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甜味剂:甜蜜的健康杀手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yong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生活比蜜甜”,我们形容日子过得美好,“甜”似乎是最高境界。然而,美国当地时间6月9日,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进行到第三天时,就“喝什么容易发生糖尿病?喝什么又能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要喝什么?”等多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公布了“糖尿病相关饮食结构干预”中“饮”的多项研究成果——远离一切甜味饮料,包括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这就意味着,人工甜味剂也会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糖带来的愉悦和健康不可兼得


  糖及糖类食品可以产生很多令人兴奋的物质,在进食的过程中,可以缓解焦虑心情,会有一种满足感和轻松愉悦感。这是由于人类的甜味味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到浓度约为1/200左右的糖,而对苦味物质感知浓度则低至百万分之几,这也许可以解释大多数人的趋甜避苦,从基因角度就能保证摄取到高热量物质以维持生存的需要。天然形式的含糖食物往往营养丰富,这种对甜味的先天偏好并不一定会导致肥胖或其他与饮食相关的疾病。
  然而,随着食物的加工越来越精细,往食物中添加糖带来的健康问题开始引起人们重视。针对如何预防糖尿病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曾在2010年进行多项研究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死于糖尿病的人数为132000,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为44000,死于癌症的人数为6000。这其中含糖软饮料、果汁或运动饮料或许起了重要的作用。2013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一项大型国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提示,摄入大量含糖饮料与体重指数(BMI)增加有关,进而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BMI相关性死亡相关。
  含糖饮料会增加2型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压等的发生已经比较明确,这一观念近年来逐渐形成社会共识。

“糖”出了问题,“甜”也未能幸免


  “糖”出问题了,人们对“甜”的口感追求却没有停步。为了解决饮料的口感,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等合成的人工甜味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其甜味效力是蔗糖的数百到数千倍,能在微量浓度下引起强烈的甜味。于是,因“无糖”而宣称其“健康”的“零卡路里饮料”进入了消费者的“饮料谱”。
  那么人工甜味剂饮料到底健不健康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人工甜味剂的危害也不小。2016年,顶级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发表一篇系统综述,评估了成人饮用加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和果汁与2型糖尿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共纳入17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如果成年人每天饮用250ml(毫升)的含糖饮料,可增高18%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饮用250ml的人工甜味剂饮料,可增高25%的患2型糖尿病风险;而100%果汁也可增加5%的风险。如果对肥胖的因素进行校正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相应增加13%、8%和7%。
  加拿大健康婴儿发展(儿童)队列的研究,探索了孕妇在孕期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和含糖饮料与后代体重超重风险的关系。研究纳入了3033名健康孕妇,与不饮用者相比,每天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母亲,其婴儿出生时体重增加,1岁时婴儿超重风险增加2倍。而含糖饮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关联。儿童青少年是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对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选择多喝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58%,甚至高于增量使用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甜味剂扰乱的不仅仅是味觉


  研究表明,人工甜味剂饮料在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面,几乎和含糖饮料是差不多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无糖的甜味剂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呢?对此,科学家们也进行了机制探索。目前认为,甜味剂导致糖尿病患病增加的机制可能与以下一些因素有关:
  作用于大脑 甜味剂的甜度比真正的糖要高得多,这可能导致大脑接受到强烈的刺激信号,使体内的激素,尤其是糖尿病相关的激素发生紊乱,并改变我们的进食习惯,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作用于肠道菌群 人工甜味剂可能会扰乱肠道菌群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对甜的耐受性提高 频繁食用高强度甜味剂,会对甜味受体造成过度刺激,可能导致口味偏好的改变。习惯性食用人造甜味剂的人可能会发现,不甜的食物没有那么可口和吸引人了,从而转向更甜的食物,结果导致体重过度增加。也就是先苦后甜容易,先甜后苦难。
  对心理行为上的影响 甜味剂没有热量,能量还需要进食补充。因为它告诉你“没有热量”,你喝下去之后不像含糖饮料一样有负罪感,因而吃更多东西。

“甜蜜生活”老少有别


  有趣的是,此次ADA会议中,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Alperet等的研究中指出,未成年人饮用果汁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这个结果的趋势与会议中Drouin-Chartier教授关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相反。推测可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青少年时期人们的激素分泌情况和身体代谢情况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非常的不同。
  2.青少年本身的水果进食情况比成年人更好,许多成年人直接用喝果汁代替吃水果,水果中的糖分摄入没变少,却并没有摄入其中的食物纤维;而且,用果汁代替水果,会吃掉更多的糖。
  3.和果汁的成分有关。研究中采样的青少年饮用的果汁来源中,学校分发是主要来源。学校选择的榨汁水果含糖量更低,保留了更多的纤维含量。而成年人多从市场上购买果汁——厂家为了让果汁更好喝,销路更好,会选择糖分更多的水果增加口感。
  因此,并非全部人群都要远离一切甜味饮料。针对成年人,应该有更为恰当的饮品攻略,用完全不含糖也不甜的饮品,如“白水”“咖啡(无甜味)”和“茶”来代替含糖或有甜味剂的饮品;尽量选择更健康的水果,多摄入低脂肪乳制品,有利于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 相关链接 人工甜味剂对消化道菌群有害


