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把数学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解题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点,掌握了多少解题方法。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下,中国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绝对被动”与“知识面的相对广博”几乎同样出名。时有听闻获得“奥林匹克”大奖的中国学生却被一个很小的实践操作所难倒。
关键词:发展趋势;新课程;转变
而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我国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一、 对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 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 数学教学将本着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二、 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 创新)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 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說,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學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 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捕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参考文献:
[1]冯华.如何实现从传统教师角色向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吉林教育:综合,2016.
[2]穆静华.浅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希望月报,2006.
作者简介:
周宇峰,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发展趋势;新课程;转变
而与此同时,应试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助于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提高的东西,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思想,学科教学技术与艺术,学习的某些方法等等。我国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着明显的优势,这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要想培养出有强大竞争力的21世纪高素质数学人才,关键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废弃应试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学会学习”。
一、 对数学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迈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数学教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变化:
1. 科学文化素养越来越成为每一个公民乃至于整个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数学教育应面向大众,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 数学教学将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更多地转变到“以激励学习为特征,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创造、个性发展将受到更多的重视。
3. 数学教学将本着着重于培养、发展学生广泛的数学能力。它不仅包括理解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组织正确的逻辑推理,进行准确有效的计算和估算,还应包括:会检索阅读相应的数学书刊文献,会利用表、图、计算机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信息,能从模糊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工具和策略,会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
4.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学生有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设问、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去解决面临的问题,去适应环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只有敢于创新,才能赢得发展。
5.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获取的过程。
6.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地为学生的付出,而是教师创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
二、 对数学新课程的正视
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我们该如何正视新课程呢?我个人认为,应在理智分析的应试教育和准确预测教育趋势基础上,正确认识以下几方面:
1. 新课程学习方式(继承 创新)
对数学课进行“整合”,就要做一名辛苦的“编剧”。千万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进行“旧知练习→听取新知→尝试练习→知识梳理→巩固练习→复习训练→测试评估”,陷入无穷无尽的一系列训练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之能更投入地进行“演出”。久而久之,你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也能用各种方法发现、获取新知识。
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到新鲜,每一分钟都能让学生感到快乐,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翔于数学知识的高空。让学生从心底爱上数学课,使“新课程”释放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还有学生的心情。
2. 新课程教学方式(合作 引导)
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說,我说,大家说(教师说,学生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必须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彻彻底底地放下教师的架子,学会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态度与学生平等地对话、沟通、合作,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學长教”“互教互学”。
新课改以后,有些教师反映课堂纪律变差了,又不得不板起脸孔整顿乱哄哄的场面。我个人认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又何尝不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教师如能正确地处理好“收乱”与“放活”,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新课程评价方式(关注 促进)
评价≠鉴别,评价≠筛选,新课程要求下的评价方式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的、动态的,它把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运用。其中特别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和现在的比较,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从差异中发掘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快速全面地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试行推广,再一次把问题摆放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探索性学习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自己捕捉“灵感”的方法?我们教师应正视新课程,抓住此有利契机,及时转变观念,大胆放开脚步。
参考文献:
[1]冯华.如何实现从传统教师角色向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吉林教育:综合,2016.
[2]穆静华.浅谈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希望月报,2006.
作者简介:
周宇峰,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渭源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