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和一株木棉的爱情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i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1月7日,他在香港去世,终年107岁。
  17岁在上海创办中国首家电影公司,23岁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70岁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中国有颗“邵逸夫星”、美国有个“邵逸夫日”;104岁退休,全球历史上首位活过百岁的上市公司CEO……邵逸夫的一生,写下了太多传奇。
  然而,在这位“传奇老人”百岁人生历程里,最令人惊叹和仰慕的,恐怕还是和他的“方小姐”方逸华无惧世俗眼光和压力,在一起相守62年的传奇经历。
  方逸华不是邵逸夫的结发之妻。邵逸夫的原配,名叫黄美珍。为邵逸夫生下两男两女4个孩子以后,黄美珍就去美国定居了。她对丈夫的事业毫无兴趣,而对教育和陪伴孩子非常用心。或许正因为此,才“成全”了邵逸夫生命里最为轰动也饱受争议的第二段感情。
  第二段感情发生在1952年某晚,邵逸夫在香港的夜总会听歌。听到半途准备起身离开时,主持人说:“下面请红遍南洋的女歌星方逸华小姐。”
  “方逸华”这个名字,在哪里听过?邵逸夫重新坐下来时,侍者告诉他:她的成名曲是《花月佳期》。当时,《花月佳期》在香港、澳门等地很流行,红到邵逸夫也能轻声哼唱。
  “轻轻一吻,我含着泪,我的人儿呀!从今我属于你,永远永远,在你的怀里。”台上那个穿一身大花旗袍、眉毛画得弯弯的女子,有着上海女子的风韵和灵气。她的歌只唱到一半,邵逸夫便让侍者送上一大束鲜花。
  听说送花人是邵逸夫,方逸华换了一身素雅旗袍,来到了邵逸夫落座的包厢。她欠身,道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方逸华身姿窈窕、歌喉美妙,17岁时只身来到香港,成为各大戏楼争相邀请的歌星。
  这一年,方逸华21岁。
  从那以后,邵逸夫经常去听方逸华唱歌。之后两人一起去酒楼,边吃夜宵边聊天。她给他讲上海的旧事,他说自己前半生如少年派一般四处闯荡的经历。
  1957年,50岁的邵逸夫将事业版图拓展至香港,而此时的方逸华已经从戏楼歌女成为发行过个人唱片的职业歌手。邵逸夫创办公司后,第一个招募的人就是方逸华。而方逸华也没有犹豫,换下华服、卸去浓妆,从一个大红大紫的歌手,变成了邵氏公司的普通员工。
  多年后有人问邵逸夫,方逸华让他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他说:“她第一天去公司上班,比别的职员早了一个小时。我去办公室时,她已经在替我的秘书打扫房间。”邵逸夫说的不假,因为从此以后,邵氏的所有人都看得到:方逸华总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初进公司,方逸华是采购部普通职员,一年后,她申请去外联部。如此轮流,她一点点地熟悉了公司的所有部门。这是邵逸夫的刻意安排,还是她主动要求的“特殊待遇”?外人无法得知。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是,方逸华在用行动证明:她来到邵逸夫身边,不是做花瓶和情妇,而是要如家人般帮衬他事业的。
  邵逸夫在家中排行老六,人称“六叔”,一起出双入对的方逸华,媒体称为“六婶”。然而,邵逸夫对外依然喜欢提及太太黄美珍:“太太非常完美,一切都不用我操心。”
