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秋天我不写诗(外三首)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秋天我不写诗
  我把诗种进梦里
  感受到某种遥远的东西
  早已潜伏在胸腔的弧线里
  如火苗在黑暗里不安地跳动
  一个人的孤独与激情如此穿透
  让所有投射而来的目光弯曲变形
  在岁月的大床上我依旧酣睡
  无限沉默 ,无限安静
  那些诡异的文字像音符
  从我梦幻的琴键上轻轻滑落
  写给秋天
  简短的话语
  已深入到这盛大的乐章
  当我从你中寻找我
  获取蓝色的安慰
  当你从我中失去你
  秋天呈现了它最美的金黄
  所有的事物都可以重新定义
  一片叶子与另一片叶子相遇
  就可以构成秋天的
  全部
  秋声
  这是什么声音
  窸窸窣窣,钅从 钅从 铮铮
  忽儿低沉,忽儿激越
  将我从午夜的梦中惊醒
  是秋天的手指
  翻动大地的书页
  让我在一個梦或者一首诗里
  停顿。遇见你遇见秋天
  满树的果实如痴如醉
  在风中飘动
  消逝
  云朵飘过
  九月的空气
  时光是另一种
  已经跑掉的东西
其他文献
我住在圣·米歇尔广场边一条安静的小巷 里。沿小巷往北走约两分钟,就到了塞纳河边,在此可以眺望河对岸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如沿小巷往南走约四分钟,就来到了一片热闹的生活区。这里大小马路纵横,商铺林立,各色橱窗琳琅满目,仅饮食就有法、意、中、日、德、阿拉伯等各式餐厅,可任意挑选。面对熙来攘往的人流,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不无赞美地对我说:“这里是巴黎的生活小区,很富裕,也很有文化。德拉克洛瓦的故居就从这条
期刊
2017年9月28日晚9时许,著名文艺理论家、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在上海华山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9岁。知识界、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先生的怀思,我想起自己曾在旧书店淘得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旧书——《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房里。现在看来,那应是钱谷融先生的第一本译著,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在中国现
期刊
我的家在市中心山门口街的小二楼,左边 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右边是学堂,市声不绝于耳。  山门口,4000年以前的京口城池,不知道这里从前是否真的有过一座大山,山里是否长过千年的老藤、插过万年的经幡。而今,一楼张阿姨家的丝瓜年年顺着墙根往楼上爬,像爬大山一样到我们家的木格窗子上做客。十年如一日的夏天里,那藤蔓,悄无声息,与我的心血管接通。我确信,这棵开了无数黄花的丝瓜,是来报张阿姨的恩。  我活着也是
期刊
那些藏在白纸黑字里的时光,如黯然退场的 旧人,渐渐远去,也许终有一日会消失在岁月的尽头。现在的孩子也许不知晓何为书信,未来的孩子更不会懂得白纸黑字为何物。至于明信片、贺卡是什么东西,他们不知道,甚至他们根本不理解童话故事怎么可能是展现在白纸黑字上的,更不可能会感悟他们的父辈祖辈的读书时光在白纸黑字间一行一行地走过。  电子时代的迅猛袭来,让纸质书刊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寂寞。如今人们彼此联系的确越来
期刊
街灯尽熄  寂静幽深的暗夜  只苏醒着某些脉络清晰  却不肯安然入睡的记忆  如一枚颤栗的烛火  在心底悄无声息温暖地亮起  无数个睡意姗姗来迟的夜晚  在这枚温软的暖意里  总有些走过的风景历历在目  总有些片段鲜活如昨  记忆是种很奇妙的东西  曾经熟悉的人和场景  不经意中就模糊得无从想起  却让某些萍水相逢  执着地定格在最初的感动  时光荏苒中人们都在感叹  诺言轻易就苍老  容颜很容易
期刊
设计了一种由一直梁和两个半圆拱组成的开口环结构,并将均匀光纤布拉格光栅斜贴于直梁中间的表面处。对两半圆拱施加与直梁方向平行的应力作用时,光纤光栅受到线性应力场的作
一天,朋友约我吃饭,我坐公交车赶过 去。刚上车,正好前面一个人起身下车,空出一个座位,我便坐了过去。车行了几站,一位老爷爷拉着老奶奶上了车,我立即站了起来,示意讓他们坐过来。两位老人很友好,笑着对我说:“孩子,谢谢,我们下一站就到了,你坐吧。”“我也是下一站下车,大爷,你坐着歇一会。”我还是站了起来,执意让他们坐。  车快到站了。老人站起身准备下车,我也准备下。看着大爷手里还提着一个大包,估计挺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