min(最小QT间期);QTcd(校
期刊
目的:应用膜片钳单通道技术研究镁离子(Mg2+)对原代培养猪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KCa)的影响。方法:选择培养5天后的单个梭形平滑肌细胞,用二步拉制经热抛光尖端直径约1~2μm,充灌液体后阻抗约5~7MΩ的微吸管进行高阻封接,在对称性高钾溶液下采用内面向外式膜片记录电流。单通道电流信号经膜片钳放大器放大、滤波(3K Hz)后,经12位A/D、D/A转换器在pClamp 6.0.2专用软
目的:提高心率变异性临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同一性。方法:结合欧洲心血管病学会和北美起搏与心电生理学会工作组拟定的心率变异性测量标准和国内心率变异性研究的工作经验,对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方法学提出规范化的工作规程。在工作规程中只反映已经肯定的成果,不限制方法学上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制定了心率变异性的临床适用范围,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指标和方法,提出了提高心率变异性检测可靠性与规范化的建议。对商品心率变异性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