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经典”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既作为根据、源头,那么我们对经典的学习就不能仅是一种对象性、知识性的学习。止于记忆和知道,而鲜少理解与认同,如果我们如此去学习经典,便始終到不了经典那里去。而切实的把经典作为根据和源头,就要知道那不是外在于我们的,而就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生命、历史生活的根据和源头。所以读经典并不能只是一种“历史兴趣”,而是去探求“圣人先得我心之同然”。
  【关键词】经典;圣人之意;随文解意;熟读玩味;虚心切己;自得自进
  一、读法之纲领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用心,圣人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此章见于《读论语孟子法》之首,既见学之本,又见学之方,可谓读法之纲领也。
  阅读经典,首先当明究竟应以一怎样之身份态度来面对经典,即此处所言“学者”“读书者”所谓何也。若不晓此,则或并非是经典的真学者、读者,或所面对的根本不是经典,或此人与经典毫无关系。如此,则经典不在我们身上发生作用,而我们又能成何人?
  学者读书有二种病:“一是主私意,一是旧有先入之说”[1]。“主私意”者,眼前不见经典,只把自己的意思放入经典中说;若见经典中有疑处、有与自己的意思不合处,便让经典之意硬来符合自己的意思。若如此,何处有经典?只有自己而已。“有先入之说”者,眼前虽有经典,但以先见忖度之,则不能使自己的意见有以新之,亦不能自得;好比听人诉讼,若先认同一边是了,便只见另一边的不是,如此何以能分辨两边之是非曲直?若是此二种病,则“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2]。故要真面对经典,一要克除私意,一要不执著于先入之见,此方能成真学者、真读者。《论语·子罕》言:“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此,经典之意才可能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而在我们身上发生意义。
  其次,学者当明何谓“为本”。就道理而言,《四书》与《五经》同作为“经典”,自不可能说两番道理,只是道理的不同彰显。故“以《论语》《孟子》为本”并非是说《论》《孟》所说之道理是六经所说道理的根本,而是,这个道理同作为《论》《孟》、六经之根本;而学者当从《论》《孟》入手学之,先使此根本亦成为自己之根本,则六经之根本“可不治而明矣”。
  故可知,此“为本”是为学之本、学之首要事,为学第一事便是立其根本。根本何以立?读经典以立之。读经亦有序,先《四书》,从约而入,使此根本显明;又《五经》,见此道理条分缕析、万象森然已具,所谓博也;再至其他书以验明之,从而融会贯通,见此道理无所不在,所谓由博反约,而此道理实为己之根本也。[3]故“六经不治而明”之“明”首先明此作为根本的道理;其次,六经之言“涵蓄浑然,无精粗之别”[4],有此道理做为根本,如心中有明鉴权衡能使含蓄浑然之处尽发明之、无精粗之别处尽辨明之,此所以能使“六经不治而明”也。
  而此根本之道理何以见?圣人之意也,即“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用心,圣人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故“读书以观圣贤之意;因圣贤之意,以观自然之理。”[5]自然之理,人生、事物当然之道理。人生之理本皆具之,事物之理又同出一源,而气禀所拘、人欲所弊或不能见,圣人之言使人能晓。故就本而言“读书已是第二事”,然非圣人作经,人或不能见“第一事”。[6]
  故有“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以见圣人之意也。”“句句求之”者,随文解意也;“诵而味之”者,熟读玩味也;“思之”者,穷究精思也;“平其心”者,存心专一、虚心切己也;“易其气”者,浃洽透彻、改易气质也;“阙疑”者,见信疑之辨,自自立至自进也。程子言:“识道以智为先,入道以敬为本。”[7]要识得圣人之意并有以自得,非兼“智”与“敬”不可。故此下详之以“读法”与“心法”,以见何以能得“圣人之意”。
  二、经典之读法
  1、随文解意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8]
  “文义”者,字词语句之义;“意”者,圣人之意;“求”,一则知之,一则得之。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9]文义乃经典之入手处,故知晓文义乃读经之第一事。但读经虽当不离文义,又当不限于文义。一离文义,则无所见圣人之言,可能陷入自说自话之境地;一限文义,则圣人深远之意或不得见,于己亦无所得。故“晓其文义”与“求其意”二者不可偏废。
