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到处都是

来源 :淑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epseaxin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记得是在哪部好莱坞电影还是美剧里看到的,一位风流中年大妈说了一句非常有真知灼见的话,“千万别听他们说什么到我们这个岁数的女人就不好找了,告诉你,男人,到处都是,到处!”当时我正是一名适婚女青年,还不太理解这句话,四周围也并没有太多男人冒出来嘛,觉得中年大妈一定是在骗人。时光荏苒,女青年逐渐成为熟女一枚,逐渐对男人这个族类有了渐进的理解,开始认同中年大妈的论点。当然,我尚未中年,也不风流。
  总的来说,女人对于年龄的焦虑的确是大于男人的,因为存在着一个生育期的界限。男人也因为自诩越老越吃香,而做着即使到了35岁以上也可以找着有“大叔控”的年轻小妞的美梦。但其实资本市场对男人和女人的现实乃至残酷是一样的,就像《好汉两个半》里的查理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在和一群毛头小伙争女人,这时候你是否拥有过硬的心理和生理素质,都不是沉浸在幻想里可以解决的。
  男人拿得出手的无非就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熟男因为社会价值的递增而误以为自身价值也在递增,而女人被考量的基本围绕在自身价值上,所以社会地位的增加往往并不为女人加分,女人只会因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自身价值。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女人逐渐可以不往上找,而往下找。这个“下”,是年龄的方向。所以,资本市场其实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观察身边人,20多岁的女青年往往比熟女更在意男人的“社会价值”——提:不是有前途,能不能提供一个有安全感的未来。而熟女则更关心男人的“自身价值”——可不可爱,有没有魅力,体不体贴,诚然和女人打交道的经历有助于这些方面的积累,所以熟男有时候也会因为“识做”而加分不少。但归根结底,熟女到一定程度,也更懂得分辨哪些只是经验使然,哪些是发自内心。20多岁的女青年受社会价值观影响过大,所以容易被催眠,很多不太有自我意识的女青年往往在适合的年龄寻找一个适合的男人就终了一生。这样的女生简直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夫妻之间的问题至少要再等三五七年才爆发出来,运气好的顺顺利利一辈子也不是没可能。
  自我意识过强的则会在选择爱情、选择婚姻,还是选择爱情与婚姻融合的课题里游离。熟男有经验,相处起来可能容易使人舒服,但熟男的感情空间往往有明确的设置,就像《欲望都市》里经典的MR.BIG,他们太知道自己能付出多少,而生活对熟女来说,已经是太在控制之中,如果感情亦是清楚地计较得失,那又还有什么意义。而男青年,也许莽撞,也许不确定,也许难以付出承诺,但熟男你又能确信他可以作出承诺吗?男青年的好处是,他的付出少一些界限,他还在未知的感情世界里探测、寻找,他们的内心有更大的空间。熟女寻找的,也正是一份不设限的感情。
  说到底,熟男和男青年,哪个更靠谱,说不好,重要的还是出现那个能让你“失控”的人。但请相信,男人这东西,只要你想有,到处都是。
  
  相亲的“女婴”
  
