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以探究性为主旋律。本文就探究性试验的实施,从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精心设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为落实探究创设情境,浅谈一下认识。
【关键词】探究能力 生物教学 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发展了生物科学,同样道理,学生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并获得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往往是边演示边讲解,反复强调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使知识没有创新,学生能力差。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以探究性为主旋律。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下面对探究性试验的实施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活动的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有时只需教师一点拨,便能理解知识,并能发生正迁移现象,如在进行生物实验“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在上课前请学生们到校园里去抓鼠妇,放入瓶内,然后准备了一些干土、湿土、水槽、黑纸板,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活动,在水槽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在湿土上盖上黑纸板,请他们各自把抓来的鼠妇放在中间,五分钟之后,数出干土和湿土的鼠妇个数,并做好记录,最后让学生表达、交流鼠妇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有些实验可以自己改变材料,身边可找到的,我们就可以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生物材料就能自己动手找到,有些实验可能单靠实验室中已有的材料还不够,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做能启发学生灵活学习,既省钱又有利于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它的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的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实验教学中作了必要的说明和指导,并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大胆思考、假设,勇于尝试。如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后,学生在了解大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后,提出疑问:切除部分子叶能否萌发,除去种皮能否萌发,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我让他们设计多项对比实验:去种皮与带种皮,有光照与无光照,有土壤与无土壤……如在去种皮、切除部分子叶的探究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先做出假设种子是能够萌发。但经过动手做实验后发现种子都腐烂变质,得出不能萌发的结论。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对结论的分析,学生理解了种皮在种子萌发中起保护作用的特殊意义,以及胚完整性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可见,通过实验探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思考,这样,开阔了学生思路,拓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在精心设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设疑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设疑,站在全局,心存整体,精心严密地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不能随心所欲。学习到“种子的萌发”时,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我首先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内容整理归纳,接着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问题: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2、为什么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特别是在小雨后播种,播种前为何要翻土?学生结合录像片的内容,对照教材,自学讨论后踊跃回答,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1、种子萌发条件:①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②内部条件: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2、突出农作物的播种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发芽率才更高。这两个问题既突出了植物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突出了与环境的关系,有力地突破了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四、联系生活实际,为落实探究创设情境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创造某种认识情景和情感气氛,创造蕴涵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并能在其中应用而做充分的教学准备。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的“呼吸作用”时,我带了一些萝卜条到教室做演示,让学生亲眼目睹放在清水里的萝卜条逐渐变得硬挺、肿大,而放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则会逐渐软缩;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植物生活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我启发学生能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有的学生想到了菜场里的菜到了中午还是那么鲜嫩欲滴,而家里买回来的菜则早焉了,原来是因为卖菜的人不停地用饮料瓶给蔬菜洒水。最后,启发学生完整分析实验结果和举例,思考核心问题,得出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河北廊坊香河县第八中学;065400)
【关键词】探究能力 生物教学 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生物学家通过实验发展了生物科学,同样道理,学生也必须进行观察和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并获得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往往是边演示边讲解,反复强调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占用了学生过多的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实验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使知识没有创新,学生能力差。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以探究性为主旋律。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下面对探究性试验的实施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激活学生的探究意识
探究活动的特点之一是自主性和实践性,学生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有时只需教师一点拨,便能理解知识,并能发生正迁移现象,如在进行生物实验“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我在上课前请学生们到校园里去抓鼠妇,放入瓶内,然后准备了一些干土、湿土、水槽、黑纸板,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活动,在水槽的一边放干土,一边放湿土,在湿土上盖上黑纸板,请他们各自把抓来的鼠妇放在中间,五分钟之后,数出干土和湿土的鼠妇个数,并做好记录,最后让学生表达、交流鼠妇的分布情况。我认为有些实验可以自己改变材料,身边可找到的,我们就可以选择,只要我们肯动脑,生物材料就能自己动手找到,有些实验可能单靠实验室中已有的材料还不够,但条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这样做能启发学生灵活学习,既省钱又有利于教学,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科学,研究它的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动手动脑,巩固所学的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实验教学中作了必要的说明和指导,并鼓励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大胆思考、假设,勇于尝试。如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后,学生在了解大豆种子的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后,提出疑问:切除部分子叶能否萌发,除去种皮能否萌发,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阳光……我让他们设计多项对比实验:去种皮与带种皮,有光照与无光照,有土壤与无土壤……如在去种皮、切除部分子叶的探究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先做出假设种子是能够萌发。但经过动手做实验后发现种子都腐烂变质,得出不能萌发的结论。在我的指导下,经过对结论的分析,学生理解了种皮在种子萌发中起保护作用的特殊意义,以及胚完整性对种子萌发的作用。可见,通过实验探究,可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思考,这样,开阔了学生思路,拓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在精心设疑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设疑是针对某一学习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在设疑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设疑,站在全局,心存整体,精心严密地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目的要明确,不能随心所欲。学习到“种子的萌发”时,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我首先播放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片,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所看内容整理归纳,接着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两个问题:1、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样的条件?2、为什么许多农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特别是在小雨后播种,播种前为何要翻土?学生结合录像片的内容,对照教材,自学讨论后踊跃回答,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如下:1、种子萌发条件:①外界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②内部条件:完整的、有活力的胚 2、突出农作物的播种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发芽率才更高。这两个问题既突出了植物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又突出了与环境的关系,有力地突破了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四、联系生活实际,为落实探究创设情境
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的的需要,创造某种认识情景和情感气氛,创造蕴涵学生学习知识的真实背景,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并能在其中应用而做充分的教学准备。
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如在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中的“呼吸作用”时,我带了一些萝卜条到教室做演示,让学生亲眼目睹放在清水里的萝卜条逐渐变得硬挺、肿大,而放在盐水里的萝卜条则会逐渐软缩;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植物生活需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我启发学生能否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有的学生想到了菜场里的菜到了中午还是那么鲜嫩欲滴,而家里买回来的菜则早焉了,原来是因为卖菜的人不停地用饮料瓶给蔬菜洒水。最后,启发学生完整分析实验结果和举例,思考核心问题,得出结论。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途径。
(河北廊坊香河县第八中学;0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