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声乐教师要以“应用”二字树立教学观念,明确“应用型”教学目标、熟悉“应用性”教学内容、落实“应用新”教学形式、推进“应用行”教学评价,方可打破固化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完成“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使命。
关键词:应用型 应用性 应用新 应用行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74-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以近年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为主,占本科高校总数30%。应用型重在“应用”二字,体现现代时代精神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兼顾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和管理人才。主要差别: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是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基层综合型音乐专业人才;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除外)培养的是专而精的单一型演唱、演奏、理论专门人才。因此,观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声乐为例,应用型本科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应用”二字树立观念,打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明确“应用型”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教育的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未来工作岗位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定位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办学定位未深入人心,导致目标“师范性”在国内教育界间已存在多年,至今仍未统一明确的结果。师范性教学仍保留“单一演唱技能”目标,目标认识不清,教学存在盲目追求“专业化”现象,导致学生在其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出现“学无致用”的尴尬局面。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了解学习的目的。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程,两年的教学目标旨在解决“站稳讲台”的问题,在结束之后选修两年声乐专业技能课,旨在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能力,解决“兼顾舞台”的能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日常的活动,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要求不仅具备自然的歌唱、教授孩子自然歌唱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广泛的音乐会曲目、儿童、群众歌曲,具备组织学生合唱能力、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等综合能力。综合实力即声乐教学的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目标就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熟悉“应用性”教学内容
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全面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师和基层工作者为目的。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群众文艺工作需要为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凸显“应用性”,教学内容、就业岗位需求与素质能进行有效接轨。
纵观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传统高师音乐或专业音乐的教材,基层文化管理、企事业文化活动策划指导人才目标加以调整,未根据中小学教材中的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戏剧与表演等进行有效更替和补充,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人才培养不配套、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更新、调整声乐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教材歌唱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接轨新课标基本理念来调整教育教学观念,是培养的首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仍沿袭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教学模式,曲目大多是音乐會独唱歌曲,在校期间未获得足以应对未来教学需要的歌唱能力,所涉猎曲目也没有与未来从事的音乐教育需求相符合。特别是代表性教材中的声乐作品,使之走上教学岗位后能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紧密结合人音版、人教版、湘教版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生音乐教材中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等教学内容,分年级、分时段安排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曲目作为教学曲目,如:人教版七上册和人音版七下册的歌曲《渴望春天》、人音版四上册的歌曲《摇篮曲》(舒伯特)、人音版六上册和人教版八下册的《茉莉花》、湘教版五上册的歌曲《踏雪寻梅》、等作品安排为大一第一学期的齐唱作品。
大一年级二学期安排唱歌、音乐与戏剧表演、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内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湘教版二年级下册及人教版五上册的《静夜思》;人教版六下册的《爱我中华》、人音版九上册《前门情思大碗茶》;人音版四下册“音乐与戏剧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人音版高中歌剧《白毛女》选曲《扎红头绳》和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以及各地戏曲经典片段等,可用在大一年级的声乐教学中。
革新、拓展声乐教学内容,据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课改需求,尽早接触行业内容——中小学教材,搬进大学声乐课堂,培养合格教育工作者,突显“师范性”的有效举措。
(二)群众声乐活动内容进声乐教材
培养企事业单位和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管理人才也是我们兼顾的培养目标。学校大型庆典、演出活动的节目内容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如群众活动中常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浏阳河》等齐唱作品、《走进新时代》《相约一九九八》等对唱作品、《山楂树》《绣红旗》等表演唱作品可以安排到声乐教学内容中来。另外,如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人音版四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作为齐唱作品;通俗作品《相约九八》等作品可以作为对唱曲目;人音版高中内容《星星索》等作品作为重唱曲目也是相当合适的。
总之,把中小学音乐教材放进声乐教学中,把群众活动中常用的齐唱、对唱、二声部重唱结合起来,实现“社会需要什么,课堂上教授什么”,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培养跟社会服务基本对接起来,使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胜任社会职业。 (三)基础声乐理论素养不可缺
不少高校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提出,为了加强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重心位置。声乐发展简史和名作赏析可通过听不同主题、角度的讲座来了解歌唱生理、声乐表演常识、中小学唱歌教学法以及儿童嗓音保护和训练等基本理论知识,可单独拿出来通过声乐集体课来讲授。