  在当时的香港,男人纳妾是合法的。然而,邵逸夫始终没有纳方逸华为妾,是他不想负了黄美珍还是觉得做妾亏待了方逸华?只有他自己知道。从身边总有出色的男人追求到再也无人问津,方逸华只守着一个邵逸夫。
  她住着一套临海的大房子,一直到成为“邵太太”,从未搬进邵逸夫的豪宅。只是,无论是小公寓还是大房子,方逸华的住处离邵逸夫的家都不过5分钟的车程。在平日,她是不会出现在邵逸夫家的。只有到了周日,方逸华才会驱车去邵府和他共进午餐,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为他煲汤。午餐后,他们一起聊天、散步;晚饭前,她会再回到自己的住处。
  这样的选择,让媒体刮目。看来,方逸华是足够聪明也足够骄傲的女子,即便身份的不高贵和不光彩被注定,她也要努力让自己变得高贵和光彩一点。
  1987年,黄美珍病逝于美国,她和邵逸夫半个世纪的婚姻也随之结束。有记者问邵逸夫,什么时候和方逸华结婚?他脱口而出:“没打算。”方逸华在被问到同样的问题时,也是相当冷静:“没想过。”
  为了纪念亡妻,邵逸夫宣布公司停业一年。这一年,方逸华回到上海,这也是她认识邵逸夫后,第一次与他长久地分离。她每日早早起床,重走童年记忆里的每条街巷,再与儿时的小伙伴相约重聚。到了晚上,她会接到邵逸夫的电话,说说她在上海的事。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方逸华一辈子都只能做“六婶”时,1997年,在黄美珍去世10周年前夕,邵逸夫和她在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著名主持人查小欣说:“他终于给了这个木棉一般、以树的姿态守在自己旁边的女子以名分。”
  结婚那天,62岁的方逸华穿一身白色香奈儿套装,淡妆、短发,脸上写满一个初嫁新娘的娇羞。面对记者的惊诧和不解,90岁的新郎说:“我同方小姐做了多年朋友,又一起工作了45年。结婚不单给她正式的名分,也确定了方小姐日后的幸福。”她说:“我嫁给邵老师,不是贪图钱财。因为他的财产,大部分都捐给慈善事业了。”
  婚后的日子一如往常,他叫她“方小姐”,她称他“邵老师”。两人一起上下班,每到周日,她亲自下厨为他煲汤。她依旧在那间堆满了各种文件的办公室里工作,如果没有陪邵逸夫去医院或出差,她依然是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
  2007年,邵逸夫在百岁生日当天宣布退休,将TVB行政主席的职位让给方逸华。有人问他,为何不让子女来接替?邵逸夫回答:“我的4个孩子,没有一个比‘方小姐’更熟悉我的事业,也没有人能比她更用心!
  将事业全权交给方逸华后,邵逸夫经常被媒体拍到与TVB的年轻女星共进茶楼。方逸华笑着说:“邵老师腿脚不好,进出茶楼需要年轻人搀扶,我替他感谢年轻人。”
  他喜欢整天看电视或电影,她只要有空总是安静地陪着他一起看;他每天早上练45分钟气功,她也总是换上练功服陪练……一句话,这个女人,一直在用行动诠释什么是“夫唱妇随”。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在家中安详离世。陪他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当然是他永远的“方小姐”。她笑着目送他离去后,差走旁人,一个人在房间里默默地哭了两个小时。然后,她擦干眼泪,开始着手处理丈夫的后事。大到葬礼的举办时间和地点,小到要通知的宾客,她都亲力亲为。她说,如果换成别人做,他会不放心、不高兴……
  方逸华跟了邵逸夫62年,对她来说,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没有值不值得的算计,只有愿不愿意的托付。试问:有几个女人,愿意为了一个男人,托付她62年的光阴?
