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求教师从“一言堂”的主宰课堂中主动走下讲台巡视倾听,在学生“欲言又止、想写又停”的时候送上一句提示语,帮他们走出混沌状态,以便“豁然开朗”。教师讲解是一门值得潜心研究的艺术,特别在开头导入、探知诱导、总结生成时,讲得精彩、讲得到位、讲得动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便可“指日可待”。
关键词:导入语;点拨语;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李 娜(1980—),女,江苏淮安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导入语,摄生心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凡精彩的课堂在导入用语上往往要煞费苦心,都是简约而不简单。导入语中词句都是精华,浓缩了教者的备课过程、作者的构思意图、编者的良苦用心。
导入越是自然贴切,越能打动学生好奇之心。如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3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导入中,某位年轻教师是这样开头的:请全班学生闭眼1分钟从书包里找出课堂学习资料,让学生也体验“盲”境。待学生有了深刻感受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中猜想:一旦你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入体味 “热爱生命以及顽强意识”的价值。
导入语在开头有着扣人心弦和掌舵把向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语篇和表达用语的重要切入点。导入语的运用重在“牵引”,从题目解读、写作意图、情感价值等方面剖析,理出核心的内容。导入语的设计应具备开放化和有趣性,紧扣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激发学生探索语文课文的好奇心。
二、点拨语,一语中的
语文课堂是赏景生情的聚会,也是破解疑难的载体。既为赏景,导游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无疑充当了该角色,能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获得更多美感和收获感。点拨语重在点到“穴位”,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其心领神会。
点拨到位,为学生敲响震撼人心的“大鼓”。如在必修二第10课的《阿房宫赋》教学中,学生对作者写作用意仍停留在“借古讽喻”的理解阶段,对作者为何写作此赋等仍有一定的认知盲区。于是,我给学生呈现了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的原句,让学生能够从中摘录有效信息并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建议学生从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猜想:倘若你就是当时的唐敬宗,看了此文会怎样?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主题大意。
点拔语运用应在体现“有的放矢”原则基础上,多抓住学生的认知盲区和误区,帮助他们从点拨语中筛选提炼相关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标性和针对性。点拨语应是言简意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让他们能够发散联想,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三、结束语,余音绕梁
一堂好课让学生好似品茗,让学生在仔细品味中感受清香,接受精神洗礼和心灵熏陶。结束语的助推,有利于学生在反复构思和总结中“温故而知新”。
结束语运用关键在“收”,能承前启后,帮助学生有更多拓展延伸空间。如在教学必修三《五人墓碑记》的结语时,我借用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对课文内容作了总结,并朗诵道“他们起于朝野,有陈胜、吴广般的豪情壮义,威武不能屈,恰似‘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五粒铜豌豆。血溅菜市口,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仁人志士跪拜流泪,感天动地。他们是中国真正脊梁。”通过这样的话语结束全文,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素材中找到参考借鉴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即语文”的真实含义。
依据课堂教学合理运用结束语,帮助学生在自我归纳中总结所见、所得、所感、让他们能够有调适自身的机会。结束语应该凸显“点睛”之笔,让学生能够从中窥见一斑,发现更多亮点和精彩点。结束语可留一点“空白”,鼓励学生去主动补充完善,让他们在深化感知中丰富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一语惊醒梦中人”,靠的是“语”的启迪、深刻、隽永,靠的是“讲”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语文课堂“好声音”,需要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把握教材重点与学生难点,多促使他们反思,让他们在探知道路上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方向。将活化导入、点拨、总结教学用于语文课堂,定会发出更强劲的“好声音”!
参考文献:
[1]孙爱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14):78.
[2]张 艳.小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0, (17):37.
关键词:导入语;点拨语;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李 娜(1980—),女,江苏淮安人,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导入语,摄生心魄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凡精彩的课堂在导入用语上往往要煞费苦心,都是简约而不简单。导入语中词句都是精华,浓缩了教者的备课过程、作者的构思意图、编者的良苦用心。
导入越是自然贴切,越能打动学生好奇之心。如在苏教版必修二的第3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导入中,某位年轻教师是这样开头的:请全班学生闭眼1分钟从书包里找出课堂学习资料,让学生也体验“盲”境。待学生有了深刻感受后,教师便引导学生从文章题目中猜想:一旦你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怎么做?让学生通过对比深入体味 “热爱生命以及顽强意识”的价值。
导入语在开头有着扣人心弦和掌舵把向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语篇和表达用语的重要切入点。导入语的运用重在“牵引”,从题目解读、写作意图、情感价值等方面剖析,理出核心的内容。导入语的设计应具备开放化和有趣性,紧扣学生关注的重点,热点,激发学生探索语文课文的好奇心。
二、点拨语,一语中的
语文课堂是赏景生情的聚会,也是破解疑难的载体。既为赏景,导游则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无疑充当了该角色,能让学生通过眼观耳听获得更多美感和收获感。点拨语重在点到“穴位”,给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其心领神会。
点拨到位,为学生敲响震撼人心的“大鼓”。如在必修二第10课的《阿房宫赋》教学中,学生对作者写作用意仍停留在“借古讽喻”的理解阶段,对作者为何写作此赋等仍有一定的认知盲区。于是,我给学生呈现了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的原句,让学生能够从中摘录有效信息并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建议学生从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猜想:倘若你就是当时的唐敬宗,看了此文会怎样?以此来帮助学生感受作者表达的主题大意。
点拔语运用应在体现“有的放矢”原则基础上,多抓住学生的认知盲区和误区,帮助他们从点拨语中筛选提炼相关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标性和针对性。点拨语应是言简意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让学生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感悟,让他们能够发散联想,发现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三、结束语,余音绕梁
一堂好课让学生好似品茗,让学生在仔细品味中感受清香,接受精神洗礼和心灵熏陶。结束语的助推,有利于学生在反复构思和总结中“温故而知新”。
结束语运用关键在“收”,能承前启后,帮助学生有更多拓展延伸空间。如在教学必修三《五人墓碑记》的结语时,我借用了“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对课文内容作了总结,并朗诵道“他们起于朝野,有陈胜、吴广般的豪情壮义,威武不能屈,恰似‘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五粒铜豌豆。血溅菜市口,慷慨就义,视死如归;仁人志士跪拜流泪,感天动地。他们是中国真正脊梁。”通过这样的话语结束全文,让学生从身边鲜活的素材中找到参考借鉴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活即语文”的真实含义。
依据课堂教学合理运用结束语,帮助学生在自我归纳中总结所见、所得、所感、让他们能够有调适自身的机会。结束语应该凸显“点睛”之笔,让学生能够从中窥见一斑,发现更多亮点和精彩点。结束语可留一点“空白”,鼓励学生去主动补充完善,让他们在深化感知中丰富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一语惊醒梦中人”,靠的是“语”的启迪、深刻、隽永,靠的是“讲”的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语文课堂“好声音”,需要教师在教学流程中把握教材重点与学生难点,多促使他们反思,让他们在探知道路上有更为具体明确的目标方向。将活化导入、点拨、总结教学用于语文课堂,定会发出更强劲的“好声音”!
参考文献:
[1]孙爱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14):78.
[2]张 艳.小议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的有效途径[J].教师,2010,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