三、落实“应用新”教学形式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主要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种形式,各有优劣。为了突出“音乐”的特点,不失掉“音乐专业”的本分,难以跳出“一对一”的专业化教学形式。不少改革者强调“应用型”,淡化“专业”性,也在积极尝试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的声乐授课形式,但似乎都难以完全解决“应用型”与音乐“专业性”人才之间的矛盾。
面对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为主。因此,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将这三种教学形式合理搭配,突出教学形式的“应用新”。
声乐集体课也称为声乐大班课。因此,声乐集体课适合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对于学生的声乐理论学习和将来的教学有导向性理论基础。另外,在声乐集体课中可适当设计小学低年级的歌曲齐唱、音乐游戏环节,如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我的朋友就是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阿西里西》等内容。
小组课教学特别适合采用合唱、重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来提高学生声乐演唱完整性和范唱、听辨等基本演唱技能,对学生编排能力、基本表演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在突出专业性,培养学生“兼顾舞台”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声乐个别课适合音乐天赋较高、悟性较强、热爱演唱、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比较好。因材施教,培养其声乐理论与技巧的正確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对声乐作品再创作的能力,掌握较高水平的演唱技术和对声乐作品的诠释能力。把知识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结合起来,把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岗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推进“应用行”教学评价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下得去”(下得了基层)“用得上”(素质能力适用岗位),入校第一节声乐课起就应该让学生树立“师范”“应用”的观念。
(一)改变“一首歌定成绩”的考试方式,按教学内容分模块考评成绩
大多普通高校的音乐院系采用的声乐成绩评定办法都是期末“一首歌定成绩”,期末考试占60-70%,平时考勤及表现占30-40%。把教学内容分成模块,按完成情况考评声乐成绩。平时考勤、纪律占10-20%,模块回课成绩可占30-50%,期末考试占20-40%。
(二)改变传统的“独唱”考试形式,按声乐课型定考评形式
声乐课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大课、小课、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可以用对唱、重唱、小组唱的形式考试,可以促进学生完整地表现作品方面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唱和表演唱。实践证明小组课很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也很明显。
(三)以“声乐活动”辅助教学,把声乐演出实践纳入考评加分
根据学校定位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关于师范类本科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规定》,围绕声乐演唱、教唱、编排等基本技能培养,利用“讲台”和“舞台”两个平台,创造“教”和“演”的环境,培养实践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范性““应用型”的人才,为以后走上讲台、兼顾舞台打下基础。在期末成绩评定中,拿出10%来作为学生参加声乐演出、比赛活动的加分项目,认可、鼓励学生锻炼声乐演唱、教唱、歌唱活动组织、策划、指导能力。
主要任务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文化管理培养合格的师资和文化工作者。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生源较广,专业素养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只能根据生源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以求缩短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突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
关键词:应用型 应用性 应用新 应用行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6-0074-03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以近年新升格的本科院校为主,占本科高校总数30%。应用型重在“应用”二字,体现现代时代精神和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音乐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主,兼顾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和管理人才。主要差别: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是培养服务地方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的基层综合型音乐专业人才;专业音乐院校音乐专业(音乐教育除外)培养的是专而精的单一型演唱、演奏、理论专门人才。因此,观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以声乐为例,应用型本科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应用”二字树立观念,打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使命。
一、明确“应用型”教学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教育的改革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未来工作岗位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应用型本科专业办学定位在“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由于办学定位未深入人心,导致目标“师范性”在国内教育界间已存在多年,至今仍未统一明确的结果。师范性教学仍保留“单一演唱技能”目标,目标认识不清,教学存在盲目追求“专业化”现象,导致学生在其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出现“学无致用”的尴尬局面。
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能够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了解学习的目的。声乐课是专业基础课程,两年的教学目标旨在解决“站稳讲台”的问题,在结束之后选修两年声乐专业技能课,旨在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能力,解决“兼顾舞台”的能力。
通过分析中、小学音乐教师日常的活动,教师实际的教学工作要求不仅具备自然的歌唱、教授孩子自然歌唱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广泛的音乐会曲目、儿童、群众歌曲,具备组织学生合唱能力、掌握音乐文化知识等综合能力。综合实力即声乐教学的目标,因此,应用型高校目标就是培养未来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二、熟悉“应用性”教学内容
应用型高校音乐学专业的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全面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音乐教师和基层工作者为目的。以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群众文艺工作需要为指导,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凸显“应用性”,教学内容、就业岗位需求与素质能进行有效接轨。
