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建翔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家庭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家教新主张》、《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父性教育四堂必修课》、《教育哲学对话》、《新教育:为学习服务》。
2009年2月28日,温总理与亿万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力的强弱往往和读书率成正比,而个人的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忧虑
从个人角度来说,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着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中小学生正处在读书的黄金时代,阅读,特别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还可以丰富内心感受,培养美好情操,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行为。
阅读的真谛,在于透过文字和知识,感受深度的思想、真理与美。现在一些学校的阅读,只是在一套套习题无休无止的机械训练中,让孩子们的脑子堆砌许多字、词、句、段、篇的零部件,用以备考;许多文质俱佳、品格超逸的不朽之作被人为肢解成若干习题。阅读成了答题技巧训练。这种阅读,是异化的、倒退的,其结果,是培养可怕的机械、呆滞和麻木,以及对图书的厌倦和恐惧。
由于这种阅读的异化,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的冲击,我国未成年人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忧虑。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不到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学生也没有超过3 0%。《学语文》杂志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而据“上海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不到五成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完成作业后还能阅读课外书,只有四成小学生父母和两成初中生父母会在课外指导孩子阅读。
孩子们课外阅读下降的主要原因
造成孩子们课外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普遍低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风气的影响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图书阅读在萎缩,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调查结果显示,2 0 0 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人均年阅读图书仅有4.72 本,平均两个月读不到1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自己阅读状况的满意度偏低,只有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国民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在个人阅读数量评价方面,有6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而认为个人阅读数量很多的只有1.4%。
现代媒体的影响
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所吸引,不能静心地阅读书籍。对文字的感受性变得迟钝。现在又有了网上冲浪,更使得孩子思维缺乏深度,当然对文字的理解就会差一些。另外,一些卡通漫画丰富的刺激更抢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应试教育的冲击
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强迫孩子重复地、大量地做课堂作业、辅导作业,轻视课外阅读。即使允许孩子读课外书,也会由于学业的压力和考试的迫近而在名目繁多的“非常时期”将其束之高阁。
必要条件的缺失
许多时候,孩子们不读课外书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如:图书市场上适合孩子看、孩子爱看的书太少;家长也不能及时为孩子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的读物;家长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阅读时间,处理好阅读和其他活动的关系;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图书馆;家长在保证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缺乏及时指导。
建设“书香式家庭”
促进孩子课外阅读
解决孩子课外阅读贫乏的问题,改善家庭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孩子的课外阅读状况,与家庭学习风气特别是家长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联。据国民阅读调查组介绍,对家长和孩子是否喜欢读书这一行为的对比研究发现,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数据显示,有95.1%的儿童因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在家长不喜欢看书的家庭中,则有23.7%的儿童同样也不喜欢读书。
对于现代家庭来说,培养爱读书、乐阅读的家风,建设“书香式家庭”,在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下列几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讲明课外阅读的价值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不胜其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再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代代相传的诗书传统,孕育了文明大国的文化基业。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阅读的价值自不待言。其实,即使从当下最功利的学习目标——应试教育来说,阅读的地位也恰在“学习之母”上。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不好,关键原因还是阅读能力不强,对概念不敏感。
帮孩子制定适当的读书计划
对低年级的孩子,主要培养其阅读兴趣,即让孩子喜欢读、主动读;中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多读,阅读的量大一点,种类多一点;高年级的孩子主要指导其“有选择地读”,即有所侧重地读。
帮助孩子选择图书
可以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如孩子的好胜心开始被激发,那么就给他看关于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按照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如果孩子喜欢弹琴,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音乐家的故事书。注意一定要避免没有教育意义的甚至是会起反面作用的书。说到底,选择还是要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家长只是指导而已。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为孩子准备光线适中的场所,灯光、桌椅、空气要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同时,家长要保证孩子读书时不受干扰,消除有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外界刺激物。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同时读书学习,一盏灯下,亲子品书香,的确是一种美好的氛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杜绝不健康的书籍,以免导致孩子的不良接触。
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
构成孩子阅读能力的结构有四要素,即识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记诵能力。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认识为理解打下基础,理解又为记诵创造条件,鉴赏则要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家长要注重训练孩子的这四种能力,并注重阅读能力训练的综合性。
引导孩子感受阅读美感
阅读就要读出一种美。课外阅读不是要抠字眼、抠层次,而要让孩子领略到文章中的佳词美句、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些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时,常常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而忽略作品中对心情、景色、气氛、场面等的精彩描写,这对孩子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学习作品的语言以及理解作品的深刻含意都是不利的。家长可选择作品中生动感人的描写有表情地读给孩子听,启发孩子情感的同时,也会激起他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这种感受很利于孩子以后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避免“浅阅读”和“偏阅读”
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阅读正日益流行。网络阅读给读书人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阅读方式,具有海量、互动的优势。但是,网络阅读大都偏重于新闻性、娱乐性。深度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少,大都属于“浅阅读”,它不能替代更有思想性、系统性,更具时空想象力的传统书本阅读。