  且圣人至诚无息,圣人说话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是此道理之全然彰显、无有一丝一毫藏掖,亦字字句句皆齐整落实。则“晓其文义”者,当就着经典本文看取正意,先不要走作,仔细穷究之方是;亦不可滞于一字,须就着上下文,随经本文意看。
  而“求其意”者,又要寻其“句内意”[10],即求“文义”之所以然之故也。圣人说话固是平铺周遍,然圣人之意却一重又一重,须深入沉潜其中方能有得。而此深入,并非硬要以己意穿凿附会。圣人之言非浑沦一片无所辨别,而是条理皆具,字字句句中皆有罅隙,故可如打开一层层盒子一样,一层层探求圣人之意。
  2、通读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11]
  浃,周遍;洽,沾润,协调、协和,周遍、广博;浃洽,亦可引申为通贯意。“固是好”者,圣人之言哪怕得一条亦是终生受用,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然终是不浃洽。“浃洽”者,若只捡紧要处看了,便不得周遍,不得周遍则或少浸润自得之意,而于上下四周难得协调和谐之感,更难进于贯通;且作为学者、读者,如何能判断经典中哪里是紧要处、哪里不是;故读经典其次当通读,见无处不紧要方是浃洽,则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12]   且“读书要周遍平正”[13]。当心起此处紧要之意,便须知晓如何才是真紧要:一则,人若要能四通八达而有进益,自非只看一处便能见道理;一则,艰涩偏僻处固易使人起緊要之意,然平易正当处亦是紧要、亦须照管,不可轻易便过了。故读书最紧要便是从“一条正路直去”[14],四边枝蔓或有可观,然若以此为紧要,便疏略了本意而不亲切浃洽。
  那么如何能“遍布周满”?“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15]通读非泛泛读过便罢了,而是以随文解意之工夫一条条读过方是。故通读是以专一之工夫,以达首尾贯通之境地。所谓“专一”者,专精一句;读此一句、一章时,如无后一句、后一章,亦不须杂以其他意思,就这一句一章上思考透彻之后再去看别句、别章、他意。若读此一句一章不彻,便移以他句他章,则易乱了次第;若又参以他说,则易费心力且多搅扰,反而无益。而专一工夫积累既多,便能脱然有贯通,而能使“自家道理浃洽透彻”[16]也。
  3、熟读玩味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17]
  此又教人如何不离文义又不限文义。若只是专一于文义,哪怕精思之,亦有可能只是一种理性之理解,终在外。而读着,目之所视、口之所诵、耳之所听无不环绕于己之一身,便好似浸润;玩味,又如鼻之于嗅、舌之于味,身心皆在于是,更能深体之。故熟读,其义自现;玩味,又深得其意也。
  且诵读经文,亦并非仅是口舌之功,亦对圣人之意之探求亦有助益。熟读,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能“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玩味,则使其言其意真浃洽于己身,如此方能有实有所获。故熟读玩味与精思穷究其意亦当兼行之,不可偏废也。
  此读法三条可见,读书本是本分事、平易事,今之学者所难或在如何行此三条。故此下再论读法中所当包含之心意,以见如何以此三条进入经典之中。
  三、读经之心法
  1、切己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18]
  切,近也;切己,便是将圣人之言作为与自己最相关之事、作为自己身上事,来读之、思之、体会之。如何避免随文解意流于文字工夫、诵读只是泛泛读过、玩味变为思考的游戏或者强为立意?其要便在切己。将自己放入其中来读书,方能有所进益。且“多”者,前亦言,非于人性上有所增添,只是德性之资源本来丰富,我们通过切己之阅读来发现它们,使它们在自己身上活起来罢了。
  那么,如何能切己?首先,不可将心放下。读书虽当从容、不可急迫,但亦不可怠惰,要时时将心提起,令它在理解文意中、熟读玩味中。心在而不失,“存心与读书为一事”。读书时要将自家心时时放在这里,方能谓之真读书;而如此读书,亦是常常令此心存在自己这里不走作,方能再以此心应事接物,则鲜有纷扰而能寡过,是谓能得,此即切己也。故所存之心非“纷扰杂乱心”,而是“湛然凝定心”。
  “凝定”,便是“存心”于一处,则切己之其次,“专心”也。专者,“专静纯一”。一则不用思索太过,平心定气去看;一则放置闲事,以读书为第一事,此心全在读书,不思及它事。“凝定”而能“湛然”。“湛然”,兼厚重、清澈之意。厚重者,本心内在之资源,所谓“多”者;厚重则能为心之主,而不为事物牵引,故能清澈。而惟清澈方能显此厚重,若多走作,使此心上重重遮蔽,何能显此厚重?
