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本次美国大选有关的文章,我读了许多篇,这些文章,从政治、经济、中美关系甚至玄学的角度,分析局势,分析希拉里和特朗普这两个人,但众多文章里,给我触动的,却是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写的一段微博和一篇文章。
在微博里,他说,他一直不看好希拉里,因为“她个性中的感染力太差,导致她在选举中难被民众喜欢”。微博后面的文章,题为《专制父亲令希拉里失去自我》,则从希拉里所受的家庭教育的角度,剖析了这种感染缺失的原因。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德姆,对家庭成员非常严苛,对女儿尤其如此,这种培养方式,是“撒旦式养育法”,导致孩子们失去自我,“不能向内寻找力量,他们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信任自己的判断,而总是向外面寻找答案,别人的评判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
最终,希拉里虽然威风八面地长大了,却成为一个离自己内心太远的人,总让人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对选民来说,是巨大的障碍。这种性格,在别人那里或许不是问题,但她的对手,却是有着超强感染力的特朗普。所以,不是特朗普赢了,而是希拉里输了,不是输在精英对民众感受的忽视上(从个人财富和支持者构成来说,特朗普才是真正的精英),不是输在天下大势上,多半是输在感染力的缺乏上。
之所以被武志红先生的说法触动,是因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结。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渐渐发现,不论写作、绘画、做音乐,还是演戏、当明星,起初是在拼颜值、拼技术、拼人脉、拼财富,但最后却都是在拼性格,确切一点说,是在拼感染力。颜值、技术、人脉,都是人力所能为的,感染力却不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无数次,我和同行讨论起那些爆红到没有边际的作家或者明星,或者明明很狗血却创下惊人收视率的电视剧,总有人不屑地说,他们走红,全是靠有人捧(或者读者和观众傻),但我想,其中总是有些道理的吧,所以沉默着不肯回应或者附和。后来我明白了,红人们擅长的,不是所谓写作技巧或者演技,而是一种天然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捕获了一颗又一颗心。
《圣经》里,有关于捕心术的描述,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看见西门和他兄弟安德烈,就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能否“得人如得鱼”,的确是宗教扩展的基础。
而写作也好,当明星也罢,从事这些需要群众基础的事业,也和创立宗教差不多,必须要“得人如得鱼”。甚至一切需要群眾基础的邪异之道,也和创立宗教差不多,根本的技术,是捕获人心的技术。
曾经在法制节目里,看过一个案例,一个37岁的农妇,在离婚后跑到城里去,穿着少女的衣服,在地下通道卖唱,自称16岁,是弃儿,得过白血病,创作了三百多首歌,有通灵异能。她迅速得到一群信徒,他们供给她的生活,任她挥霍,并且抛弃工作、丢下家人,跟她住在一起,每天陪着她弹琴唱歌。那些追随者,也并不是什么庸常之辈,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眉清目秀,歌声嘹亮,和法制节目里常见的受骗者们,完全两样。他们是怎样被捕获的呢?在他们群居的那间屋子里,发生过什么?那个百多平米的乌托邦里,曾经被布下怎样的氤氲迷雾?我一直想去逐个采访当事人,想弄清楚这个心灵迷局的来龙去脉。
作家闫红曾说,那些捕获人心的技术,她不是不懂,也不是不会,究其关键,无非“信我者,得永生”,而她深知信仰的脆弱和永生的虚无,她愿意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分明看见,许多曾经喜欢过的作家,在媒体雪崩之后,陆续走上“信我者得永生”之路,以自信的语气说着“读了我的文章,会变得更聪明,变得更美,生活得更好”。我知道他们感染力的来源,也知道,很多时候,一门手艺,就是一个小小的宗教,一个创作者,就是一个自命的神,拥有自己的世界设定,不断发布危言,也不断给出甜头,更要不断地给出承诺,却还是悚然止步。
