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高一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两大时间、空间范围内的加大高中语文课外阅读量的方法。从观念的改变到比较阅读法的课内课外两手抓,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交合到有的放矢的布置课外阅读任务,从阅读的交流到充分发挥周记的妙用。
关键词:板块教学 比较阅读 深浅阅读
学校的课堂是有限的课堂,课内的学习阅读是有限的阅读学习,而课外阅读却是课内教学无限的延伸。它不仅能拓展知识的边界,更能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它在提供给莘莘学子们提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途径的同时,亦在增强他们理性思辨的力量!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有限的课堂学习范围内,在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便成了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语文教学亦分“三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讲)“三步讲”(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只会浪费时间的),落实这“三讲”“三不讲”就使得语文课堂环境宽松了许多。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教学中应拓展的语言文化内容上,而不仅仅是完成教辅资料上要求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系的“拓展延伸”练习题。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变!
第一,是必须要有全局观念,立足板块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整体性、板块化教学模式。要知道语文教材不是单一篇目的累积,而是知识系统的叠加。整个语言文化历史的长河,被切割成不同的流域,在课本里流淌。同样的风景,在岁月里轮回,却又有着别样的风味。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单元侧重,去长河里寻找相应的流域。以历史文化带动教材内容,以系统教学完善施教侧重点。从面上去理解点,从点上去看透面,以达到语文教学既能实现知识积累,又能立足全局、学有系统的目的。
第二,是要能以文讲文,以诗讲诗。采用比较阅读法,课内课外两手抓。此即通过文章理解文章,通过文章理解人物,通过文章理解背景与时代。
必修一中的《荆轲刺秦王》,我们可以从《史记·刺客列传》中了解荆轲其人。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其他三位战国大刺客的事迹,在体会刺客们行刺事件的各种情由的同时,观测事件与人物性格、事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的探讨荆柯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鸿门宴》则可通过《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帮助理解人物形象,明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根源到底在于何处,明白英雄末路与草莽称王是否真凭一腔义气。巴金的《小狗包弟》可借助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文革部分、梁晓声的《年轮》来加深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的理解,体会一个时代的伤害与一个时代文学的伤痕。必修二中的《〈诗经〉二首》,可以通过《邶风·谷风》、《秦风·无衣》、《王风·君子于役》、古诗《上山采蘼芜》、盛唐边塞诗王翰的《凉州词》来深化理解。对于苏轼,可要求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利用手机网络,查看其《凌虚台记》、《饮湖上初晴雨后》、《江城子·密州出猎》、《湖州谢上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词文,它们在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展其课外阅读的文化底蕴。若碰到李清照的词,则可选取其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共六首词来解析其作品及一生情感命运,形成系统的文化常识。
为了便于教师掌控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效果,避免做无用功,我们的课外阅读最好由课内要教学的内容延伸出去,允许学生“说自己的话”。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自己所亲见的他人的人生经历,从而以我手写我心,展现细节的动人魅力!而将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一方面保证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增加课外阅读知识量,使那些自觉自愿多读书的同学多一次理性思辨的锻炼;另一方面,也使课内研讨更有广度和深度,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普遍提高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由此,我们必然要努力去做到:
第一,深入理解阅读的内涵,重视阅读渠道的多样化。阅读,并非是单纯的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它“是一个多层次行为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内部融合、外部融合、保留、回忆、交流等七个程序。其中融合与交流展现出阅读本身的实用性。因为融合,是知识经验的大汇总、大碰撞;交流,是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应用过程,包括写作、演讲、艺术、舞蹈和其他的创造性表达形式”①。因此,我们的阅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与思考,是综合素养的总动员!而我们传统的文本阅读多指向于“教科书式的阅读”——“掌握、熟悉、了解”——它们多是一场深阅读的饕餮盛宴,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浅阅读却如雨后春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浅阅读虽然“不需要思考”,而且极具“跳跃性”,但它“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②的意识过程,达到阅读的有效消化与吸收,与时俱进又能去伪存真,思考入深得出人与生活的智慧。由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一个多阅读积累,深思考探究,巧内化施用,成一家之言的新境地!
第二,课外阅读的布置要有的放矢,随教材而延伸,有利于教师掌控学生阅读信息,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师生在互相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对课外阅读信息的吸收,帮助他们深化人生经验,提升理性思辨的能力的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周记的作用。周记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一般,可以将周记与日记、周记与语录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们完成或读后感,或观后感,或读书笔记,或见闻趣事,或调查报告,或古籍摘录或研读的写作要求,以达到课外阅读习以致用的目的。而写周记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引领学生去阅读生活,阅读人生的阅历,阅读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更阅读出人性的哲思——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树人工程在课外阅读积累中最终极的目标!
鉴于高一语文在整个语言文学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鉴于高一新生所处学境的特殊性,更鉴于自己学生真正的生活学习境况,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竭诚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类,尽最大可能的加大高一新生的课外阅读量,让他们学会用课外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同时,增添学习的乐趣;却也能用在课内学到的思辨的技巧,去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帮助他们进行品德与智慧内外兼修的同时,亦帮助教师自己,夯实为人师表的基石!