  编辑 魏光
其他文献
一个人在乡间小路上看见农夫犁地的马上有很大的牛蝇,那只虻叮咬那匹马,于是他想把牛蝇赶走。当他举起手来时,农夫制止了他:“不要赶走它。因为有这只虻,这匹老马才不停地动。很多时候,往往是这些带给你烦恼和不幸的人、事情才能促使你不断提高、进步!  ——这就是所谓马蝇效应,有时,真要感谢你的敌人  年轻时最讨厌别人讲大道理,认为自己都懂。后来阅历渐增,才发现自己只是认识组成道理的汉字,并不懂道理。人生好比
期刊
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  ——三毛  走在熟悉的路上,往往会忽略了细微之处不可多得的美丽;而走在陌生的路上,却又会因为迷恋途中的景致而耽误了行程。身边的人每天都在为自己默默付出,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而刚认识的
期刊
一  离婚时,前夫说,房子是我奶奶的,不能给你。我说,行。他又说,家里的钱也就是我公司里的那些产品,你要它也没用。我说,好。他说,我家三代单传,小帅得跟我。我拍案:不行!  晚上,我去接小帅放学,第一次在路上没对他指手画脚。“妈,你怎么不教训我?”我不语,那晚破格请他吃了肯德基,去淘气宝宝疯狂到打烊。回家,洗澡,安置他睡下。帮他掖被时,他突然拽住我的手:“妈,我跟你。”我正感慨这一晚上的慈母没白装
期刊
让身边的人喜欢你:1.少在别人面前抱怨“无聊”,你越说无聊,别人越觉得你无聊。2.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愿淳朴。3.与别人交谈时,笑容是杀伤性最强的一种秘密武器。4.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5.自己一定要喜欢自己。  ——如何受欢迎  人生的十大难处:1.最难改变的是习惯;2.最难提高的是素质;3.最难把握的是机遇;4.最难控制的是情绪;5.最难处理的是关系;6.最难平衡的是
期刊
难得周末有空闲,我带女儿上街,给她买了很多的零食、玩具、学习用品。  女儿突然说想吃烤鸭。我随意找了一家烤鸭店:“请问烤鸭多少钱一斤?”卖烤鸭的大娘回答:“12元。”我脑海里很迅速地闪过老婆平时买菜时砍价的场景,问:“10元,卖吗?”那大娘看看我,又看看一旁直盯着烤鸭的女儿,说:“可以,你挑一只吧。”  我不知道烤鸭到底是多少钱一斤才合理,但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价给高了,我被“宰”了。唉,谁叫我不多
期刊
邵洵美是谁,很多人大概想不起来。可是我若说起《围城》中的赵辛楣,相信大家不陌生。这是民国时期上海文坛的一段公案——当年钱钟书先生《围城》发表时,就有人直指邵洵美就是书中人物赵辛楣的原型。  钱锺书跟邵洵美比较熟,将朋友的影子写入小说是钱锺书的惯伎。谁是谁非,时过境迁,笔者不愿再澄清。  邵洵美是何许人?他出身名门,游学欧美,酷爱文学,其交游者有徐志摩、郁达夫、林语堂、沈从文、刘海粟、梁宗岱、张道藩
期刊
我自幼家贫,有一个生病的哥哥长年住在医院里,到我28岁时家里仍很穷。我觉得我可以到38岁时再结婚,却不能不在28岁时以自己的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对老父亲、老母亲我总有一种深深的负疚感——总认为28岁了才开始报答他们(也不过就是每月寄给他们20元钱)实在是太晚了,方式也太简单了……  我在期待中由28岁到32岁,但奇迹并没有发生,“姻缘”也没到来。我依然行为检束,单身汉生活中没半点儿浪漫色彩。 
期刊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之所以能弄出这种以吃为主题的纪录片,跟陈晓卿的个人爱好不无关系——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有个外号叫美食雷达。他手机里存着京城几百家餐厅的行车路线和订餐电话,全国各地的特色和世界各国的招牌菜,他也全都了然于胸。  不过,那是以前。如今他在外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除了导演这份工作外,他还有个第二职业——厨子。  存款全是餐饮储备金  陈晓卿是安徽灵璧人,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央视做
期刊
如果把一个人当朋友,那就去帮人家做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情吧。落到实处地出一份力帮一个忙,那才算是一个具体的印记。当你做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被人铭记于心时,这个朋友才算是交得稳稳当当。  当周迅与高圣远的喜讯传出时,得到了无数人的祝福。李静直抒胸臆说“我喜欢周迅”,董洁称“自己最欣赏、最合得来的是周迅”,朴树称赞周迅“是个特好的心灵沟通者”,黄觉说“过去跟周迅是朋友,现在我们是知己”,刘涛则说“在国内只
期刊
我的新家是一幢临街的单元房,位居7楼。对门住着一对老夫妻,因为我家厨房的窗户就对着楼道,所以常常听到他们夫妻两个说话,常常看到男主人老何出出进进。不知为什么,他的妻子从未出现过。  早晨,老何要去上班,我总能听到他的妻子关切地说一些诸如“老何,路上骑车多加小心”、“晚上早点回来”之类的话。老何总是说:“刘琴,谢谢你,你好好在家吧,再见。”晚上老何回来,只要一打开门,他的妻子总是这样热情地招呼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