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提出的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纯洁性建设问题被提到了党之存亡、国之兴衰的高度,成为全党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践行的重大课题。如何破解这一课题呢?西柏坡精神以其厚重的历史内涵和极具生命力的精神文化积淀,对党推进纯洁性建设给予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西柏坡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丰碑,是在革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品质的缩影,是对未来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进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先导、理论武器和实践示范。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西柏坡是西柏坡精神的发祥地和诞生地。西柏坡精神是在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从历史背景看,西柏坡精神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西柏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经济条件、民众基础,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传承,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精神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运筹帷幄的领导水平,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主观条件。
从实践过程看,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有其规律性。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围绕这一历史主题,必须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二是建立新中国;三是建设新中国和进行长期执政。党领导人民正是在紧紧把握历史转折的主题,完成三大任务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思考中,造就了西柏坡精神的。
从时代特色看,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有其时代感和前瞻性。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中的重大成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不断锤炼和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决定着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和内涵,与西柏坡精神既在内涵上各具特色,又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统一。这些精神,共同汇聚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革命精神,集中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优秀政治品格、高尚道德情操、优良工作作风和昂扬精神风貌,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西柏坡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二)西柏坡精神的发展
西柏坡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结晶和优良品质的升华,它蕴含着反思历史、指导现实、展望未来的深远意义,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保持纯洁性的不竭动力。如果说,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完成重大历史转折的精神武器;那么,在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西柏坡精神就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991年9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西柏坡参观考察,挥笔写下“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个大字。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再次重申了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对自己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深刻自省,也充分说明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西柏坡精神都是鞭策共产党人攻坚克难,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
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对于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由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历史主题所决定,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远追求和崇高责任,它的内涵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敢于”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两个善于”的务实创新理念。
西柏坡时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面对大决战的殊死搏斗和摧毁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严峻考验,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要求全党步调一致,以“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这一时期,党中央指挥并打赢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三大战役,并在全国各个战场不断取得骄人的战绩。
随着革命战争在全国不断取得胜利,成立新中国、建立新政权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一方面,党要领导全国军民同国民党军队决战、同国内外敌对势力斗争;另一方面,还要研究确定建国方略、领导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等。在完成新旧社会更替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面前,毛泽东清醒认识并深刻分析出革命和工作的重心即将转移,共产党人必须学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工作,他要求全党要以“两个善于”(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状态,迎接和承担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很快形成了全党的共识,也成为了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
第二,在新旧中国大变革之时,党坚持正确的人民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决维护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西柏坡时期,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颁布了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全国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为老百姓谋得了最基本的生存权。这种大规模的土改运动符合了民意,赢得了民心,使得各个解放区的人民迸发出极大地革命热情,纷纷以空前的规模、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革命战争。由于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据统计,仅支援淮海战役,累计支前民工就达590余万人、支前担架29万副、牲畜62万头,还有许多大小车辆、扁担、船只等。陈毅曾这样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一时期,党十分注重用人民的智慧建立人民的中国,党组织多次冲破反动派重重阻挠,保护和护送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政议政,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一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理念。
第三,在将要取得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之时,党中央以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保持自警、自进的精神状态。
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党总结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开拓了党保持纯洁性,巩固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纯洁观。
第四,面对将要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和历史担当,创造了“赶考”精神。
63年前,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面对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以历史的教训警示大家: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是共产党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开启的执政新命题,是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它超越了具体历史时期,将伴随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并为今后继续破解新的执政命题奠定了基础。
第五,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党中央作出“六不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自觉置身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监督之中;针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党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三查”、“三整”,进一步纯洁了党组织。
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党中央作出著名的六条规定,即: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反对骄做自满、贪图享受、不求进取和腐化堕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了加强对政府中党员的管理,经毛泽东倡导,中央明确规定,凡参加人民政府之党员,除中央允许者外,必须一律参加支部组织,过党的组织生活,从组织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从制度上保证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针对土改中暴露出来的党组织不纯的现象,共产党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和以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整”活动。经过“三查”、“三整”,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纯洁,更有战斗力。
