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基于信息化条件,根据目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提出基于信息化来重构会计类课程,对会计信息化课程和传统的会计课程进行整合,探讨重构的思路和方法,以实现信息化条件下会计课程的改革。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3 . 050
[中图分类号]F232;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03 - 0126 - 03
会计信息化工作自1979年从一汽试点开始,已经历了30年的时间。会计软件从最开始的模拟手工,到逐渐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会计数据处理能力,现在已经是在满足会计要求的基础上,完全创新了以原始数据为入口、采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数据多维处理、集团化企业的实时管理等信息化下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不实施信息化已经难以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谈不上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基于手工模式的会计教育虽然也在试图改革,但进展缓慢。本文就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会计课程重构谈谈构想。
1重构的基本思想与重构方式
1.1重构的思想
会计课程从管理角度,可以分为基于核算的课程和基于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的课程。目前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都是基于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以手工所能达到目标来设计处理方法和计算模型,从理念到具体实施效果,都大大限制了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
因此,要进行会计类课程的重构,就必须转变以手工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转而确立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以手工处理为辅的思维方式。同时将目前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与会计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2重构方式
1.2.1基于内容的重构
对同一性质的内容,可以同类整合。主要方法是按照对应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属于原理的就整合到会计原理中,属于会计制度设计内容的就整合到会计制度设计中。例如,在会计基础部分,对凭证、账簿、流程、方法等,将手工和信息化后的内容进行同类整合,同时还可进行相应的比较。例如:
会计原理:整合会计信息化后的原理、流程、方法。
财务会计:整合会计软件应用实验和会计软件应用方法。
会计制度设计:整合会计信息化制度设计。
审计:整合会计信息化审计。
财务管理:整合财务信息化方法与实验、企业财务模拟。
1.2.2基于任务的重构
对会计信息化而言,是可以区分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在整合具体内容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按照任务进行整合。例如,对于工资核算,可以在讲授工资核算的手工方法后,接着讲会计信息化后的核算方法。
1.2.3在重构基础上的单向发展
对有些内容,从会计与信息化角度是不能整合的,这类课程,需要独立地单向发展。如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应地,有关会计的内容也存在这个问题。
2整合会计与会计信息化课程,使原理、方法、业务实现一体化
2.1现状与原因
目前会计课程与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基本独立的体系,这种体系是在保留原来手工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既有手工方式又有会计信息化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已持续了30年之久,在这个特定的转换时期中,这种模式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除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很小的企业里还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外,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企业基本已实现会计信息化,而且很多单位已经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基本实现了管理信息化。目前管理信息化在向集团信息化纵深发展。
对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有3种模式:一是自己购买会计软件实现,二是通过代理记账实现,三是采用目前逐渐推出的软件服务化(SoftwareasaService)模式实现(就是在网络上租用会计软件,支付很少服务费或者不支付直接服务费)。因此,可以预见即便是小型、微型企业,也会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
2.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对于会计类课程的改革,有这样一种说法:都已经信息化了,还有必要讲解手工模式吗?笔者认为,不管用手工,还是用计算机,会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处理方法是大致相同的,手工会计在会计信息化下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如果对会计原理、处理流程和方法不清楚,对用好会计软件,特别是在构架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会计的核算体系、设计相关的管理报表等方面,是无法达到预定目标的。
在会计信息化下,流程、处理等被高度抽象,完全隐藏在了背后。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真正设计好业务应用模式、用好会计软件。不知因果,也就不知处理的结果正确与否,更不能充分应用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因此,基于手工会计的原理、流程、处理方法,除极少部分外,应当保留。同时要增加信息化下的原理、流程、处理方法。
2.3整合办法
整合有关会计课程,实现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实现手工会计原理会计与信息化的一体 化。
目前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目前学科式的层次性的综合课程体系;另一种是基于工作任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般本科院校,目前是以第一种为主,部分课程采用第二种方式。在高职院校,目前正在向工作任务式方式转变。这两个模式或可融合,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整合的方法可以是混合式,也可以是分离式,或者是半混合式。要根据具体内容予以应用。
3教学实验模式
如果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条件,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讲练结合,这样的效果最好,但目前还有难度。要满足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当然可以学校提供借用),实现无线网络连接,估计在中国还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实验而言,即使是手工实验,现在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现在这类软件已经趋于成熟,基本达到了虚拟现实的水平。将来会向三维和互动的方向发展,更加接近现实的环境。
4重构后的问题探讨
4.1教师的适应性问题
课程重构之后,主要影响有3个方面:一是教材。教材是改革的基础,没有重构的教材显然不行。二是教师问题。由于整合后课程涉及两方面,对老师要求高了,达到会计和信息化两方面都熟悉,有很大的难度。三是实验。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场地满足不了要求。就这3个问题而言,最难的是师资。因此,改革需要从长计议,逐步达到目标。
4.2教学环境和实验环境问题
对于教学环境,会计与信息化整合后就必然要求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授课,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也是在教室里授课,实验在实验室,内容的讲授和相关实验往往间隔一两天的时间。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这样的实验效果很差。最好的方式是讲一部分应用后,学生马上操作。如果讲完了应用再去实验,学生往往已经忘记了不少,老师需要再讲,课时效率很差。
