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绿色生态德育”就是崇尚师生人格平等、向师生倾注人文关怀、唤醒师生的创造潜能,使师生在高尚、和谐、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态文化教育环境中得到个性化发展;其核心是让教育润泽生命,主张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看作是自然的人,又看作是社会的人;其目标是为了创造师生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
绿色环境,润泽生命
走进校园,和谐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明快的教学楼和甬道两旁高大挺拔的树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静态的生命用它们的年轮见证着学校师生的成长。随处可见的绿化景观,日复一日地在季节更迭的变幻中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一株龙爪槐,一棵石榴树,春之盎然,夏之蓬勃,秋之静谧,冬之肃然,都是校园的精彩剪影。峰回路转间,一幅巨大的题为“发现探索”的石刻画会带给你小小的惊喜。
教学楼内外,随处可见的鲜明跃动的色彩给人以愉悦感,彰显着绿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撰写着“仁义礼智信”释义与经典古文的文化长廊和隐于一侧的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式图书馆,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生态科普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出来;楼梯间改造成创意展示空间,以环保材料制成的“中国元素”展品,尽显师生的心灵手巧;楼道里开放式的“书吧”收藏着最新版的儿童读物和养眼的绿色植物;脚下踩着沙滩与贝壳装饰的地板,抬头便是水族箱里若隐若现的小鱼,那是为孩子们精心修缮的“休闲区”;“海底世界”“攀岩墙”“校园故事”“香小表情”“班级特色展示”“温馨提示”……
在这样一种动而有序,静中有变的“人文”氛围中,师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校园内充满了和谐之音。“主动、和谐、健康、诚信”不仅仅是校风,更是“人文校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活泼、文明、携手、创新”的校训中,我们所追求的“绿色生态教育”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学校校徽上那一棵寓意着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四叶草,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力量与讯息。
“绿苗苗成长计划”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绿苗苗成长计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长,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方式,让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增长自信的重要方式。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活动主题月的实际情况,由各班师生共同制定适用于该班活动的评价细则及评选方式。师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推荐者”;被推荐者的范围也从个别典型学生扩大到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调动了师生积极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学生也在参与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了客观评价自我与他人。
“绿苗苗成长计划”根据社会时事和校园生活实际设置了内容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师生共植绿色”“父亲节(母亲节)特别行动”“我做一天老师”等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校园艺术节”“活力冬令营”“手拉手传递爱心”“好书共享”等课堂外延伸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
“绿苗苗成长计划”还倡导将学生的艺术才能、个人特长、阅读能力等多方面优长纳入德育评价体系考核的范围中,力求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书香苗苗”“健体苗苗”“助人苗苗”“环保苗苗”“才艺苗苗”……每一类“苗苗”都代表着一项活动,学生可以同时参评多个“苗苗”称号,没有申报项目数量上的限制。参与活动的项目、数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优长,这成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最大动力。参加的活动越多,参评各类苗苗称号的机会就越多,证明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越全面。到了学期末,学生将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就有机会参与校级“绿苗苗”的评选。这种活动评价机制抛开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民主公平的推选和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从“被活动”变成“要参与”,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2010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来学校讲学时现场题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绿色生态德育”,也是我们努力践行的至高境界。
责任编辑/高艳艳
绿色环境,润泽生命
走进校园,和谐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明快的教学楼和甬道两旁高大挺拔的树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静态的生命用它们的年轮见证着学校师生的成长。随处可见的绿化景观,日复一日地在季节更迭的变幻中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一株龙爪槐,一棵石榴树,春之盎然,夏之蓬勃,秋之静谧,冬之肃然,都是校园的精彩剪影。峰回路转间,一幅巨大的题为“发现探索”的石刻画会带给你小小的惊喜。
教学楼内外,随处可见的鲜明跃动的色彩给人以愉悦感,彰显着绿色生态文化的特色。撰写着“仁义礼智信”释义与经典古文的文化长廊和隐于一侧的由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式图书馆,将传统道德教育与生态科普知识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示出来;楼梯间改造成创意展示空间,以环保材料制成的“中国元素”展品,尽显师生的心灵手巧;楼道里开放式的“书吧”收藏着最新版的儿童读物和养眼的绿色植物;脚下踩着沙滩与贝壳装饰的地板,抬头便是水族箱里若隐若现的小鱼,那是为孩子们精心修缮的“休闲区”;“海底世界”“攀岩墙”“校园故事”“香小表情”“班级特色展示”“温馨提示”……
在这样一种动而有序,静中有变的“人文”氛围中,师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校园内充满了和谐之音。“主动、和谐、健康、诚信”不仅仅是校风,更是“人文校园”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活泼、文明、携手、创新”的校训中,我们所追求的“绿色生态教育”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学校校徽上那一棵寓意着勃勃生机与活力的四叶草,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力量与讯息。
“绿苗苗成长计划”
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是体现在不同方面。“绿苗苗成长计划”就是要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长,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方式,让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成为学生增长自信的重要方式。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活动主题月的实际情况,由各班师生共同制定适用于该班活动的评价细则及评选方式。师生既是活动的“参与者”又是活动规则的“制定者”,同时也是“推荐者”;被推荐者的范围也从个别典型学生扩大到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调动了师生积极性,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学生也在参与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会了客观评价自我与他人。
“绿苗苗成长计划”根据社会时事和校园生活实际设置了内容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师生共植绿色”“父亲节(母亲节)特别行动”“我做一天老师”等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校园艺术节”“活力冬令营”“手拉手传递爱心”“好书共享”等课堂外延伸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能力、展示个性魅力的舞台。
“绿苗苗成长计划”还倡导将学生的艺术才能、个人特长、阅读能力等多方面优长纳入德育评价体系考核的范围中,力求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书香苗苗”“健体苗苗”“助人苗苗”“环保苗苗”“才艺苗苗”……每一类“苗苗”都代表着一项活动,学生可以同时参评多个“苗苗”称号,没有申报项目数量上的限制。参与活动的项目、数量完全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个人优长,这成为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最大动力。参加的活动越多,参评各类苗苗称号的机会就越多,证明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越全面。到了学期末,学生将自己参与活动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就有机会参与校级“绿苗苗”的评选。这种活动评价机制抛开了条条框框的约束,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民主公平的推选和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从“被活动”变成“要参与”,赢得了学生的喜爱。
2010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永正先生来学校讲学时现场题词:大德无形,大教无痕,大道至简,道法自然。这也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绿色生态德育”,也是我们努力践行的至高境界。
责任编辑/高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