关键词:板块教学 比较阅读 深浅阅读
学校的课堂是有限的课堂,课内的学习阅读是有限的阅读学习,而课外阅读却是课内教学无限的延伸。它不仅能拓展知识的边界,更能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它在提供给莘莘学子们提升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途径的同时,亦在增强他们理性思辨的力量!因此,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在有限的课堂学习范围内,在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便成了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语文教学亦分“三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淆知识点讲)“三步讲”(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只会浪费时间的),落实这“三讲”“三不讲”就使得语文课堂环境宽松了许多。教师可把精力放在教学中应拓展的语言文化内容上,而不仅仅是完成教辅资料上要求做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系的“拓展延伸”练习题。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要做出切实可行的改变!
第一,是必须要有全局观念,立足板块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是整体性、板块化教学模式。要知道语文教材不是单一篇目的累积,而是知识系统的叠加。整个语言文化历史的长河,被切割成不同的流域,在课本里流淌。同样的风景,在岁月里轮回,却又有着别样的风味。因此,在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单元侧重,去长河里寻找相应的流域。以历史文化带动教材内容,以系统教学完善施教侧重点。从面上去理解点,从点上去看透面,以达到语文教学既能实现知识积累,又能立足全局、学有系统的目的。
第二,是要能以文讲文,以诗讲诗。采用比较阅读法,课内课外两手抓。此即通过文章理解文章,通过文章理解人物,通过文章理解背景与时代。
必修一中的《荆轲刺秦王》,我们可以从《史记·刺客列传》中了解荆轲其人。也可以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其他三位战国大刺客的事迹,在体会刺客们行刺事件的各种情由的同时,观测事件与人物性格、事件与时代环境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的探讨荆柯刺秦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鸿门宴》则可通过《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帮助理解人物形象,明白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的悲剧根源到底在于何处,明白英雄末路与草莽称王是否真凭一腔义气。巴金的《小狗包弟》可借助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文革部分、梁晓声的《年轮》来加深对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的人的理解,体会一个时代的伤害与一个时代文学的伤痕。必修二中的《〈诗经〉二首》,可以通过《邶风·谷风》、《秦风·无衣》、《王风·君子于役》、古诗《上山采蘼芜》、盛唐边塞诗王翰的《凉州词》来深化理解。对于苏轼,可要求同学们在课外时间利用手机网络,查看其《凌虚台记》、《饮湖上初晴雨后》、《江城子·密州出猎》、《湖州谢上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词文,它们在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拓展其课外阅读的文化底蕴。若碰到李清照的词,则可选取其两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昨夜雨疏风骤)、《点绛唇》(蹴罢秋千)、《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声声慢》(寻寻觅觅)、《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共六首词来解析其作品及一生情感命运,形成系统的文化常识。
为了便于教师掌控学生课外阅读的学习效果,避免做无用功,我们的课外阅读最好由课内要教学的内容延伸出去,允许学生“说自己的话”。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自己所亲见的他人的人生经历,从而以我手写我心,展现细节的动人魅力!而将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一方面保证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增加课外阅读知识量,使那些自觉自愿多读书的同学多一次理性思辨的锻炼;另一方面,也使课内研讨更有广度和深度,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普遍提高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由此,我们必然要努力去做到:
第一,深入理解阅读的内涵,重视阅读渠道的多样化。阅读,并非是单纯的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它“是一个多层次行为的过程”,包括识别、吸收、内部融合、外部融合、保留、回忆、交流等七个程序。其中融合与交流展现出阅读本身的实用性。因为融合,是知识经验的大汇总、大碰撞;交流,是学以致用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应用过程,包括写作、演讲、艺术、舞蹈和其他的创造性表达形式”①。因此,我们的阅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接触与思考,是综合素养的总动员!而我们传统的文本阅读多指向于“教科书式的阅读”——“掌握、熟悉、了解”——它们多是一场深阅读的饕餮盛宴,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浅阅读却如雨后春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浅阅读虽然“不需要思考”,而且极具“跳跃性”,但它“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②的意识过程,达到阅读的有效消化与吸收,与时俱进又能去伪存真,思考入深得出人与生活的智慧。由此,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进入一个多阅读积累,深思考探究,巧内化施用,成一家之言的新境地!
第二,课外阅读的布置要有的放矢,随教材而延伸,有利于教师掌控学生阅读信息,了解学生阅读水平。师生在互相讨论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对课外阅读信息的吸收,帮助他们深化人生经验,提升理性思辨的能力的作用。
第三,充分发挥周记的作用。周记的形式不必拘泥于一般,可以将周记与日记、周记与语录结合在一起。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们完成或读后感,或观后感,或读书笔记,或见闻趣事,或调查报告,或古籍摘录或研读的写作要求,以达到课外阅读习以致用的目的。而写周记的最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引领学生去阅读生活,阅读人生的阅历,阅读自然与社会的矛盾统一,更阅读出人性的哲思——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树人工程在课外阅读积累中最终极的目标!
鉴于高一语文在整个语言文学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鉴于高一新生所处学境的特殊性,更鉴于自己学生真正的生活学习境况,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竭诚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类,尽最大可能的加大高一新生的课外阅读量,让他们学会用课外阅读来充实自己的同时,增添学习的乐趣;却也能用在课内学到的思辨的技巧,去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在帮助他们进行品德与智慧内外兼修的同时,亦帮助教师自己,夯实为人师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