尤其是在刻板和保守的社会长大的我们,更容易被捕获,成为猎物,期待拜倒在某个强力的、富有感染力的心灵之下。我们最终成了“得人如得鱼”的那个“人”,或许因为父母的威严,给我们布下了一道隐墙,让我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足够的感染力,或许因为,整个社会的威严乏味,让我们容易为反社会的、失控的力量倾倒,就像希拉里为克林顿倾倒一样。渴望理智的世界,用压抑保守的生活,凋教出了一群缺乏生命力又渴望被引领的猎物。理性成了非理性最大的驱动力。
在微博里,他说,他一直不看好希拉里,因为“她个性中的感染力太差,导致她在选举中难被民众喜欢”。微博后面的文章,题为《专制父亲令希拉里失去自我》,则从希拉里所受的家庭教育的角度,剖析了这种感染缺失的原因。希拉里的父亲休·罗德姆,对家庭成员非常严苛,对女儿尤其如此,这种培养方式,是“撒旦式养育法”,导致孩子们失去自我,“不能向内寻找力量,他们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不信任自己的判断,而总是向外面寻找答案,别人的评判对他们有极大的影响”。
最终,希拉里虽然威风八面地长大了,却成为一个离自己内心太远的人,总让人产生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对选民来说,是巨大的障碍。这种性格,在别人那里或许不是问题,但她的对手,却是有着超强感染力的特朗普。所以,不是特朗普赢了,而是希拉里输了,不是输在精英对民众感受的忽视上(从个人财富和支持者构成来说,特朗普才是真正的精英),不是输在天下大势上,多半是输在感染力的缺乏上。
之所以被武志红先生的说法触动,是因为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心结。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渐渐发现,不论写作、绘画、做音乐,还是演戏、当明星,起初是在拼颜值、拼技术、拼人脉、拼财富,但最后却都是在拼性格,确切一点说,是在拼感染力。颜值、技术、人脉,都是人力所能为的,感染力却不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
无数次,我和同行讨论起那些爆红到没有边际的作家或者明星,或者明明很狗血却创下惊人收视率的电视剧,总有人不屑地说,他们走红,全是靠有人捧(或者读者和观众傻),但我想,其中总是有些道理的吧,所以沉默着不肯回应或者附和。后来我明白了,红人们擅长的,不是所谓写作技巧或者演技,而是一种天然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捕获了一颗又一颗心。
《圣经》里,有关于捕心术的描述,耶稣在加利利海边看见西门和他兄弟安德烈,就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能否“得人如得鱼”,的确是宗教扩展的基础。
而写作也好,当明星也罢,从事这些需要群众基础的事业,也和创立宗教差不多,必须要“得人如得鱼”。甚至一切需要群眾基础的邪异之道,也和创立宗教差不多,根本的技术,是捕获人心的技术。
曾经在法制节目里,看过一个案例,一个37岁的农妇,在离婚后跑到城里去,穿着少女的衣服,在地下通道卖唱,自称16岁,是弃儿,得过白血病,创作了三百多首歌,有通灵异能。她迅速得到一群信徒,他们供给她的生活,任她挥霍,并且抛弃工作、丢下家人,跟她住在一起,每天陪着她弹琴唱歌。那些追随者,也并不是什么庸常之辈,都受过很好的教育,眉清目秀,歌声嘹亮,和法制节目里常见的受骗者们,完全两样。他们是怎样被捕获的呢?在他们群居的那间屋子里,发生过什么?那个百多平米的乌托邦里,曾经被布下怎样的氤氲迷雾?我一直想去逐个采访当事人,想弄清楚这个心灵迷局的来龙去脉。
作家闫红曾说,那些捕获人心的技术,她不是不懂,也不是不会,究其关键,无非“信我者,得永生”,而她深知信仰的脆弱和永生的虚无,她愿意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也分明看见,许多曾经喜欢过的作家,在媒体雪崩之后,陆续走上“信我者得永生”之路,以自信的语气说着“读了我的文章,会变得更聪明,变得更美,生活得更好”。我知道他们感染力的来源,也知道,很多时候,一门手艺,就是一个小小的宗教,一个创作者,就是一个自命的神,拥有自己的世界设定,不断发布危言,也不断给出甜头,更要不断地给出承诺,却还是悚然止步。
尤其是在刻板和保守的社会长大的我们,更容易被捕获,成为猎物,期待拜倒在某个强力的、富有感染力的心灵之下。我们最终成了“得人如得鱼”的那个“人”,或许因为父母的威严,给我们布下了一道隐墙,让我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和足够的感染力,或许因为,整个社会的威严乏味,让我们容易为反社会的、失控的力量倾倒,就像希拉里为克林顿倾倒一样。渴望理智的世界,用压抑保守的生活,凋教出了一群缺乏生命力又渴望被引领的猎物。理性成了非理性最大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