三、西柏坡精神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启示
1、必须保持“赶考”精神,始终不渝地提高自律、自警、自进意识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共产党人的“赶考”环境险象丛生,“赶考”任务更加艰巨,“赶考”标准更加严格,“考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始终保持“赶考”精神,以人民群众为“考官”,以赢得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考卷”上答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案,是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是共产党人崇高使命所在。
保持“赶考”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坚守共同精神家园;要保持自律、自警的理念,忠诚对待组织,坚决服从组织,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努力自进的精神状态,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自觉做到顺境不懈怠,困境不动摇,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一流业绩。
2、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不渝地增强忧患意识
今天,我们面临着各种严峻复杂的形势,“糖衣炮弹”的危险仍然存在,骄傲自满、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依然会侵蚀我们,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下,出现了一些党员干部纷纷“落马”的现象。
因此,迫切需要在党员干部中加强“两个务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迫切需要以“两个务必”的基石,筑牢党性修养之大堤,增强党员干部抵抗腐蚀的免疫力,永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纯洁性。
3、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人民观
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西柏坡精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能否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检验我们这个党是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检验我们党纯洁性的试金石。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甘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吃拿卡要”作威作福;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吸取人民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要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执政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才能得到人民一以贯之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4、必须发扬“两个敢于”、“两个善于”的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奋进自强、创新务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开创伟大事业的征途上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许多大事、难事需要面对。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两个敢于”、和“两个善于”的革命精神,自觉锻造无私无畏、自信自强、奋发进取的品格,勇于面对改革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自觉保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创新务实的作风。这样,党才能真正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5、必须强化党的纪律约束,始终不渝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维护纯洁性的基本保证。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环境下,坚定地维护党的纪律,强化纪律约束,是党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保持纯洁性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强化党的纪律约束,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率先垂范作用,要像西柏坡时期的中央领导集体那样,自觉成为执行党的纪律的模范;必须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让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得到有效监督;必须敢于和腐败现象做斗争,对消极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以坚强的党性、过硬的作风、廉洁的操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实施党的制度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敬畏制度,让制度成为党员干部从政的铁规、为人处世的行为自觉,而不是搞法外开恩、因人而异,让制度形同虚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课题指导:胡庆胜
课题组成员:陈永萍、杜丽荣、冉世民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西柏坡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历史的丰碑,是在革命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品质的缩影,是对未来革命和建设的精神引领,也是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进行纯洁性建设的思想先导、理论武器和实践示范。
(一)西柏坡精神的形成
西柏坡是西柏坡精神的发祥地和诞生地。西柏坡精神是在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从历史背景看,西柏坡精神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西柏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良好的经济条件、民众基础,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传承,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精神文化渊源;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运筹帷幄的领导水平,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主观条件。
从实践过程看,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有其规律性。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并逐步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围绕这一历史主题,必须完成三大任务:一是彻底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二是建立新中国;三是建设新中国和进行长期执政。党领导人民正是在紧紧把握历史转折的主题,完成三大任务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思考中,造就了西柏坡精神的。
从时代特色看,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有其时代感和前瞻性。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发展中的重大成果,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升华。在中国革命不同的历史阶段中,不断锤炼和形成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决定着西柏坡精神的特质和内涵,与西柏坡精神既在内涵上各具特色,又具有逻辑上的内在统一。这些精神,共同汇聚成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革命精神,集中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优秀政治品格、高尚道德情操、优良工作作风和昂扬精神风貌,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西柏坡精神越来越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二)西柏坡精神的发展
西柏坡精神是共产党人政治智慧的结晶和优良品质的升华,它蕴含着反思历史、指导现实、展望未来的深远意义,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保持纯洁性的不竭动力。如果说,在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头,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完成重大历史转折的精神武器;那么,在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西柏坡精神就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
我们党执政60多年来,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邓小平进一步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991年9月2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西柏坡参观考察,挥笔写下“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8个大字。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再次重申了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再次强调: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全党同志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对自己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深刻自省,也充分说明了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西柏坡精神都是鞭策共产党人攻坚克难,肩负伟大历史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
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对于推进党的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西柏坡精神的内涵特质由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面临的历史主题所决定,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远追求和崇高责任,它的内涵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在革命力量和反动势力大决战的关键时期,共产党人表现出来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敢于”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两个善于”的务实创新理念。