  最近,以色列的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发现,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6种常见人工甜味剂和含有此成分的10种运动补充剂对小鼠的消化道微生物产生毒性。該研究于近日发表在《分子》期刊上。
  研究人员测试了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纽甜、高倍甜味剂和乙酰磺胺酸钾这6种人工甜味剂的毒性,他们观察到,当其含量仅为1毫克/毫升(mg/ml)时,消化道中的细菌就会变得有毒。
  研究人员通过改造生物发光的大肠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系统的传感模型,利用其发光来检测有毒物质。“这就进一步证明摄入人工甜味剂会对消化道菌群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各种健康问题。”BGU生物技术工程系教授Ariel Kushmaro博士表示。
  据介绍,消化道微生物系统在人体的新陈代谢中发挥关键作用,人工甜味剂能够影响宿主的健康,如诱导葡萄糖不耐受等。
  人工甜味剂用于无数食品和含糖量降低的软饮料中。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食用这种添加的成分。此外,人造甜味剂已被确定为新出现的环境污染物,可存在于饮用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中。
其他文献
我今年80岁,5月初因病入院,期间对身体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多种疾病,其中甲状腺多发结节最是让我放心不下。检查报告提示,甲状腺多发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伴腺瘤样结节或其他。这是甲状腺癌的标志吗?看到贵刊5月杂志提到甲状腺癌是“幸福癌”,难道我也是患上“幸福癌”了?是否需要治疗,又该如何治疗呢?  四川 陈先生  陈先生:  甲状腺结节是指在甲状腺内的肿块,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可分為良性及恶性两大类,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盛继新:我作为最基层的普通教师很少有机会走出去聆听或观摩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展示课等,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在校内对教师也有教研活动要求,每年要求听多少节课
坊间一直都有“每天吃豆三钱,何须服药连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人们每天都吃点豆类食品,就能够远离疾病的困扰。然而,近几年又有另外一种声音:豆制品含有雌激素,别再吃了,小心得乳腺癌、子宫肌瘤。这是真的吗?某些“副作用”的说法尚未得到公认  豆制品是以大豆、小豆、青豆、豌豆、蚕豆等豆类为主要原料,经加工而成的食品。大多数豆制品是大豆的豆浆凝固而成的豆腐及其再制品,比如豆腐脑、豆皮、豆干、腐竹等。  
大白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蔬菜,是深受我国老百姓喜爱的家常蔬菜。“尤其在我国北方的冬天,大白菜更是餐桌上的常客,因此冬储大白菜也成了北方人过冬的一大特色
在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中,特别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取消了对具体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定和指导的背景下,体育课程内容面临着更新和充实、开放和放开、引进和淘汰等问题,这是时代、教育改革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但这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挑战——即如何对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选编。  体育课程内容的选编除了要遵循一些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
遗传代谢性肝病是一类由于遗传性酶缺陷引起的肝脏代谢障碍性疾病。它的种类繁多,就单一病种而言,发病率并不高,但总体发病率却不容忽视。代谢性肝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同时可与其他获得性肝损伤重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损伤等,使得临床表现更加复杂、诊断较为困难,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据文献报道,30%以上的遗传代谢性疾病要经过 5~10位医生的诊治;48.3%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疾病;误诊时间长达5年或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烦恼:当睡得正香时,有种动物会在你耳旁嗡嗡作响,或者突然在你的胳膊或腿上狠狠咬上一口,更可怕的是,还会携带病原体传播传染病。没错,它就是蚊子。天气逐渐炎热,正是蚊子出没的高峰季,防蚊驱蚊正当时。蚊子偏爱“O”型血?  据说O型血的人最遭殃,蚊子只愿意围着他们转。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搬一个装满蚊子的箱子,再找来102个不同血型的人。这些人要做什么呢?很简单,把光溜溜的手臂伸进箱子里
我今年65岁,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北方的雨季往往从6月持续到9月,我的患腿有时候便充当起了“天气预报”,只要一开始疼痛,就知道准得下雨了,老伴都说我比天气预报还准!为何关节炎患者能如此准确的感知到要下雨呢?  北京 曾女士  曾女士:  正常人體对外界气候的变化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关节炎患者中,大约有80%~90%的患者对气候敏感。科学研究表明,湿度增加和气压降低时,对该类患者确实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你有没有做梦之后怎么也想不起来的经历?近日,美日两国研究团队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大脑中一种控制食欲的激素可能还参与调节记忆,使梦境容易被遗忘,以防大脑信息过载。发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