纵观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各地应用型本科院校选择传统高师音乐或专业音乐的教材,基层文化管理、企事业文化活动策划指导人才目标加以调整,未根据中小学教材中的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戏剧与表演等进行有效更替和补充,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单一、人才培养不配套、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更新、调整声乐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一)中小学教材歌唱内容纳入课堂教学
接轨新课标基本理念来调整教育教学观念,是培养的首要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教学仍沿袭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教学模式,曲目大多是音乐會独唱歌曲,在校期间未获得足以应对未来教学需要的歌唱能力,所涉猎曲目也没有与未来从事的音乐教育需求相符合。特别是代表性教材中的声乐作品,使之走上教学岗位后能进入良好的工作状态。
紧密结合人音版、人教版、湘教版新课程标准中小学生音乐教材中唱歌、音乐剧、歌表演、欣赏等教学内容,分年级、分时段安排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曲目作为教学曲目,如:人教版七上册和人音版七下册的歌曲《渴望春天》、人音版四上册的歌曲《摇篮曲》(舒伯特)、人音版六上册和人教版八下册的《茉莉花》、湘教版五上册的歌曲《踏雪寻梅》、等作品安排为大一第一学期的齐唱作品。
大一年级二学期安排唱歌、音乐与戏剧表演、歌表演、音乐游戏等内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如湘教版二年级下册及人教版五上册的《静夜思》;人教版六下册的《爱我中华》、人音版九上册《前门情思大碗茶》;人音版四下册“音乐与戏剧表演”《让我们荡起双桨》;人音版高中歌剧《白毛女》选曲《扎红头绳》和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以及各地戏曲经典片段等,可用在大一年级的声乐教学中。
革新、拓展声乐教学内容,据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课改需求,尽早接触行业内容——中小学教材,搬进大学声乐课堂,培养合格教育工作者,突显“师范性”的有效举措。
(二)群众声乐活动内容进声乐教材
培养企事业单位和文化部门的音乐活动的策划、指导、管理人才也是我们兼顾的培养目标。学校大型庆典、演出活动的节目内容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如群众活动中常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浏阳河》等齐唱作品、《走进新时代》《相约一九九八》等对唱作品、《山楂树》《绣红旗》等表演唱作品可以安排到声乐教学内容中来。另外,如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人音版四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作为齐唱作品;通俗作品《相约九八》等作品可以作为对唱曲目;人音版高中内容《星星索》等作品作为重唱曲目也是相当合适的。
总之,把中小学音乐教材放进声乐教学中,把群众活动中常用的齐唱、对唱、二声部重唱结合起来,实现“社会需要什么,课堂上教授什么”,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现学生基础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培养跟社会服务基本对接起来,使培养的学生快速适应社会角色、胜任社会职业。 (三)基础声乐理论素养不可缺
不少高校教师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提出,为了加强学生的声乐理论素养,一定要把理论知识的学习放在重心位置。声乐发展简史和名作赏析可通过听不同主题、角度的讲座来了解歌唱生理、声乐表演常识、中小学唱歌教学法以及儿童嗓音保护和训练等基本理论知识,可单独拿出来通过声乐集体课来讲授。
三、落实“应用新”教学形式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主要有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三种形式,各有优劣。为了突出“音乐”的特点,不失掉“音乐专业”的本分,难以跳出“一对一”的专业化教学形式。不少改革者强调“应用型”,淡化“专业”性,也在积极尝试集体课、小组课和大班课的声乐授课形式,但似乎都难以完全解决“应用型”与音乐“专业性”人才之间的矛盾。
面对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我们高校教师必须有这样的认识: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以突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就业需求为主。因此,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将这三种教学形式合理搭配,突出教学形式的“应用新”。
声乐集体课也称为声乐大班课。因此,声乐集体课适合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对于学生的声乐理论学习和将来的教学有导向性理论基础。另外,在声乐集体课中可适当设计小学低年级的歌曲齐唱、音乐游戏环节,如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我的朋友就是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阿西里西》等内容。
小组课教学特别适合采用合唱、重唱、表演唱等演唱形式来提高学生声乐演唱完整性和范唱、听辨等基本演唱技能,对学生编排能力、基本表演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
“一对一”的声乐个别课在突出专业性,培养学生“兼顾舞台”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声乐个别课适合音乐天赋较高、悟性较强、热爱演唱、嗓音条件好的学生,安排在大学三、四年级比较好。因材施教,培养其声乐理论与技巧的正確性、规范性、专业性和对声乐作品再创作的能力,掌握较高水平的演唱技术和对声乐作品的诠释能力。把知识理论系统性与技能实用性结合起来,把师范特色与学业范围结合起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岗位需要、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四、推进“应用行”教学评价
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下得去”(下得了基层)“用得上”(素质能力适用岗位),入校第一节声乐课起就应该让学生树立“师范”“应用”的观念。
(一)改变“一首歌定成绩”的考试方式,按教学内容分模块考评成绩
大多普通高校的音乐院系采用的声乐成绩评定办法都是期末“一首歌定成绩”,期末考试占60-70%,平时考勤及表现占30-40%。把教学内容分成模块,按完成情况考评声乐成绩。平时考勤、纪律占10-20%,模块回课成绩可占30-50%,期末考试占20-40%。
(二)改变传统的“独唱”考试形式,按声乐课型定考评形式
声乐课的教学形式多样化,有大课、小课、小组课的形式,小组课可以用对唱、重唱、小组唱的形式考试,可以促进学生完整地表现作品方面的能力培养,特别是对唱和表演唱。实践证明小组课很受学生和老师们的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高也很明显。
(三)以“声乐活动”辅助教学,把声乐演出实践纳入考评加分
根据学校定位和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严格实施《关于师范类本科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规定》,围绕声乐演唱、教唱、编排等基本技能培养,利用“讲台”和“舞台”两个平台,创造“教”和“演”的环境,培养实践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师范性““应用型”的人才,为以后走上讲台、兼顾舞台打下基础。在期末成绩评定中,拿出10%来作为学生参加声乐演出、比赛活动的加分项目,认可、鼓励学生锻炼声乐演唱、教唱、歌唱活动组织、策划、指导能力。
主要任务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基层文化管理培养合格的师资和文化工作者。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的音乐专业生源较广,专业素养层次不齐,因此,教师只能根据生源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转变教学观念、设定教学任务和目标、规范教学内容和评价机制,以求缩短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突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