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动创造了我们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锻炼人们的身心素质,增进体质健康的活动,发展到已成为全球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促进着人类和平进步的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体育也从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的内涵上升为和平与友谊,团结与进取、公平与公正、奋斗与参与的精神,凝聚着人类文明的高尚精神。因而,给人们提供物质保障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娱乐发展方面认真重视,让公民在工作之余,得到方便、舒适的休闲和娱乐场地。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体育 体育精神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188-01
1、体育精神
1.1 体育精神的涵义
劳动创造了我们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锻炼人们的身心素质,增进体质健康的活动,发展到已成为全球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促进着人类和平进步的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演变的。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1.2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体育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都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面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力。同时还应使体育规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使学生能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挖掘体育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德育内容加以提炼、升华和利用。指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体育活动,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
2、体育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其实,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3、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
3.1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形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的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3.2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的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是有独立意识,自主强,能独立思考、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能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人格。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再全程指挥,学生的自尊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同时教会了学生给予他人尊重,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3.3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完整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它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让体育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賽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作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4、学校体育对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尝试能力,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在课堂中提倡尝试教学法,学生主体是否产生愿意进行尝试的想法和行动,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将影响学生尝试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把尝试过程设置一个预习目标延伸到课外,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让课外预习作为尝试的开始,自己先从课本、网络信息、锻炼伙伴中探索,寻找尝试兴趣和提高尝试能力的技能。课内作为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及技能。因为尝试是教学的核心,课内和课外就应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再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陛。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尝试练习,对学习目标、内容的理解、仔细斟酌和推敲,反复领会和逐步尝试,形成基本技能及掌握知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逐步独立完成尝试过程,学生将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终生体育锻炼观念打下基础。
总之,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益,又要追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长远效益。就其培养过程而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关键;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根本;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他们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是条件。
[关键词]体育 体育精神 培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188-01
1、体育精神
1.1 体育精神的涵义
劳动创造了我们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体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充分利用自然因素来锻炼人们的身心素质,增进体质健康的活动,发展到已成为全球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积极促进着人类和平进步的一项极其伟大的事业。
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是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和演变的。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1.2 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体育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意识,使其在各种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都能以公平、公正的心态面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不畏艰苦的意志力。同时还应使体育规则渗透于教学活动和比赛中,使学生能自觉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
体育教师还应本着基于教材并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研究和挖掘体育新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和德育内容加以提炼、升华和利用。指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豁达的精神面对体育活动,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
2、体育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不仅是一种竞技活动,其实,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3、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体现
3.1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健康的人格的形成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的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
3.2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独立的人格的形成
独立人格是有独立意识,自主强,能独立思考、实践,有较强的理性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能维护自己参与决策的权利,社会参与程度较高的一种人格。有独立人格的人懂得尊重自我和他人的个性,会运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他人的支持。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分层教学法和选课制使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和活动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对遇到的问题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教师不再全程指挥,学生的自尊的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同时教会了学生给予他人尊重,促进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3.3 通过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人格的完整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它的主要标志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让体育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和比賽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会用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使学生能以客观、公正、公平的视角观察、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制定自己的目标,在过程中以积极心态作最大的努力,正确对待活动和比赛中竞争。用体育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4、学校体育对塑造学生人格的意义
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尝试能力,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在课堂中提倡尝试教学法,学生主体是否产生愿意进行尝试的想法和行动,将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将影响学生尝试能力的提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把尝试过程设置一个预习目标延伸到课外,使课内课外协调一致。让课外预习作为尝试的开始,自己先从课本、网络信息、锻炼伙伴中探索,寻找尝试兴趣和提高尝试能力的技能。课内作为尝试的延续,检验尝试的结果,巩固尝试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及技能。因为尝试是教学的核心,课内和课外就应有机地协调统一起来。
再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陛。所谓自学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尝试练习,对学习目标、内容的理解、仔细斟酌和推敲,反复领会和逐步尝试,形成基本技能及掌握知识。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逐步独立完成尝试过程,学生将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树立终生体育锻炼观念打下基础。
总之,对学生体育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阶段性效益,又要追求学生走出校门后的长远效益。就其培养过程而言,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是关键;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是根本;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他们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基础;构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和欣赏体育的能力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