  现今社会生存压力大,无数男女为之疲于奔命,于是误了最好时光,失去恋爱机会,君不见“婚介所”生意日渐兴隆,恰恰反映了这一尴尬现状。要去搜寻自己的另一半,已经无法相信肥皂剧里反复强调的所谓“缘分”,它亦可以变成一种付费服务,节省寻寻觅觅的时间。平常与人闲聊,便会八卦他人的家长里短,最多便是提到“介绍对象”,男方家境如何,女方又身价几许,有自信者公然去电视台抛头露面,参加相亲形式的综艺节目,低调的则悄悄透过亲友团的交际网完成终身大事。
  可惜的是,相亲结果不外乎“成”与“不成”两种,女人尤其挑剔,一面掂量自身条件,一面还得斟酌对方的匹配程度,所以心态极别扭敏感的总免不了屡战屡胜的经历,相亲相得多了,有时嫌弃对方,有时则被对方嫌弃,久而久之生出了自卑感,不敢去见面,须得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对方,甚至还拜托亲友先行见面检验,再来告诉她合不合适。这种“相亲依赖症”是诸多失望累积出来的内伤,身边有待字闺中的大龄女便常常做出这样搞笑的事情,先要对方照片,再请上至母亲,下至闺密逐一与男方见面,回来通报其人品样貌,独独本尊不出场,似躲在襁褓内的婴孩,关键一步怎么都跨不出去。这样的女人一般均是在相亲路上挫折过多的,从前频繁的失望与被拒绝导致自身心理脆弱,看起来是不断在为自己制造机会,实则却已退到角落里去了。
  因此相亲的“七寸”便是要有诚意,即便遭遇难堪亦绝不气馁,百折千回之后才能找到梦中情人。刘若英曾在电影《征婚启事》里演绎r这一微妙命题,她是怀着被有妇之夫抛弃的沮丧情绪在一座茶楼里不断相亲,阅人无数之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见相亲要的不只是淡定从容的心态,更需要勇气接受落空的危险。唯独精神上发育还未完全的人才会在相亲面前一下退化到“婴儿期”,待在原地不动,不断算计得失。博管周围人总是鼓励你去赴那些由他人安排好的约会,嘴上说着:“先去看一看嘛,看得上最好,看不上的话也无所谓。”无奈大龄男女一般都自视甚高,真要放低姿态完全是一件难事,父母开明的则是鼓励这些“婴儿”自食其力,溺爱风格的确会助长这种不良风气,连相亲都先子女一步去“冲锋陷阵”,天真地以为能替自己的骨肉喂奶喂到死。
  认识不少相亲后终成眷属的伉俪,鲜少是一见钟情的,均是缓缓地培养出感觉来。婚介毕竟不是给你找白马王子的女巫,只是给你选择爱人的一些可能性。倘若真如台剧《哑巴新娘》里似的,甚至让弟弟替大哥去迎亲拜堂的,注定是要接受阴差阳错的可悲下场。你可以觉得相亲不够浪漫,但是必须尊重它淳朴的基调,以结婚为前提来见面。畏惧或心机都是无用物,踩在脚下就可以了,千万把自己变作嗷嗷待哺的单身婴孩,谁都代替不了你作决定。
其他文献
在全球经济大缩水的状况下,仍然保持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这显然不合时宜。化妆品作为女人美丽预算中最重的一笔,却是女人最不愿意割舍的消费份额。如何既能少花银子又保持美丽?这个话题逐渐成为近期美容界的热点。    量入为出很重要    护肤品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的,就算你不在乎钱这个身外之物,很多护肤品的用量也是有限制的,使用过度往往会带来肌肤负担。使用某种产品前,一定要详读产品说明,常规的用量一定要铭记
期刊
据说每个女人在天真单纯的少女时代都特别喜欢做一件事——偷偷试穿母亲衣柜里那些其实并不适合自己的衣服,然后对着镜子自娱自乐地摆弄各种姿势和表情……那时候我们的审美并未成型,所谓的美丽大都由母亲那里传递过来。而日子,就在这样略带陈旧感的浓淡色彩中悄然而过,直到有朝一日我们自己也成为了母亲,却将这份纯真默默地保留在内心深处……
期刊
我对马来西亚原是心存偏见的:一个度假环境不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文化厚度不如印度,传统保留不如中国的常规目的地,有什么可供探索的?在槟城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错了。    槟榔屿的“雨树”和香料    槟城包括岛上的槟榔屿和大陆上的威斯利省,我们要去的是槟榔屿。翻出地图,槟榔屿躺在马来西亚西北角的海岛上,一边是印度洋,一边是马六甲海峡。早几个世纪,它一度是中国和印度航海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特殊的
期刊
亦舒笔下的故事,几乎没有完美的感情,多的是残缺的爱。但是这样的情感,人人都得经历,只是早晚的问题。  春天的懒散下午,一本亦舒的《圆舞》足以消磨时间。读完亦舒的人大概很难回去再读甜美的爱情,甚至是《小妇人》这样的名著,也觉得太“琼瑶”味道了。  认识傅于琛那年。周承钰只有7岁。  她的母亲在那一年再婚,举行盛大的舞会,傅于琛是宾客之一。  小小的她寂寞彷徨,躲在昏暗的角落里哭,不知道自己今后的生活
期刊
萨尔瓦多·达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位画家。今年是达利逝世20周年,大银幕上适时出现了关于达利生平的影片,浮光掠影中,达利那“疯狂的眼球”,标志性的两撇胡须,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不过是达利表达自己时最易被识别的两个符号,比解读他的作品更费心思的,是解读达利本身。    像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有关“性”的思考和想象带给达利灵感
期刊
她的名字如雷贯耳。18年前,她用10支唇膏开创了一个商业传奇,她是美国NBC电视台招牌节目“Today Show”的御用化妆师,“Oprah”(奥普拉脱口秀)和StyleNetwork(时尚频道)的常客……然而在这里,我们只聊她的生活,聊聊她在新书《LIVING BEAUTY》中所叙述的点滴精彩。6月份,该书的中文版《活出亮丽》就将在中国全面上市。    现年52岁的Bobbi Brown不仅是一
期刊
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的表现形式让浮雕更具神秘感。而浮雕元素用在服装中使得这种立体和平面的结合变得玄妙!设计师用柔软面料、明朗清晰花纹和镂空的效果演绎着服装独特的浮雕语言。
期刊
1 电影    《我的废墟生活》:爱琴海浪漫之旅  主演:妮娅·瓦达拉斯  类型:温情喜剧  上映日期:6月5日  越是经济不景气,浪漫温情喜剧越是受欢迎,因为很多人需要借助主人公爱情事业由种种不如意到万事顺心的大逆转,来为自己的现实人生打气。希望是一件好事,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所以继《我的盛大希腊婚礼》后,演员妮娅·瓦达拉斯环绕着爱琴海的美景款款而来。得益于剧中主角是导游的便利,《我的废
期刊
当布拉德·皮特遇上南希·佩洛西  余雯娜
期刊
自从去年9月,83岁的美国影帝保罗·纽曼去世后,有关这位电影巨星的新闻就没有断过。今年有4本关于他的传记都蓄势待发,准备趁“纽曼热”还没有降温,在人气和荷尔蒙包方面都大赚一把。为了在这场“传记竞赛”中胜出,作家们使出了浑身解数,大爆纽曼不为人知的往昔轶事,令读者在大呼过瘾的同时也不免陷于深思。    为名人出版传记是很多作家名利双收的不二法门,作为好莱坞历史上从影长达44年的影星。保罗·纽曼(P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