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课程重构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来推进。可以先开发教材、课件,然后再选择一些班级进行实验,逐步完善并具备信息化的必备条件后再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复合型师资。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会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03 . 050
[中图分类号]F232;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03 - 0126 - 03
会计信息化工作自1979年从一汽试点开始,已经历了30年的时间。会计软件从最开始的模拟手工,到逐渐采用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会计数据处理能力,现在已经是在满足会计要求的基础上,完全创新了以原始数据为入口、采用财务与业务一体化、数据多维处理、集团化企业的实时管理等信息化下的管理思想。可以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单位,不实施信息化已经难以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谈不上提升管理水平。因此,基于手工模式的会计教育虽然也在试图改革,但进展缓慢。本文就基于信息化条件的会计课程重构谈谈构想。
1重构的基本思想与重构方式
1.1重构的思想
会计课程从管理角度,可以分为基于核算的课程和基于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的课程。目前会计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都是基于手工会计来进行设计的。因此在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等方面都以手工所能达到目标来设计处理方法和计算模型,从理念到具体实施效果,都大大限制了会计所能发挥的作用。
因此,要进行会计类课程的重构,就必须转变以手工作为处理手段的思维方式,转而确立以信息化处理手段为主,以手工处理为辅的思维方式。同时将目前基于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与会计课程进行整合,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1.2重构方式
1.2.1基于内容的重构
对同一性质的内容,可以同类整合。主要方法是按照对应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属于原理的就整合到会计原理中,属于会计制度设计内容的就整合到会计制度设计中。例如,在会计基础部分,对凭证、账簿、流程、方法等,将手工和信息化后的内容进行同类整合,同时还可进行相应的比较。例如:
会计原理:整合会计信息化后的原理、流程、方法。
财务会计:整合会计软件应用实验和会计软件应用方法。
会计制度设计:整合会计信息化制度设计。
审计:整合会计信息化审计。
财务管理:整合财务信息化方法与实验、企业财务模拟。
1.2.2基于任务的重构
对会计信息化而言,是可以区分岗位和工作任务的,在整合具体内容时,对具体的工作内容可以按照任务进行整合。例如,对于工资核算,可以在讲授工资核算的手工方法后,接着讲会计信息化后的核算方法。
1.2.3在重构基础上的单向发展
对有些内容,从会计与信息化角度是不能整合的,这类课程,需要独立地单向发展。如会计软件开发技术、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相应地,有关会计的内容也存在这个问题。
2整合会计与会计信息化课程,使原理、方法、业务实现一体化
2.1现状与原因
目前会计课程与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基本独立的体系,这种体系是在保留原来手工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会计信息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在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既有手工方式又有会计信息化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已持续了30年之久,在这个特定的转换时期中,这种模式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目前,除在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或很小的企业里还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外,大部分地区和大多数企业基本已实现会计信息化,而且很多单位已经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基本实现了管理信息化。目前管理信息化在向集团信息化纵深发展。
对于小型和微型企业,实现会计信息化有3种模式:一是自己购买会计软件实现,二是通过代理记账实现,三是采用目前逐渐推出的软件服务化(SoftwareasaService)模式实现(就是在网络上租用会计软件,支付很少服务费或者不支付直接服务费)。因此,可以预见即便是小型、微型企业,也会逐步实现会计信息化。
2.2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对于会计类课程的改革,有这样一种说法:都已经信息化了,还有必要讲解手工模式吗?笔者认为,不管用手工,还是用计算机,会计的基本原理、流程、处理方法是大致相同的,手工会计在会计信息化下得到了升华和提高。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如果对会计原理、处理流程和方法不清楚,对用好会计软件,特别是在构架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构建会计的核算体系、设计相关的管理报表等方面,是无法达到预定目标的。
在会计信息化下,流程、处理等被高度抽象,完全隐藏在了背后。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真正设计好业务应用模式、用好会计软件。不知因果,也就不知处理的结果正确与否,更不能充分应用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因此,基于手工会计的原理、流程、处理方法,除极少部分外,应当保留。同时要增加信息化下的原理、流程、处理方法。
2.3整合办法
整合有关会计课程,实现手工会计与会计信息化结合,实现手工会计原理会计与信息化的一体 化。
目前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基于目前学科式的层次性的综合课程体系;另一种是基于工作任务式的课程体系。在一般本科院校,目前是以第一种为主,部分课程采用第二种方式。在高职院校,目前正在向工作任务式方式转变。这两个模式或可融合,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式。
整合的方法可以是混合式,也可以是分离式,或者是半混合式。要根据具体内容予以应用。
3教学实验模式
如果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条件,最好的教学模式是讲练结合,这样的效果最好,但目前还有难度。要满足人人都有笔记本电脑(当然可以学校提供借用),实现无线网络连接,估计在中国还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对实验而言,即使是手工实验,现在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现在这类软件已经趋于成熟,基本达到了虚拟现实的水平。将来会向三维和互动的方向发展,更加接近现实的环境。
4重构后的问题探讨
4.1教师的适应性问题
课程重构之后,主要影响有3个方面:一是教材。教材是改革的基础,没有重构的教材显然不行。二是教师问题。由于整合后课程涉及两方面,对老师要求高了,达到会计和信息化两方面都熟悉,有很大的难度。三是实验。目前很多学校的实验设备、场地满足不了要求。就这3个问题而言,最难的是师资。因此,改革需要从长计议,逐步达到目标。
4.2教学环境和实验环境问题
对于教学环境,会计与信息化整合后就必然要求在信息化的条件下授课,没有这样的条件就不可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很多学校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也是在教室里授课,实验在实验室,内容的讲授和相关实验往往间隔一两天的时间。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这样的实验效果很差。最好的方式是讲一部分应用后,学生马上操作。如果讲完了应用再去实验,学生往往已经忘记了不少,老师需要再讲,课时效率很差。
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课程重构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式来推进。可以先开发教材、课件,然后再选择一些班级进行实验,逐步完善并具备信息化的必备条件后再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培养复合型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