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为我们仪征紫菜的“合法身份”找一点儿文字资料,却发现《现代汉语词典》上关于“紫菜”的词条是这样解释的:“藻类,生在海岸边,藻体像薄膜,紫红色,扁平,可以吃。种类很多,通常所说的紫菜指甘紫菜。”如此说来,我们仪征的紫菜倒是名不见经传的“异类”了。但物以稀为贵,正因为其不为世人所知,所以才值得我写一写。幸好地方的一些文史资料上还有关于它的片言只语。
仪征的紫菜是蔬菜,大小模样如青菜,也开黄花,结黑色籽实,只是颜色古怪,全身透紫,淋雨或水洗之后,紫得晶莹发亮,看一眼,赏心悦目。紫菜以吃薹为主,所以本地人又称它为紫菜薹。来客了,要添一两样菜,主人便嘱咐说:“掐点儿紫菜薹,切点儿咸肉片炒炒。”除了咸肉片,紫菜薹还宜和臭干炒,油要多,油多服得住,才香。炒得嫩的,依然为紫色i炒得老的,也就是火候过大的,近乎黑色,但不影响口感,还是香。
紫菜像青菜,却又不是青菜,这个“不是”除了表现在颜色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紫菜的“多产”上。不到春天,天气不变暖,青菜是不愿抽薹开花的,青菜一抽薹开花味就变苦,很难吃,也很少有人吃。紫菜则恰恰相反,它抽薹就是给人吃的,晚秋、初冬就抽薹,也开花,一直抽到早春二月、春节过后,掐了一茬又一茬,一茬比一茬鲜嫩。这个季节,它又这样“多产”,恰好补了蔬菜供应的“冬缺”,因此在我们这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菜园里都有紫色的一块,那是长势正好的紫菜。
说家家种紫菜,这话又说得“满”了一点。紫菜,奇就奇在它只在小部分地区生长。离开仪征沿江的几个乡镇和西边南京六合区的一小部分地方、东边扬州邗江区则南橘北枳,非牛非马了。我跑过的地方不多,但我问过许多在外地闯荡的仪征人,他们都说在外地没有见过紫菜薹,即使见过,比如在南京、上海、扬州这些仪征的周边城市,那也是从仪征这边批发过去的。“紫菜薹炒咸肉,香呢!”末了,被问的熟人通常还要补上这一句。紫菜薹的香味,成了仪征游子思乡之情中最浓的一部分。
我家的一位亲戚,是地道的扬州人,尽管扬州与仪征之间不足三十公里,但她却不知道仪征有紫菜。来我家,听说饭桌上的那道菜叫“炒紫菜”,她疑惑地尝了一点,感觉不错,“透鲜!”遂举箸尽情品尝,大快朵颐。那天,一碟炒紫菜薹差不多下了她一个人的“皮口袋”。临走时母亲特意下菜园为她掐了一小捆紫菜薹,再三叮嘱她炒时要“多放油”。我的岳母是苏北宝应人,来我们这里也是第一次见到、吃到紫菜,感觉不错。岳母并不相信紫菜离开我们这里就不再是紫菜的话,向我的母亲要了一些紫菜苗,带回去栽。带回去的菜是紫色的,栽下地了菜一开始也是紫色的,但长着长着,菜就变颜色了,紫色淡了,青色渐重了,最后长得居然跟青菜无二样,“真是活见鬼了!”我的岳母连连称奇。
我也觉得奇怪,曾为这事专门向农林局的专家咨询过,他们的答案不能令我十分满足,但多少也能说明一点儿问题:“仪征的紫菜属于十字花科中变异的品种,叶片和叶柄中富含花青素,故呈紫红色。”这个答案中,唯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变异”两个字。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偏偏在仪征这个地方变?本地人说不清,“专家”说不清,外地人又怎么能闹明白呢。外面的文字资料无所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长紫菜的核心区域,是仪征的城关镇真州,仪征的古称就叫真州,据上了年纪的人讲,真州是在明代才有紫菜的。明代某年,仪征有个在京城做过大官的人告老还乡,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去真州作客,为答谢主人的热情款待,临走时送给他一小包菜籽,叫他九月天下种,待出苗后移栽。冬春季节,这个菜长得很盛,紫油油的一片,炒食其薹,甘甜爽口,香气盈腮。就这样,紫菜在仪征传下来,也渐渐传到了真州附近,包括六合、邗江的几个乡镇。但在仪征本地,北边的几个乡镇,长紫菜就不那么正宗了,半紫半青。仪征北部的几个乡镇,属淮河水系,不同于真州的长江水系,水土不同了,那是紫菜再一次在“变异”,使它变回青绿色的过渡地带。
