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北京地铁国贸站的墙贴广告,当初伊利为奥运发起的广告攻势,据说一个月一面墙要100万元。
可是细心观察下发现,广告画面中李娜衣服上的耐克LOGO居然是贴上去的。后来还有人专门去验证这个事件,拍下一段视频,证明李娜衣服上耐克的LOGO果然是粘贴上去的。然后又将这段视频上传到微博上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疯狂的转发。
在一轮轮的转发和评论微博中,大多数的字眼是“厉害”“有创意”等之类的褒奖,甚至有网友笑侃此举将催生新的蹭广告位的营销模式,不过也有网友普及了知识贴——指出李娜身为NIKE的代言人,在其品牌合约中有条款要求代言人在任何公众场合出现时都要身穿品牌服装,可能是一时忘记之后不得已的补救行为。当然,身处于鱼龙混杂、偶然与策划难辨的微博世界里,也早有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网友质疑这不过又是一次病毒炒作。
耐克吸引眼球
注意力是被吸引过来的,而不是被强迫要求来的,这是自媒体变革以来,尤其是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广告人的职业原则之一。耐克这次营销的成功拼的不是财力也不是物力,拼的是创意!伊利一百万的墙,就这么被耐克贴上了标签,而且贴的人们都忘了这是谁的广告墙了。
耐克没有用媒体自上而下不断的重复和曝光,只是花了低成本上传了一段视频,而且用小于伊利N倍的成本进行了宣传,之后的传播和扩散就变成网友之间裂变式的传播了。
耐克此举的成果全部来源于创意和好的洞察力!当然也可能说是伊利有些“倒霉”,本以为趁着李娜的走红和超级影响力,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再添一把火,没想到这熊熊烈火就被耐克这么一个小标志轻轻一贴,火就扑灭了。北京知名的广告人曾对耐克这一举动有过如此评价:伊利碰耐克,蠢广告遇见了牛广告人!
伊利无奈埋单
搞营销的都知道,在进行病毒营销的过程中,病毒的关注点是网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这不仅是传播的核心,也是话题的核心所在。
耐克此举也是冒了很大风险。若网友在转发此视频的过程中,说耐克“占便宜”,那么耐克迎来的就不是一场低成本高效的营销了,而是一场自制的危机。当然,现在看来耐克是提前策划好了这场活动,所有的点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甚至转发的内容也是提前设计好的,若是中间出现什么差错,耐克就得不偿失了。
事情发生之后,大家似乎也不再关心这个广告究竟出自谁手,为谁服务了。耐克巧妙地将话题转移,激发了新一轮的讨论。并且利用了低成本的病毒式传播,将耐克的关注度扩大到了最大的范围。
“好病毒”在于分享
李娜地铁广告贴LOGO从一开始的初衷只是我们一个好玩的发现,为什么NIKE的标会贴在伊利的广告上?为什么伊利其他广告上并未有NIKE的LOGO?之所以最后能病毒般转发1万5千次,完全遵循一个病毒的逻辑:就是分享一次发现。
俯仰之间皆创意,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洞察的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有的时候,好的创意在网络传播,不是靠大价钱砸广告传播,需要的是能够一次性地吸引受众眼球。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信息超级聚集地,在此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网络就好比一个超级“病毒库”,所有的信息源都是一个“病毒源”,病毒好坏在于能够被人们发现,并主动传播与分享。
细心的人会发现,伊利和耐克好像总是很“有缘”。早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伊利就曾经说过:“我们不必跟随耐克。”原因在于奥运冠军刘翔当时同时代言了伊利和耐克,而刘翔当时的退赛无疑对两大品牌带来了损失,但是耐克敏锐地先伊利一步更改了广告词,但是伊利后来投放的广告却有抄袭耐克的嫌疑,伊利官方当时也表示,此广告意在支持刘翔。
从刘翔退赛事件到如今的广告门事件,伊利似乎与耐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每每都处于下风,究竟是伊利的创意不够还是耐克团队太精明,这谁也说不清。但我们可以从这一件件事情中获得启发。
网络病毒营销:出其不意
病毒式营销是网络整合营销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对传播源与传播载体的潜在需求整合,从而产生一种企业所需求的激发。
与病毒式营销强调分享过程的不同,口碑营销更强调的是传播的结果,也就是说口碑营销更强调的是形成分享并产生购买需求,病毒式营销强调的是传播的特性,因为强调一种快速的分享,借助邀请制的饥渴营销往往是病毒式营销的最常用方式。
病毒营销绝对称得上是一种威力四射的营销方式,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会获得几乎“疯狂”的营销效果,这也是其病毒的威力所在。如何让自己的“病毒”富有生命力,能够很好地传播好出去呢?关键就在于出其不意。
到处看看,大家会发现市面上无一不在推崇那些更新鲜、更非凡、更酷的东西,无聊的想法将不会被传播。大家应该敢于在常规中打破旧规则,来些出其不意的手段。
