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生活比蜜甜”,我们形容日子过得美好,“甜”似乎是最高境界。然而,美国当地时间6月9日,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进行到第三天时,就“喝什么容易发生糖尿病?喝什么又能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要喝什么?”等多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公布了“糖尿病相关饮食结构干预”中“饮”的多项研究成果——远离一切甜味饮料,包括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这就意味着,人工甜味剂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糖及糖类食品可以产生很多令人兴奋的物质,在进食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焦虑心情,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轻松愉悦感。这是由于人类的甜味味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浓度约为1/200左右的糖,而对苦味物质感知浓度则低至百万分之几,这也许可以解释大多数人的趋甜避苦,从基因角度就能保证摄取到高热量物质以维持生存的需要。天然形式的含糖食物往往营养丰富,这种对甜味的先天偏好并不一定会导致肥胖或其他与饮食相关的疾病。
然而,随着食物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往食物中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问题开始引起人们重视。针对如何预防糖尿病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2010年进行多项研究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为13200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44000,死于癌症的人数为6000。这其中含糖软饮料、果汁或运动饮料或许起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一项大型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提示,摄入大量含糖饮料与体重指数(BMI)增加有关,进而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BMI相关性死亡相关。
含糖饮料会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的发生已经比较明确,这一观念近年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糖”出问题了,人们对“甜”的口感追求却没有停步。为了解决饮料的口感,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合成的人工甜味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甜味效力是蔗糖的数百到数千倍,能在微量浓度下引起强烈的甜味。于是,因“无糖”而宣称其“健康”的“零卡路里饮料”进入了消费者的“饮料谱”。
那么人工甜味剂饮料到底健不健康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工甜味剂的危害也不小。2016年,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一篇系统综述,评估了成人饮用加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和果汁与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纳入1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成年人每天饮用250ml(毫升)的含糖饮料,可增高18%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饮用250ml的人工甜味剂饮料,可增高25%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而100%果汁也可增加5%的风险。如果对肥胖的因素进行校正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13%、8%和7%。
加拿大健康婴儿发展(儿童)队列的研究,探索了孕妇在孕期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和含糖饮料与后代体重超重风险的关系。研究纳入了3033名健康孕妇,与不饮用者相比,每天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母亲,其婴儿出生时体重增加,1岁时婴儿超重风险增加2倍。而含糖饮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关联。儿童青少年是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对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选择多喝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58%,甚至高于增量使用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饮料在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面,几乎和含糖饮料是差不多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无糖的甜味剂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呢?对此,科学家们也进行了机制探索。目前认为,甜味剂导致糖尿病患病增加的机制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作用于大脑 甜味剂的甜度比真正的糖要高得多,这可能导致大脑接受到强烈的刺激信号,使体内的激素,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激素发生紊乱,并改变我们的进食习惯,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用于肠道菌群 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扰乱肠道菌群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对甜的耐受性提高 频繁食用高强度甜味剂,会对甜味受体造成过度刺激,可能导致口味偏好的改变。习惯性食用人造甜味剂的人可能会发现,不甜的食物没有那么可口和吸引人了,从而转向更甜的食物,结果导致体重过度增加。也就是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难。
对心理行为上的影响 甜味剂没有热量,能量还需要进食补充。因为它告诉你“没有热量”,你喝下去之后不像含糖饮料一样有负罪感,因而吃更多东西。
有趣的是,此次ADA会议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Alperet等的研究中指出,未成年人饮用果汁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这个结果的趋势与会议中Drouin-Chartier教授关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相反。推测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青少年时期人们的激素分泌情况和身体代谢情况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非常的不同。
2.青少年本身的水果进食情况比成年人更好,许多成年人直接用喝果汁代替吃水果,水果中的糖分摄入没变少,却并没有摄入其中的食物纤维;而且,用果汁代替水果,会吃掉更多的糖。
3.和果汁的成分有关。研究中采样的青少年饮用的果汁来源中,学校分发是主要来源。学校选择的榨汁水果含糖量更低,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含量。而成年人多从市场上购买果汁——厂家为了让果汁更好喝,销路更好,会选择糖分更多的水果增加口感。
因此,并非全部人群都要远离一切甜味饮料。针对成年人,应该有更为恰当的饮品攻略,用完全不含糖也不甜的饮品,如“白水”“咖啡(无甜味)”和“茶”来代替含糖或有甜味剂的饮品;尽量选择更健康的水果,多摄入低脂肪乳制品,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最近,以色列的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现,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6种常见人工甜味剂和含有此成分的10种运动补充剂对小鼠的消化道微生物产生毒性。該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分子》期刊上。
研究人员测试了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纽甜、高倍甜味剂和乙酰磺胺酸钾这6种人工甜味剂的毒性,他们观察到,当其含量仅为1毫克/毫升(mg/ml)时,消化道中的细菌就会变得有毒。
研究人员通过改造生物发光的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系统的传感模型,利用其发光来检测有毒物质。“这就进一步证明摄入人工甜味剂会对消化道菌群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健康问题。”BGU生物技术工程系教授Ariel Kushmaro博士表示。
据介绍,消化道微生物系统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人工甜味剂能够影响宿主的健康,如诱导葡萄糖不耐受等。