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产一方物,仪征的水土永远是“这一个”,它喂养出的人和物,也永远是“这一个”——特色鲜明的一个。紫菜的地方特色只是过于鲜明了而已。好与不好,品尝之后便知道。来过仪征的人,如果是在冬日里来,却又没有品尝过仪征的紫菜,我想,那不算是真正熟悉这座滨江小城的。品尝过了,就忘不掉。
责任编辑 刘 洋
仪征的紫菜是蔬菜,大小模样如青菜,也开黄花,结黑色籽实,只是颜色古怪,全身透紫,淋雨或水洗之后,紫得晶莹发亮,看一眼,赏心悦目。紫菜以吃薹为主,所以本地人又称它为紫菜薹。来客了,要添一两样菜,主人便嘱咐说:“掐点儿紫菜薹,切点儿咸肉片炒炒。”除了咸肉片,紫菜薹还宜和臭干炒,油要多,油多服得住,才香。炒得嫩的,依然为紫色i炒得老的,也就是火候过大的,近乎黑色,但不影响口感,还是香。
紫菜像青菜,却又不是青菜,这个“不是”除了表现在颜色的差异上,还表现在紫菜的“多产”上。不到春天,天气不变暖,青菜是不愿抽薹开花的,青菜一抽薹开花味就变苦,很难吃,也很少有人吃。紫菜则恰恰相反,它抽薹就是给人吃的,晚秋、初冬就抽薹,也开花,一直抽到早春二月、春节过后,掐了一茬又一茬,一茬比一茬鲜嫩。这个季节,它又这样“多产”,恰好补了蔬菜供应的“冬缺”,因此在我们这儿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菜园里都有紫色的一块,那是长势正好的紫菜。
说家家种紫菜,这话又说得“满”了一点。紫菜,奇就奇在它只在小部分地区生长。离开仪征沿江的几个乡镇和西边南京六合区的一小部分地方、东边扬州邗江区则南橘北枳,非牛非马了。我跑过的地方不多,但我问过许多在外地闯荡的仪征人,他们都说在外地没有见过紫菜薹,即使见过,比如在南京、上海、扬州这些仪征的周边城市,那也是从仪征这边批发过去的。“紫菜薹炒咸肉,香呢!”末了,被问的熟人通常还要补上这一句。紫菜薹的香味,成了仪征游子思乡之情中最浓的一部分。
我家的一位亲戚,是地道的扬州人,尽管扬州与仪征之间不足三十公里,但她却不知道仪征有紫菜。来我家,听说饭桌上的那道菜叫“炒紫菜”,她疑惑地尝了一点,感觉不错,“透鲜!”遂举箸尽情品尝,大快朵颐。那天,一碟炒紫菜薹差不多下了她一个人的“皮口袋”。临走时母亲特意下菜园为她掐了一小捆紫菜薹,再三叮嘱她炒时要“多放油”。我的岳母是苏北宝应人,来我们这里也是第一次见到、吃到紫菜,感觉不错。岳母并不相信紫菜离开我们这里就不再是紫菜的话,向我的母亲要了一些紫菜苗,带回去栽。带回去的菜是紫色的,栽下地了菜一开始也是紫色的,但长着长着,菜就变颜色了,紫色淡了,青色渐重了,最后长得居然跟青菜无二样,“真是活见鬼了!”我的岳母连连称奇。
我也觉得奇怪,曾为这事专门向农林局的专家咨询过,他们的答案不能令我十分满足,但多少也能说明一点儿问题:“仪征的紫菜属于十字花科中变异的品种,叶片和叶柄中富含花青素,故呈紫红色。”这个答案中,唯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变异”两个字。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偏偏在仪征这个地方变?本地人说不清,“专家”说不清,外地人又怎么能闹明白呢。外面的文字资料无所记载也就不足为怪了。
生长紫菜的核心区域,是仪征的城关镇真州,仪征的古称就叫真州,据上了年纪的人讲,真州是在明代才有紫菜的。明代某年,仪征有个在京城做过大官的人告老还乡,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去真州作客,为答谢主人的热情款待,临走时送给他一小包菜籽,叫他九月天下种,待出苗后移栽。冬春季节,这个菜长得很盛,紫油油的一片,炒食其薹,甘甜爽口,香气盈腮。就这样,紫菜在仪征传下来,也渐渐传到了真州附近,包括六合、邗江的几个乡镇。但在仪征本地,北边的几个乡镇,长紫菜就不那么正宗了,半紫半青。仪征北部的几个乡镇,属淮河水系,不同于真州的长江水系,水土不同了,那是紫菜再一次在“变异”,使它变回青绿色的过渡地带。
要我说,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产一方物,仪征的水土永远是“这一个”,它喂养出的人和物,也永远是“这一个”——特色鲜明的一个。紫菜的地方特色只是过于鲜明了而已。好与不好,品尝之后便知道。来过仪征的人,如果是在冬日里来,却又没有品尝过仪征的紫菜,我想,那不算是真正熟悉这座滨江小城的。品尝过了,就忘不掉。
责任编辑 刘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