西柏坡时期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面对大决战的殊死搏斗和摧毁旧制度、建立新政权的严峻考验,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要求全党步调一致,以“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这一时期,党中央指挥并打赢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三大战役,并在全国各个战场不断取得骄人的战绩。
随着革命战争在全国不断取得胜利,成立新中国、建立新政权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一方面,党要领导全国军民同国民党军队决战、同国内外敌对势力斗争;另一方面,还要研究确定建国方略、领导农村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等。在完成新旧社会更替这一重大的历史课题面前,毛泽东清醒认识并深刻分析出革命和工作的重心即将转移,共产党人必须学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工作,他要求全党要以“两个善于”(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状态,迎接和承担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很快形成了全党的共识,也成为了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涵。
第二,在新旧中国大变革之时,党坚持正确的人民观,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决维护和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西柏坡时期,党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颁布了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全国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为老百姓谋得了最基本的生存权。这种大规模的土改运动符合了民意,赢得了民心,使得各个解放区的人民迸发出极大地革命热情,纷纷以空前的规模、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援革命战争。由于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在内的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据统计,仅支援淮海战役,累计支前民工就达590余万人、支前担架29万副、牲畜62万头,还有许多大小车辆、扁担、船只等。陈毅曾这样评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这一时期,党十分注重用人民的智慧建立人民的中国,党组织多次冲破反动派重重阻挠,保护和护送了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北上参政议政,对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这一举措,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理念。
第三,在将要取得全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之时,党中央以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提出了“两个务必”,要求全党保持自警、自进的精神状态。
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党总结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智慧的结晶,它开拓了党保持纯洁性,巩固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纯洁观。
第四,面对将要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和历史担当,创造了“赶考”精神。
63年前,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面对执掌全国政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以历史的教训警示大家:我们决不当李自成!从西柏坡出发的“赶考”,是共产党人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开启的执政新命题,是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它超越了具体历史时期,将伴随共产党执政的全过程,并为今后继续破解新的执政命题奠定了基础。
第五,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党中央作出“六不规定”,要求领导干部自觉置身于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监督之中;针对革命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党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三查”、“三整”,进一步纯洁了党组织。
西柏坡时期,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党中央作出著名的六条规定,即: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自觉反对骄做自满、贪图享受、不求进取和腐化堕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了加强对政府中党员的管理,经毛泽东倡导,中央明确规定,凡参加人民政府之党员,除中央允许者外,必须一律参加支部组织,过党的组织生活,从组织上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从制度上保证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针对土改中暴露出来的党组织不纯的现象,共产党在基层组织中,开展了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和以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主要内容的“三整”活动。经过“三查”、“三整”,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纯洁,更有战斗力。
三、西柏坡精神对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启示
1、必须保持“赶考”精神,始终不渝地提高自律、自警、自进意识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共产党人的“赶考”环境险象丛生,“赶考”任务更加艰巨,“赶考”标准更加严格,“考生”状况发生明显变化。始终保持“赶考”精神,以人民群众为“考官”,以赢得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考卷”上答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案,是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是共产党人崇高使命所在。
保持“赶考”精神,就是要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坚守共同精神家园;要保持自律、自警的理念,忠诚对待组织,坚决服从组织,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始终保持努力自进的精神状态,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自觉做到顺境不懈怠,困境不动摇,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一流业绩。
2、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不渝地增强忧患意识
今天,我们面临着各种严峻复杂的形势,“糖衣炮弹”的危险仍然存在,骄傲自满、官僚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依然会侵蚀我们,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下,出现了一些党员干部纷纷“落马”的现象。
因此,迫切需要在党员干部中加强“两个务必”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迫切需要以“两个务必”的基石,筑牢党性修养之大堤,增强党员干部抵抗腐蚀的免疫力,永葆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的纯洁性。
3、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始终不渝地坚持正确的人民观
共产党在长期执政中,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其中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西柏坡精神告诉我们,任何时候,能否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都是检验我们这个党是不是真正的马列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检验我们党纯洁性的试金石。
作为党员干部,就是要甘做人民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吃拿卡要”作威作福;要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而不是凌驾于人民之上;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吸取人民的智慧,而不是自以为是;要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只有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的执政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才能得到人民一以贯之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4、必须发扬“两个敢于”、“两个善于”的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奋进自强、创新务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在开创伟大事业的征途上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许多大事、难事需要面对。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两个敢于”、和“两个善于”的革命精神,自觉锻造无私无畏、自信自强、奋发进取的品格,勇于面对改革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自觉保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创新务实的作风。这样,党才能真正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5、必须强化党的纪律约束,始终不渝地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党的纪律是党的生命,是党赖以生存、发展和维护纯洁性的基本保证。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环境下,坚定地维护党的纪律,强化纪律约束,是党经受“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保持纯洁性的最重要、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强化党的纪律约束,必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率先垂范作用,要像西柏坡时期的中央领导集体那样,自觉成为执行党的纪律的模范;必须建立健全群众举报制度、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让领导干部的“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得到有效监督;必须敢于和腐败现象做斗争,对消极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敢于亮剑,敢于斗争,以坚强的党性、过硬的作风、廉洁的操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必须高度重视和严格实施党的制度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尊重和敬畏制度,让制度成为党员干部从政的铁规、为人处世的行为自觉,而不是搞法外开恩、因人而异,让制度形同虚设。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课题指导:胡庆胜
课题组成员:陈永萍、杜丽荣、冉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