人工甜味剂用于无数食品和含糖量降低的软饮料中。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这种添加的成分。此外,人造甜味剂已被确定为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可存在于饮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
糖带来的愉悦和健康不可兼得
糖及糖类食品可以产生很多令人兴奋的物质,在进食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焦虑心情,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轻松愉悦感。这是由于人类的甜味味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浓度约为1/200左右的糖,而对苦味物质感知浓度则低至百万分之几,这也许可以解释大多数人的趋甜避苦,从基因角度就能保证摄取到高热量物质以维持生存的需要。天然形式的含糖食物往往营养丰富,这种对甜味的先天偏好并不一定会导致肥胖或其他与饮食相关的疾病。
然而,随着食物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往食物中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问题开始引起人们重视。针对如何预防糖尿病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2010年进行多项研究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为13200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44000,死于癌症的人数为6000。这其中含糖软饮料、果汁或运动饮料或许起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一项大型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提示,摄入大量含糖饮料与体重指数(BMI)增加有关,进而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BMI相关性死亡相关。
含糖饮料会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的发生已经比较明确,这一观念近年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糖”出了问题,“甜”也未能幸免
“糖”出问题了,人们对“甜”的口感追求却没有停步。为了解决饮料的口感,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合成的人工甜味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甜味效力是蔗糖的数百到数千倍,能在微量浓度下引起强烈的甜味。于是,因“无糖”而宣称其“健康”的“零卡路里饮料”进入了消费者的“饮料谱”。
那么人工甜味剂饮料到底健不健康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工甜味剂的危害也不小。2016年,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一篇系统综述,评估了成人饮用加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和果汁与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纳入1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成年人每天饮用250ml(毫升)的含糖饮料,可增高18%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饮用250ml的人工甜味剂饮料,可增高25%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而100%果汁也可增加5%的风险。如果对肥胖的因素进行校正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13%、8%和7%。
加拿大健康婴儿发展(儿童)队列的研究,探索了孕妇在孕期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和含糖饮料与后代体重超重风险的关系。研究纳入了3033名健康孕妇,与不饮用者相比,每天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母亲,其婴儿出生时体重增加,1岁时婴儿超重风险增加2倍。而含糖饮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关联。儿童青少年是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对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选择多喝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58%,甚至高于增量使用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甜味剂扰乱的不仅仅是味觉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饮料在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面,几乎和含糖饮料是差不多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无糖的甜味剂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呢?对此,科学家们也进行了机制探索。目前认为,甜味剂导致糖尿病患病增加的机制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作用于大脑 甜味剂的甜度比真正的糖要高得多,这可能导致大脑接受到强烈的刺激信号,使体内的激素,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激素发生紊乱,并改变我们的进食习惯,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用于肠道菌群 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扰乱肠道菌群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对甜的耐受性提高 频繁食用高强度甜味剂,会对甜味受体造成过度刺激,可能导致口味偏好的改变。习惯性食用人造甜味剂的人可能会发现,不甜的食物没有那么可口和吸引人了,从而转向更甜的食物,结果导致体重过度增加。也就是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难。
对心理行为上的影响 甜味剂没有热量,能量还需要进食补充。因为它告诉你“没有热量”,你喝下去之后不像含糖饮料一样有负罪感,因而吃更多东西。
“甜蜜生活”老少有别
有趣的是,此次ADA会议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Alperet等的研究中指出,未成年人饮用果汁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这个结果的趋势与会议中Drouin-Chartier教授关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相反。推测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青少年时期人们的激素分泌情况和身体代谢情况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非常的不同。
2.青少年本身的水果进食情况比成年人更好,许多成年人直接用喝果汁代替吃水果,水果中的糖分摄入没变少,却并没有摄入其中的食物纤维;而且,用果汁代替水果,会吃掉更多的糖。
3.和果汁的成分有关。研究中采样的青少年饮用的果汁来源中,学校分发是主要来源。学校选择的榨汁水果含糖量更低,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含量。而成年人多从市场上购买果汁——厂家为了让果汁更好喝,销路更好,会选择糖分更多的水果增加口感。
因此,并非全部人群都要远离一切甜味饮料。针对成年人,应该有更为恰当的饮品攻略,用完全不含糖也不甜的饮品,如“白水”“咖啡(无甜味)”和“茶”来代替含糖或有甜味剂的饮品;尽量选择更健康的水果,多摄入低脂肪乳制品,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相关链接 人工甜味剂对消化道菌群有害
最近,以色列的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现,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6种常见人工甜味剂和含有此成分的10种运动补充剂对小鼠的消化道微生物产生毒性。該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分子》期刊上。
研究人员测试了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纽甜、高倍甜味剂和乙酰磺胺酸钾这6种人工甜味剂的毒性,他们观察到,当其含量仅为1毫克/毫升(mg/ml)时,消化道中的细菌就会变得有毒。
研究人员通过改造生物发光的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系统的传感模型,利用其发光来检测有毒物质。“这就进一步证明摄入人工甜味剂会对消化道菌群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健康问题。”BGU生物技术工程系教授Ariel Kushmaro博士表示。
据介绍,消化道微生物系统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人工甜味剂能够影响宿主的健康,如诱导葡萄糖不耐受等。
人工甜味剂用于无数食品和含糖量降低的软饮料中。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这种添加的成分。此外,人造甜味剂已被确定为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可存在于饮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