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创新”。
作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是岁月的步子,创新是时代的心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创新”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创新意识
(一)开源导流
“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打开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门槛”,让学生热爱生活,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并从中摄取、感受、领悟,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如在学习课文《吆喝》之前,我就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观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叫卖声、吆喝声。等到学这一课时让学生们模仿自己观察到的叫卖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吆喝起来,一个比一个形象、逼真。进而很轻松地走进了课文中的北京的吆喝声中来。如此这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生活。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表达,又促进了理性思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了生活中自觉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二)引进“活水”
于漪老师曾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朵听,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比如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城市建设、网络技术等重大问题,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都要让他们了解。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身处斗室而知大千世界。
(三)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这种教学境界,常常体现在教师的心态和语言中。因此,作文课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文贵于真”,我认为作文就是写生活,就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拓宽其思路。如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你说我也说”论坛活动,让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辩论,他们的兴致都很高,每天都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有时还让学生撰写班歌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培养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次才谈的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特别是对产生过强烈的触动或震撼效应的人或事,要“腿勤心细耳聪目敏”,敏感、细心地回味,深思,并能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在学完鲁迅先生的《雪》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你眼中,雪有哪些特点?”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雪”的认识。有的说雪怯懦,有的说雪虚伪与狡猾,有的说雪轻浮与浅薄;而也有学生说雪无私无畏,甘愿牺牲等等。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们进一步感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能力
(一)立意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尤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统帅与灵魂,任何一个作家都要通过他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见解。杜牧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见解,常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智慧的启迪,深刻的立意总是迸射出夺目的思想光芒。
1.立意新
文章的“新”就是要一反传统,敢于逆向思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反弹琵琶,独辟蹊径。在我进行《父亲》这个作文训练中,班上许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父亲的外貌、性格特点,而且用具体事例来表现父亲身上的美好品德,抒写父亲的伟大和自己对父亲的热爱。但有的学生并没有写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而是讴歌了古今中外伟大父亲的形象与精神,那的确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这样的立意是新奇的,是出奇制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2.立意深
立意深,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因此,老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从而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二)结构别致
1.选材精
材料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看的花朵。我想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取,提取精华,力求做到离奇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注目,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2.结构巧
写作中对主题的设置,或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或不经意隐藏其间,制造“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效果;还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运用,或巧设悬念,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丛生,跌宕起伏;或使用“龙头”“凤尾”等,都可以增添文章的魅力。
(三)语言优美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与败,除了鲜明高雅的灵魂,匀称的骨架,还要有丰满的血肉。也就是说要想写出创新之文章还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语言要鲜、要活。在作文中,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能充分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如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来细致的描绘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人入胜。此外,写作中也要妙用修辞,妙用经典,妙用诗词文赋中的名句,妙用歇后语、谚语、俗语、警句,这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文章润色。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开源导流,引进活水,营造氛围,培养习惯,并在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上下功夫,一定会迎来具有活力的作文创新的春天,那时,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会是生机一片!
作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是岁月的步子,创新是时代的心音。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创新”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创新意识
(一)开源导流
“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打破常规,打开语文与生活之间的“门槛”,让学生热爱生活,主动、积极地观察生活,并从中摄取、感受、领悟,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如在学习课文《吆喝》之前,我就布置了任务,让学生观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叫卖声、吆喝声。等到学这一课时让学生们模仿自己观察到的叫卖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吆喝起来,一个比一个形象、逼真。进而很轻松地走进了课文中的北京的吆喝声中来。如此这般,真正走进了课文,走进了生活。这样既锻炼了口语表达,又促进了理性思考,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了生活中自觉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二)引进“活水”
于漪老师曾说过:要让语文教学有活泼的生命力,须放开眼看,竖起耳朵听,接收新事物,接受新信息,让时代活水在语文教育领域流淌。”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让学生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比如当今的人口资源、环境污染、自然保护、城市建设、网络技术等重大问题,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都要让他们了解。引导他们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开发和利用各种课内外教学资源,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其身处斗室而知大千世界。
(三)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这种教学境界,常常体现在教师的心态和语言中。因此,作文课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文贵于真”,我认为作文就是写生活,就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拓宽其思路。如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你说我也说”论坛活动,让学生就某一话题进行辩论,他们的兴致都很高,每天都期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有时还让学生撰写班歌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培养习惯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善于感悟的习惯。感悟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习惯,其次才谈的上感悟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利用或创造一切机会,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特别是对产生过强烈的触动或震撼效应的人或事,要“腿勤心细耳聪目敏”,敏感、细心地回味,深思,并能用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在学完鲁迅先生的《雪》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你眼中,雪有哪些特点?”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对“雪”的认识。有的说雪怯懦,有的说雪虚伪与狡猾,有的说雪轻浮与浅薄;而也有学生说雪无私无畏,甘愿牺牲等等。这样,也就激起了学生们进一步感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创新能力
(一)立意深刻
“千古文章意为高”,“意尤帅也”。立意是文章的统帅与灵魂,任何一个作家都要通过他的作品传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和见解。杜牧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兵卫。”新奇的立意,独特的见解,常给人以心灵的撞击、精神的鼓舞、智慧的启迪,深刻的立意总是迸射出夺目的思想光芒。
1.立意新
文章的“新”就是要一反传统,敢于逆向思维,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反弹琵琶,独辟蹊径。在我进行《父亲》这个作文训练中,班上许多学生都写了自己父亲的外貌、性格特点,而且用具体事例来表现父亲身上的美好品德,抒写父亲的伟大和自己对父亲的热爱。但有的学生并没有写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而是讴歌了古今中外伟大父亲的形象与精神,那的确是一种令人震撼的精神。这样的立意是新奇的,是出奇制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2.立意深
立意深,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才能称得上是深刻的立意。因此,老师就应引导学生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从而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二)结构别致
1.选材精
材料是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准新颖恰当的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蜂蜜之所以香甜,是因为蜜蜂采集好看的花朵。我想我们在写作时就要像它们一样,在占有一定数量的材料中,善于精取,提取精华,力求做到离奇巧妙,设置悬念,引人注目,从而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
2.结构巧
写作中对主题的设置,或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或不经意隐藏其间,制造“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效果;还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运用,或巧设悬念,使文章一波三折,波澜丛生,跌宕起伏;或使用“龙头”“凤尾”等,都可以增添文章的魅力。
(三)语言优美
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与败,除了鲜明高雅的灵魂,匀称的骨架,还要有丰满的血肉。也就是说要想写出创新之文章还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这就要求语言要鲜、要活。在作文中,要尽可能选择那些具体、形象、内涵丰富、能充分调动人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如用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来细致的描绘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等,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人入胜。此外,写作中也要妙用修辞,妙用经典,妙用诗词文赋中的名句,妙用歇后语、谚语、俗语、警句,这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为文章润色。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联系生活,开源导流,引进活水,营造氛围,培养习惯,并在文章的立意、结构和语言上下功夫,一定会迎来具有活力的作文创新的春天,那时,我们的作文教学真的会是生机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