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革命文物的内涵解绎、保护运用与传播传承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198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文物作为一类特殊的遗产类型,因见证特定革命事件的发生,被赋予了强烈的民众情感、象征性的革命精神和特殊的历史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革命文物的保护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资源调查、修缮保护、研究阐释、价值传播、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取得重要进展.革命文物不仅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和基础要素.但也需要注意到,当前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中存在一些实践问题和认识误区,例如“重纪念性、轻真实性”,缺乏对革命旧址的历史价值研究和维修保护技术规范标准等等.由情感价值出发,对于革命旧址的修缮整理,应尽最大可能保存原貌和原生环境;对于革命文化的展示宣传,则应把纪念意义放在第一位,重在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从复兴传统文化和建构国家记忆的高度认识和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深层次记忆价值,已成为革命文物及红色遗产保护的重要视角.随着遗产保护进入新的时代,必将把中国特色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以黎侯虎为代表的传统布艺虎是长治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生活的情感载体和民众表达内心思想的视觉化语言.文章通过分析传统布艺虎的特征,探寻其与吉祥物设计内在的关联性和一致性,从而传达出当地社会生活中具有本质特性的信息,为打造长治的城市品牌和旅游形象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舞蹈学界最具权威性与学术性的期刊之一,聚焦了学界对舞蹈前沿话题与焦点的关注.自出刊至今,该期刊逐渐构建起一个可供舞蹈学界理论研究探讨的平台,能有效将理论实践转化为学术研究,从而推动舞蹈学科理论的建设.文章拟对《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中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相关文章进行爬梳整理,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文本,从中察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理论研究范式从“采风”到“田野调查”的转向路径,揭示以“田野调查”为理论研究范式所引发的新的意义生成.
本文从陕北民歌形成的地理环境嬗变过程入手,分析陕北民歌在现代“旧貌换新颜”的状况下传承与保护现状.提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应关注其生存环境的变化对演唱传承人在行腔与音色方面的深刻影响;在保护与传承措施方面,除了尽力抢救原谱,同时也应加大力度保护与传承陕北民歌演唱的“原味”——行腔与音色.只有“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使传承与保护工作更符合陕北民歌的文化本色.
探究无意识行为与视听通感的交互设计方法,通过视觉听觉的表现形式,解读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规范性动作.以书法体验为例进行设计,区别于传统的视觉上单通道的教学方式,给用户提供一种新的体验.达到将交互过程中的不可见行为展现出来的目的,为交互式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由哈罗德·坦珀利教授所著的《塞尔维亚史:困扰巴尔干半岛一千五百年的火药桶》(以下简称《塞尔维亚史》)一书是国内第一部有关塞尔维亚的通史性译著.它兼具很高的学术价值与权威性,一方面是因为书中以塞尔维亚的发展历程为经,以各历史阶段塞尔维亚的基本概况为纬,详细勾勒出塞尔维亚1500年的沧桑变化;另一方面是作者能够在长时段中把握住重要历史事件,为巴尔干地区研究提供有益借鉴.随着世界史研究不断纵深发展,探究世界各国文明起源、发展和未来已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话题,《塞尔维亚史》作为一部“史源性”著作,正是围绕这一线索
桑塔格认为我们所处的景观社会是一个“奇观社会”“电视新闻青睐灾难和人类悲剧,它唤起的不是净化或理解,而是很快会消失殆尽的滥情与怜悯情绪,及对这些事件的伪仪式感和伪参与感.”[1]为了让麻木的情绪被重新激活起来,电子媒体需要提高刺激强度,将更多的苦难揭示出来.无论是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还是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等,均严厉批判人们马上迎来的后工业时代社会[2],强调现代人已经处于“单向度”性精神危机.现如今,人类实现了明确的、精细的分工,为人类自身带来的损害是十分严重.正如雅卡尔所言,孤立的个体、失望的
吴王光鉴陪葬于蔡侯墓,反映了吴蔡两国关系的密切,还说明了同为姬姓的两国贵族可以互为通婚的史事.对吴王光鉴铭文其背后史事的考释,对研究春秋时期吴国、蔡国的历史及两国之间关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认识吴王光鉴作为中国早期的冰箱雏形,也可窥探春秋时期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技术.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征集革命文物令》中“革命文物”的提出,梳理有关革命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可以看出对革命文物内涵认识的不断深入.依据2019年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试行)》,按照自然属性、功能作用、数量等原则,将革命文物细分为旧址、故居旧居、战役遗址、陵园(墓)、纪念地(纪念碑)、其他等类别.不同类型革命文物应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保护策略和展示利用方式.要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最小干预的保护原则,尽最大可能地丰富革命文物内涵,再现较完整的革命历史;坚持本体自身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大的文物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分别是1961年颁布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颁布的第一部《文物保护法》以及2002年大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此外2020年《文物保护法》新的修订草案正在征求意见.在此期间《文物保护法》还经历了若干次的小修正.回顾我国文物法规的演变历程,革命文物始终是这几次文物法规演变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2020年的《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把革命文物作为国家保护的一种特殊文物类型单独列出,更加凸显了保护革命文物在我国文物事业发展中曲折
遗产防灾减灾的主要方式是在灾害发生前通过相关手段进行干预,以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在我国,遗产防灾减灾的主要对象是自然灾害.土遗址保护中的环境整治工作能够发挥重要预防性保护作用,尤其是在土遗址防洪领域.宁夏三关口明长城作为长城土遗址的代表,常年受季节性洪水的侵袭,灾害已经对遗产本体的保护产生威胁.研究团队在对相关水文数据、洪水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GIS等相关手段精确获取遗址数据,并结合保护的实际需要,对三关口长城遗址各个节点进行相关设计研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环境整治措施,以期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