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历史课改的帷幕已经拉开,它由原来的编年体的编书体例变为模块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课程目标,反对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强调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评价方面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的挑战。历史教师只能跟上改革的潮流,不断探索新方法,总结经验,以适应新教材。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特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规定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六个学习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师必须涉猎历史知识和原始史料,并深入分析。同时注重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应掌握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甚至数理化等相关知识。例如:讲到辛亥革命时可从鲁迅的作品看其失败的原因。《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段话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并未发生新变化,阶级关系照旧,风俗习惯照旧。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要讲好这些,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修养。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关注学术界的动态,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这是教好历史课的前提。
二、在教学中要学会取舍,活用教材
新课改后课时知识量不降反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探究,还是教师宣讲,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新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驾驭教材,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综合地对教材灵活运用。要“活”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死”用教材教学生,要学会取舍,不能让教材把教师的教学方法限制住。必要时还可打破教材结构,重组知识,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更新
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探索式等。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如:在讲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把几个重要时期划分出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自行探讨。在讲到辛亥革命成败时,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和探讨,往往得出来的结论还可对教材继续拓展和深入。
教学手段应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应用于教学,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把学生带进一个集声音,动画图形,视频,文字于一体的新天地。教师可把涵盖量很大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如:讲到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时,适当播放些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周末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比如《巴黎圣母院》、《开国大典》等影片能使学生思想深化,获得美的享受。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除了教师生动的课堂表演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一些名人如毛泽东、拿破仑、罗斯福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既可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又可增强自己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如:全球气候问题,朝核问题,能源问题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能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认真听讲,扎实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通过网络,图书馆,访问,实地调查等获得知识,积极思考,从单纯地学历史到学会学历史。唯有如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对历史充满了爱的心灵释放。历史教学中教师用动人的史实,凝情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使其产生共鸣,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能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感;学习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能激起学生发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学习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史,能唤起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总之,在历史新课改下,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对策,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應对当前的课改潮流。
一、教师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
新课标规定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六个学习模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教师必须涉猎历史知识和原始史料,并深入分析。同时注重各学科的知识整合,应掌握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甚至数理化等相关知识。例如:讲到辛亥革命时可从鲁迅的作品看其失败的原因。《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段话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并未发生新变化,阶级关系照旧,风俗习惯照旧。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要讲好这些,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修养。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教师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关注学术界的动态,以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这是教好历史课的前提。
二、在教学中要学会取舍,活用教材
新课改后课时知识量不降反增,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探究,还是教师宣讲,传统教学方法还是新的教学方法,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真正理解驾驭教材,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综合地对教材灵活运用。要“活”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死”用教材教学生,要学会取舍,不能让教材把教师的教学方法限制住。必要时还可打破教材结构,重组知识,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更新
教学方法可采用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研究探索式等。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如:在讲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可把几个重要时期划分出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自行探讨。在讲到辛亥革命成败时,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辩论和探讨,往往得出来的结论还可对教材继续拓展和深入。
教学手段应注意现代网络技术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是一项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应用于教学,给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教学思想和活力。把学生带进一个集声音,动画图形,视频,文字于一体的新天地。教师可把涵盖量很大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枯燥,抽象,不易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变得具体直观、具有感染力,使得原本艰难的教学活动充满魅力。如:讲到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民抗争探索时,适当播放些视频资料,这样学生就会有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周末有条件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比如《巴黎圣母院》、《开国大典》等影片能使学生思想深化,获得美的享受。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除了教师生动的课堂表演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一些名人如毛泽东、拿破仑、罗斯福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既可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又可增强自己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如:全球气候问题,朝核问题,能源问题等,让学生感到历史就在身边,能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认真听讲,扎实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如通过网络,图书馆,访问,实地调查等获得知识,积极思考,从单纯地学历史到学会学历史。唯有如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对历史充满了爱的心灵释放。历史教学中教师用动人的史实,凝情的语言燃起学生的情感之火,使其产生共鸣,成为奋发进取的动力,对学生的学习,甚至一生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学习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成就,能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无比自豪感;学习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历史,能激起学生发奋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学习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斗争史,能唤起学生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总之,在历史新课改下,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对策,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也才能應对当前的课改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