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三个阶段。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下行发展,或称为体制性危机。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见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延迟性特征。但是,列宁的著作中包含了两个具有启示性的因素:一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二是非经济的和官僚主义的关系在垄断里的产生。因此,为了说明现代资本主义,根本不一定要驳斥马克思和列宁,只需要将其社会学视角换成更加详尽的视角。
【机 构】
:
乌拉尔州立师范大学社会学、哲学和文化学系柏林自由大学东亚研究生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433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俄罗斯哲学研究”(18ZDA018);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研究”(20&ZD01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历了"福利国家"、新自由主义、新重商主义三个阶段。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下行发展,或称为体制性危机。马克思和列宁都没有预见到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和延迟性特征。但是,列宁的著作中包含了两个具有启示性的因素:一是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二是非经济的和官僚主义的关系在垄断里的产生。因此,为了说明现代资本主义,根本不一定要驳斥马克思和列宁,只需要将其社会学视角换成更加详尽的视角。
其他文献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
19世纪以来的欧陆哲学,特别是以德国观念论为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强调内在地把握历史,以目的论方式思辨地构造一种普遍的世界历史,致力揭示历史与理性之间的辩证结构,但因之否定了历史的时间特征和经验实证性要求,弊端显而易见.德国历史科学对以黑格尔历史哲学为代表的思辨历史观进行了猛烈批判,认为历史不能被理解为哲学观念的纯粹表现,历史应当独立于任何先行预设的理性目的论,历史只表现自身,历史的价值也只属于历史自身.然而,德国的历史科学并没有为自己有效地证成历史的普遍基础,这迫使其不得不隐性回归黑格尔的唯心论,其对思
起诉裁量权专指检察机关对于那些已经达到法定起诉条件的案件,从一定的政策、利益等出发进行合目的性的考量之后,作出不起诉处分的权力,检察机关对于证据的判断以及对法律的解释均不属于裁量的范畴.在我国制度背景下,检察机关无权以某一刑法规则不具合理性为由作出裁量不起诉的决定,其裁量权原则上只能在轻微犯罪这一有限范围内行使.因此,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并不在于扩大该权力可以行使的案件范围,而是应一方面丰富起诉裁量权的行使方法,另一方面,通过改造现有的撤回起诉制度以及推进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为起诉裁量权的运行提供更
本文在文献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证方面研究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对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参考G20峰会发布的数字经济测算工具箱,选用从数字设施、社会生活数字应用、数字技术创新及应用、数字技术相关就业及发展四个方面的多项指标,通过主成分法计算了2010—2017年38个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并利用跨国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提高和数字经济发展将缩小性别收入差距,但数字技术的应用将不利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减小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全球金融发展数据库,利用跨国数据理论并实证考察了金融结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一是金融结构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影响显著为正,结论在变换被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后依然稳健.二是金融结构对处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和处在不同制造业价值链位置的国家分工地位和获利能力的提升作用存在较大异质性,异质性分析结果从侧面印证了佩蕾丝的四阶段模型中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互动关系.三是金融结构通过规模经济、研发创新和效率提升三个渠道影响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获利
在哲学问题演化的历史中,邓·司各脱的个体性理论不断被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等视为现代哲学精神或观念,比如主体性或自我意识理论甚至物活论的萌芽.然而,在重新诠释司各脱的理论之前,我们有必要首先去结合他自身所处的哲学语境,弄清他的个体性议题本身的来源、相关或所属的问题域,以及这些问题域之间是如何通过彼此间的结合而最终生产出个体性概念的一系列具体的过程.一些从事司各脱研究的学者们倾向于孤立地强调他的个体性概念.然而事实上,在司各脱的哲学系统中,个体性概念绝非一个孤立的存在,相反,它演化与形成的过程嵌入在一系列具体与缜
公诉审查无外乎"诉讼条件是否齐备"和"公诉的提起是否适当"两项关切,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于1996年之后便无针对后者的实质审查.应否构建实质的公诉审查程序,取决于公诉门槛的高低,二者呈现边际替代率递增的负相关关系.宏观来看,我国公诉门槛呈不断提高的趋势,构建实质公诉审查程序的必要性将不断降低;微观来看,重罪案件对公诉门槛的变化具有相当的韧性,轻罪犯罪圈的扩张则呼唤审前过滤机制稀释国家刑罚权的溢出.在酌定不起诉制度被充分激活之前,可以考虑构建针对轻罪的实质公诉审查程序充当不必要追诉过滤的权宜之计.
有限的司法资源和不断增长的犯罪数量间的矛盾日益凸现,促使人们反思起诉法定主义一元格局的正当性,裁量不起诉也即起诉便宜原则应运而生.在美国,该原则主要体现为检察官裁量不起诉的权力.通过比较法分析可以看到,该权力在美国刑事司法运行中作用巨大且几乎不受制约.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酌定不起诉制度运行相当艰难,个中原因复杂.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正式引入刑事诉讼法、中央提出"少捕慎诉慎押"刑事政策的背景下,确立酌定不起诉制度的适度扩张原则非常必要.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不少有关外星的叙述.外星叙事的出现虽然与中国观星传统有关,但与近代天文学知识的传播关系更紧密.近代天文学知识打开了晚清小说认识外星的新角度,使它们能从科学、幻想和理想等多重维度叙述外星,赋予外星不同于传统的审美形态和象征意义.以外星为参照,晚清小说形成了对于地球的新观感,通过建构外星与地球的关系,把"宇宙"打造成为再塑"中国"的另一个空间.晚清小说忧虑外星可能带给地球的影响,经常叙述外星碰撞地球引发末日事件,以抒发蕴希望于绝望的危机情绪.小说中的外星叙事既反映了科学知识在晚清输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