  故切己之再次,便是“虚心”。“专心”若言“当如何”,“虚心”若言“勿如何”。读书之“虚心”,一则不执著于效果,执着于效果易有急迫心、忧愁心,便易错过本能见之意。一则不执著于己意,执著于己意,此心易被遮蔽、堵塞,便难见圣人之意、难有新见;故须莫要先立自己的意思,退一步将圣人之言放于自己面前看是如何,如孟子所谓“以意逆志”[19];又须将心意放开,“以他说看他说”[20]。故“读书须是虚心切己。虚心,方能得圣贤之意;切己,则圣贤之言不为虚说。”[21]
  2、涵养、改易气质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气质。”[22]
  此章亦可见如何“切己”,弟子问如己问、圣人之答如己闻,如此虚心涵泳,令自己在其中,便能于己有得。“今日耳闻”即是当下义,圣人虽言于千百年前,我虽生于千百年后,但既于经典中相遇,则时空不当为其隔阂;圣人既立于根本上说话,我便亦当立于根本上听之;我所见之道理,无不是圣人所言;故“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则圣人、经典岂不即是此世之圣人、经典,若我能得之、彰明之,则圣人、经典之意岂不亦活于当下。故善读书者当自有所得。如何为有得?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23]
  前言读书要有定,有定方能见得书中意思,然亦不能止于定,要有得,又要活。如人要迁善改过亦不是只静坐不做事,只静坐固不会犯错,但人却死了,便要于应事接物都迁善改过了,才是活。见得道理活了,方是受用、方是有得。道理活于人身上,即人依道理而动。人依道理而动,便非依一己之私意而动。故要有得,便要“扫涤人私意”[24]。此所以能涵养、改易气质,“惟积学明理,既久而气质变焉,则暗者必明,弱者必立矣。”[25]如此读经,人能真成立为个人,而经亦活于当下之世也。
  故综读法与心法,可见“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不可助长”[26],其要在于得圣人之意也。
  四、见圣人先得我心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27]   “自然”,则不着力,全是沛然发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事之最实处即是理,落于实处即是人事之当然。此圣人之心意。体此,见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与我之不足,便是“切己”。以圣人之意为权衡,辨别是非好恶,如孔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方为有得、方能使自己有所改变。故“知道”之“知”,非外在知见,一定为德性之知;此“多”非“终身尽多”之“多”也。所“知”者“道”,圣人所言虽多,亦当于其中体其“一以贯之”之意,此圣人之先得我心者,如《中庸》曰:“大德敦化,小德川流”也。
  虽于读法之中,多见读经典当把自己放下,贴近经典去读,但亦不是打开书则知、合上书便不知了,至真有得处,当“脱然有独见”[28],自己能说一番話、做一番事;然此话此事亦不离经典之意,如此方能资之深、居之安,且能于圣人之意有所“沿革”也。
  且虽至有“独见”之前,当“阙其疑”,然岂置真有疑处而不顾?若不解疑何能进于无惑?有疑时固急迫不得,且当渐渐思量,但亦须知如何疑。所疑者,一则自疑,见到经典中有疑惑处、有与自己见解不同处,先问自己为何会有疑、为何会与经典不同,而不是首先质疑经典。一则“更思量后面尚有也无”,读书时当不止于自己所晓处,于所晓处更疑自己有所未至,如此方能有进也。
  最后当知,无论“独见”、“阙疑”皆是知之事,读经亦不止于知,知而有得,如何可见有得?至于行也。故“读书便是做事”,若读书时不能讲究义理、分辨是非黑白,遇事接物时则颓然无精神、难以称量轻重。故读经典与做人做事并非断然两截,不须一头安排停待后下手,而须“便读便思便行”也。
  读经典若能脱然有独见、若能于疑处而有进、若能知行合一,则真见圣人之先得我心,能真得我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是圣人之心也。“圣人七通八达,事事说极致处。学者须是多读书,使互相发明,事事穷到极致处。所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直到这箇田地,方是。”[29]
  注释:
  [1]《朱子语类·读书法下》页185,中华书局2007年。(以下简称《读书法》)。
  [2]《读书法上》页171。
  [3]《读书法下》页188。
  [4]《二程集·程氏粹言·论书篇》页1200,中华书局2004年,以下简称《论书篇》。
  [5]《读书法上》页162。
  [6]《读书法上》页161。
  [7]《论学篇》页1183。
  [8]《读论语孟子法》
  [9]《论语序说》,《集注》页43。
  [10]《读书法下》页192。
  [11]《读论语孟子法》
  [12]《论语序说》,《集注》页43。
  [13]同上。
  [14]《读书法下》页183。
  [15]《读书法上》页165。
  [16]《读书法上》页162。
  [17]《读论语孟子法》
  [18]《读论语孟子法》
  [19]《读书法下》页180。
  [20]“以物观物,毋以己观物”谓之“宽心”。《读书法下》页181。
  [21]《读书法下》页179。
  [22]《读论语孟子法》
  [23]《论语序说》,《集注》页43。
  [24]《读书法下》页188。
  [25]《论学篇》页1187。
  [26]《读书法下》页181。
  [27]《读论语孟子法》
  [28]《论学篇》页1186。
  [29]《读书法下》页184。
其他文献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校卫队管理难点很难突破,如何破解关键在于,是否把好了入口关?训练抓上去了吗?奖惩制度跟上了吗?  一:把好入口关,依法用工。  二:把好训练关,提升素质。  三:把好值勤关,化解矛盾讲艺术。  四:实施奖惩制,表杨批评讲方法。  校卫队是保卫处守护平安的第一道防线。但是他们年龄偏大,工资偏低,文化水平不高。以问题为导向,首先依法用工,给队员签定劳动合同,实施三险一金,以解队员后顾之
期刊