除了“浅阅读”这种倾向之外,“偏阅读”也要引起重视。所谓‘偏阅读’,指侧重于小说娱乐、生活知识、文艺体育等内容的阅读,而对人文类、科学类的图书阅读较少。实际上,人文阅读和科学阅读是阅读的两大重要内容,不可缺失。※
(责编张银萍)
2009年2月28日,温总理与亿万网民在线交流时说:“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力的强弱往往和读书率成正比,而个人的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忧虑
从个人角度来说,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包括着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因素。中小学生正处在读书的黄金时代,阅读,特别是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开拓视野,扩展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认识,还可以丰富内心感受,培养美好情操,消除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行为。
阅读的真谛,在于透过文字和知识,感受深度的思想、真理与美。现在一些学校的阅读,只是在一套套习题无休无止的机械训练中,让孩子们的脑子堆砌许多字、词、句、段、篇的零部件,用以备考;许多文质俱佳、品格超逸的不朽之作被人为肢解成若干习题。阅读成了答题技巧训练。这种阅读,是异化的、倒退的,其结果,是培养可怕的机械、呆滞和麻木,以及对图书的厌倦和恐惧。
由于这种阅读的异化,由于社会大环境的作用,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的冲击,我国未成年人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忧虑。
根据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每天能用1小时阅读课外书的学生不到15%,能够阅读半小时的学生也没有超过3 0%。《学语文》杂志社对重庆市中小学生阅读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65%的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35%的中小学生偶尔读一点课外书。而据“上海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调查”,不到五成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完成作业后还能阅读课外书,只有四成小学生父母和两成初中生父母会在课外指导孩子阅读。
孩子们课外阅读下降的主要原因
造成孩子们课外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普遍低的原因主要有:
社会风气的影响
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我国传统的图书阅读在萎缩,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调查结果显示,2 0 0 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人均年阅读图书仅有4.72 本,平均两个月读不到1本。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对自己阅读状况的满意度偏低,只有38.6%对自己的阅读状况表示满意,超过六成(61.2%)的国民对自己阅读的情况表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在个人阅读数量评价方面,有65.1%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少或很少,而认为个人阅读数量很多的只有1.4%。
现代媒体的影响
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所吸引,不能静心地阅读书籍。对文字的感受性变得迟钝。现在又有了网上冲浪,更使得孩子思维缺乏深度,当然对文字的理解就会差一些。另外,一些卡通漫画丰富的刺激更抢走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应试教育的冲击
有些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强迫孩子重复地、大量地做课堂作业、辅导作业,轻视课外阅读。即使允许孩子读课外书,也会由于学业的压力和考试的迫近而在名目繁多的“非常时期”将其束之高阁。
必要条件的缺失
许多时候,孩子们不读课外书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如:图书市场上适合孩子看、孩子爱看的书太少;家长也不能及时为孩子选择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既有趣味性又有科学性的读物;家长不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阅读时间,处理好阅读和其他活动的关系;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如图书馆;家长在保证孩子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缺乏及时指导。
建设“书香式家庭”
促进孩子课外阅读
解决孩子课外阅读贫乏的问题,改善家庭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孩子的课外阅读状况,与家庭学习风气特别是家长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联。据国民阅读调查组介绍,对家长和孩子是否喜欢读书这一行为的对比研究发现,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喜爱程度。数据显示,有95.1%的儿童因家长喜欢且经常看书而喜欢读书。在家长不喜欢看书的家庭中,则有23.7%的儿童同样也不喜欢读书。
对于现代家庭来说,培养爱读书、乐阅读的家风,建设“书香式家庭”,在引导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下列几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讲明课外阅读的价值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的名言警句不胜其数。从“开卷有益”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再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代代相传的诗书传统,孕育了文明大国的文化基业。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阅读的价值自不待言。其实,即使从当下最功利的学习目标——应试教育来说,阅读的地位也恰在“学习之母”上。我们在实验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成绩不好,关键原因还是阅读能力不强,对概念不敏感。
帮孩子制定适当的读书计划
对低年级的孩子,主要培养其阅读兴趣,即让孩子喜欢读、主动读;中年级的孩子,主要是多读,阅读的量大一点,种类多一点;高年级的孩子主要指导其“有选择地读”,即有所侧重地读。
帮助孩子选择图书
可以按照孩子的心理特点来推荐图书,如孩子的好胜心开始被激发,那么就给他看关于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按照孩子的兴趣来选择,如果孩子喜欢弹琴,那就可以选择一些关于音乐家的故事书。注意一定要避免没有教育意义的甚至是会起反面作用的书。说到底,选择还是要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家长只是指导而已。
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
为孩子准备光线适中的场所,灯光、桌椅、空气要适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同时,家长要保证孩子读书时不受干扰,消除有可能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外界刺激物。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同时读书学习,一盏灯下,亲子品书香,的确是一种美好的氛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杜绝不健康的书籍,以免导致孩子的不良接触。
注重阅读能力的训练
构成孩子阅读能力的结构有四要素,即识字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记诵能力。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认识为理解打下基础,理解又为记诵创造条件,鉴赏则要在认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家长要注重训练孩子的这四种能力,并注重阅读能力训练的综合性。
引导孩子感受阅读美感
阅读就要读出一种美。课外阅读不是要抠字眼、抠层次,而要让孩子领略到文章中的佳词美句、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些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时,常常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而忽略作品中对心情、景色、气氛、场面等的精彩描写,这对孩子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学习作品的语言以及理解作品的深刻含意都是不利的。家长可选择作品中生动感人的描写有表情地读给孩子听,启发孩子情感的同时,也会激起他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这种感受很利于孩子以后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避免“浅阅读”和“偏阅读”
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阅读正日益流行。网络阅读给读书人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阅读方式,具有海量、互动的优势。但是,网络阅读大都偏重于新闻性、娱乐性。深度的阅读内容相对较少,大都属于“浅阅读”,它不能替代更有思想性、系统性,更具时空想象力的传统书本阅读。
除了“浅阅读”这种倾向之外,“偏阅读”也要引起重视。所谓‘偏阅读’,指侧重于小说娱乐、生活知识、文艺体育等内容的阅读,而对人文类、科学类的图书阅读较少。实际上,人文阅读和科学阅读是阅读的两大重要内容,不可缺失。※
(责编张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