创意加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投入少、效果快,还有很多网友自发的免费宣传帮忙,而这些免费的宣传又是根据创意者设定的游戏规则来宣传的。——当然,这些需要企业背后有强大的策划团队来完成。(编辑/晓勇)
可是细心观察下发现,广告画面中李娜衣服上的耐克LOGO居然是贴上去的。后来还有人专门去验证这个事件,拍下一段视频,证明李娜衣服上耐克的LOGO果然是粘贴上去的。然后又将这段视频上传到微博上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了疯狂的转发。
在一轮轮的转发和评论微博中,大多数的字眼是“厉害”“有创意”等之类的褒奖,甚至有网友笑侃此举将催生新的蹭广告位的营销模式,不过也有网友普及了知识贴——指出李娜身为NIKE的代言人,在其品牌合约中有条款要求代言人在任何公众场合出现时都要身穿品牌服装,可能是一时忘记之后不得已的补救行为。当然,身处于鱼龙混杂、偶然与策划难辨的微博世界里,也早有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网友质疑这不过又是一次病毒炒作。
耐克吸引眼球
注意力是被吸引过来的,而不是被强迫要求来的,这是自媒体变革以来,尤其是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之后,广告人的职业原则之一。耐克这次营销的成功拼的不是财力也不是物力,拼的是创意!伊利一百万的墙,就这么被耐克贴上了标签,而且贴的人们都忘了这是谁的广告墙了。
耐克没有用媒体自上而下不断的重复和曝光,只是花了低成本上传了一段视频,而且用小于伊利N倍的成本进行了宣传,之后的传播和扩散就变成网友之间裂变式的传播了。
耐克此举的成果全部来源于创意和好的洞察力!当然也可能说是伊利有些“倒霉”,本以为趁着李娜的走红和超级影响力,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再添一把火,没想到这熊熊烈火就被耐克这么一个小标志轻轻一贴,火就扑灭了。北京知名的广告人曾对耐克这一举动有过如此评价:伊利碰耐克,蠢广告遇见了牛广告人!
伊利无奈埋单
搞营销的都知道,在进行病毒营销的过程中,病毒的关注点是网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这不仅是传播的核心,也是话题的核心所在。
耐克此举也是冒了很大风险。若网友在转发此视频的过程中,说耐克“占便宜”,那么耐克迎来的就不是一场低成本高效的营销了,而是一场自制的危机。当然,现在看来耐克是提前策划好了这场活动,所有的点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甚至转发的内容也是提前设计好的,若是中间出现什么差错,耐克就得不偿失了。
事情发生之后,大家似乎也不再关心这个广告究竟出自谁手,为谁服务了。耐克巧妙地将话题转移,激发了新一轮的讨论。并且利用了低成本的病毒式传播,将耐克的关注度扩大到了最大的范围。
“好病毒”在于分享
李娜地铁广告贴LOGO从一开始的初衷只是我们一个好玩的发现,为什么NIKE的标会贴在伊利的广告上?为什么伊利其他广告上并未有NIKE的LOGO?之所以最后能病毒般转发1万5千次,完全遵循一个病毒的逻辑:就是分享一次发现。
俯仰之间皆创意,所以我们应该带着洞察的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有的时候,好的创意在网络传播,不是靠大价钱砸广告传播,需要的是能够一次性地吸引受众眼球。
网络本来就是一个信息超级聚集地,在此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网络就好比一个超级“病毒库”,所有的信息源都是一个“病毒源”,病毒好坏在于能够被人们发现,并主动传播与分享。
细心的人会发现,伊利和耐克好像总是很“有缘”。早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伊利就曾经说过:“我们不必跟随耐克。”原因在于奥运冠军刘翔当时同时代言了伊利和耐克,而刘翔当时的退赛无疑对两大品牌带来了损失,但是耐克敏锐地先伊利一步更改了广告词,但是伊利后来投放的广告却有抄袭耐克的嫌疑,伊利官方当时也表示,此广告意在支持刘翔。
从刘翔退赛事件到如今的广告门事件,伊利似乎与耐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每每都处于下风,究竟是伊利的创意不够还是耐克团队太精明,这谁也说不清。但我们可以从这一件件事情中获得启发。
网络病毒营销:出其不意
病毒式营销是网络整合营销的一种形式,它强调的是对传播源与传播载体的潜在需求整合,从而产生一种企业所需求的激发。
与病毒式营销强调分享过程的不同,口碑营销更强调的是传播的结果,也就是说口碑营销更强调的是形成分享并产生购买需求,病毒式营销强调的是传播的特性,因为强调一种快速的分享,借助邀请制的饥渴营销往往是病毒式营销的最常用方式。
病毒营销绝对称得上是一种威力四射的营销方式,如果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往往会获得几乎“疯狂”的营销效果,这也是其病毒的威力所在。如何让自己的“病毒”富有生命力,能够很好地传播好出去呢?关键就在于出其不意。
到处看看,大家会发现市面上无一不在推崇那些更新鲜、更非凡、更酷的东西,无聊的想法将不会被传播。大家应该敢于在常规中打破旧规则,来些出其不意的手段。
创意加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投入少、效果快,还有很多网友自发的免费宣传帮忙,而这些免费的宣传又是根据创意者设定的游戏规则来宣传的。——当然,这些需要企业背后有强大的策划团队来完成。(编辑/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