梦想是我们对自己的期许,梦想是我们对未来的承诺。  ——题记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在我看来,中国梦最大的含义就是建设富强的国家,让人民幸福,民族富强。每一个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舞,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舞种之一,融入戏曲舞蹈、武术身法等多种元素,因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中剑舞因具备悠久的历史文化、独有的风格特征、韵律的审美特征、完备的传承了古典舞的神韵,因此其提炼出独特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舞蹈语言、演绎体系和教学方式。本文立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古典舞与剑舞的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具体的剑舞专家表演和剑舞老师课题教学的观摩,探究中国古典舞剑舞中的文化色彩,从气氛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概念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认识以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使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的实践证明,直到目前所有社会主义都是空想。任何人或
期刊
新世纪的幼儿园如何发展?走向何方?我们自己的幼儿园如何随着形势的发展同步发展?这些问题可能是所有幼儿园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幼儿园园长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一个幼儿园发展的好坏,不在于现在做的多大多好,而在于你的培养的孩子是不是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习惯和对事物的好奇心。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要管理好幼儿园,作为一个园长,要有自己的精神、态度和风格,这是很重要的。有人说过,
期刊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心理、性格与行为方面开始产生一定的变化,告别了学龄前期,真正的走向校园生活。这个时候班主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她如辛勤的园丁,不断的培育积极向上的花朵,不仅仅进行教育,同样树立榜样。  【关键词】小学生;班主任;模范;  引言:如何成为学生眼里的模范?对于身为数学老师的笔者来说,我认为模范等同于示范,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和理解态度上均有所不同,这个阶段是幼苗期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国内快速成形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不断得到优化,像如以数控加工与分层制造为基础所形成的复合快速成形技术,正以积极的态势蓬勃发展,广泛运用于制造领域。  【关键词】分层制造;复合快速成形技术;数控加工  虽然分层制造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北广泛用于各行各业,但是仍有很多人对分层制造和数控加工的复合快速成形技术的了解不是很多,接下介绍一下这两项技术。  一、分层制造技术的介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企业职工的思想空前活跃,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笔者认为必须充分认识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緊紧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实效性和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从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凝聚人的目标出发,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集中精力完成企业的各项生产任务。  【
期刊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培养人才无疑是最基本的任务和目标。而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则是学校德育工作最根本的任务。因此,探讨领导与德育这两个关系学校办学成败得失与人才培养方向的决定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当然成为关系教育成败的重大问题。在探讨上述问题之前,必须对以下认识予以明确。一是教育是由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构建的主体教育空间和网络完成的,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二是从人
期刊
【摘要】对于学校管理来说,档案管理工作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档案管理的水平能够体现出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所以说,学校应当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自身的档案管理能力,另外还要进一步对现有的档案加以充分利用,使得学校所有的日常工作都能够顺利开展。本文就当前我国学校档案管理的意义进行分析,继而从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入手探索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规范化;策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