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经》中鸟类拟声词日译及意象传达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Zh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拟声词是语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负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传达着文化意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诗经》共收录了诗歌三百零五篇,含拟声词的诗歌有五十三篇之多,拟声词共計有一百二十多处,而其中动物拟声词又占多数。本文选取《关雎》及《葛覃》中鸟类叫声的拟声词来探讨其日译本中的翻译及意象传达,来说明文化的意象传达在典籍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诗经》 鸟类拟声词 日译 文化意象
  一、拟声词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美国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基本形式。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发展的轨迹都会相应地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也忠实地折射着文化内涵。①
  拟声词,又被称为象声词,是模拟声音的一种词汇。拟声词模拟人类社会以及自然界中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给予语言一定的生命力。因为拟声词比较特殊,对同一事物声音进行的模仿虽有共通之处,但因为不同国家之间语言或者文化有所出入,难免有一些异同之处。大量的拟声词也是日语的特色之一。日本人很擅长使用丰富的拟声词表达自己的各种心境。而中国虽然在语言、文化方面对日本影响甚深,但拟声词的数量却远不如日语那么多。因此,中日拟声词之间的对译也有着很大困难。
  二、《诗经》中的鸟类拟声词翻译及意象传达
  《诗经》中的动物词汇囊括了鸟、兽、虫、鱼。尤其是《风》这个部分,收集的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多借用动物来喻人,借此抒发人的感情。但动物的叫声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能够传达诗中意象,其中鸟类拟声词的翻译相较于动植物名词的翻译来说又有着一定难度。比如鸟的种类不同,叫声也可能会不同,那拟声词的翻译就难以达到统一。例如:《诗经·风·召南》的开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鸟类,它们用情专一,信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易林·晋之同人》曰:“贞鸟雎鸠,执一无尤。”经后人考,雎鸠就是鱼鹰。但鱼鹰是一种肉食猛禽,长有锐利的爪子,适宜捕捉油滑的蛇与鱼类。为什么古人会用雎鸠来代指人类的美好爱情呢?实际上,雎鸠被称为“贞鸟”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叫声。在求偶的时节,成偶的雎鸠便会在水中的沙洲上觅食嬉戏,如果其中一只鸟儿叫了一声“关”,另一只鸟儿便马上应和一声“关”,一对伴侣一呼一应地和鸣而歌。因其叫声紧密相连且短促响亮,因此时常有人以为这种鸟儿的特点便是连叫两声。“关关”的鸟鸣声正与“琴瑟”“钟鼓”之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且雎鸠鸟对配偶十分忠贞且相敬如宾,“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朱熹《诗集传》),与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君子对爱情专一的态度十分相似,因此古人常用雎鸠鸟的特性,来暗示自己对爱情的专一与执着,以雎鸠之雌雄和鸣之象来暗喻夫妻和谐相处。
  在诸位日本学者的翻译中虽然“雎鸠”都被译为“みさご”,而“みさご”在词典中的解释正是鱼鹰,但在翻译雎鸠的叫声时却出现了分歧。历代学者都说“关关”是雎鸠的叫声。中国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译》中注明:关关,形声字,犹如呱呱,形容雎鸠的鸣声;程俊英的《诗经注析》中,“关关”的注释为:形容水鸟雌雄和鸣的象声词;陈子展的《诗经直解》将“关关”译为“关关地唱和”。《关雎》中使用的拟声词“关关”既准确地描写了雎鸠的鸟鸣之声,也可被视作雌雄共鸣、音声相和,生动有趣地反映了雎鸠雄鸟与雌鸟之间的伉俪情深。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的译文为:
  かあかあとくみさごのは 川の中州にいる
  [そのように] ものしずかなよい娘は 立派な方のよいつれあい
  但是“かあかあ”其实指的是乌鸦的叫声。而另两位学者加纳喜光和海音寺潮五郎分别将雎鸠的叫声“关关”译为くっくっ(ku ku指鸽子的叫声)和ほろほろ(horo horo指野鸡的叫声)。
  松冈荣志的译文则没有明确翻译“关关”的叫声:
  つがいのミサゴが 二羽
  河の中洲で き交わす
  若くて きれいな あのむすめ
  ほんとに ぼくに ぴったりだ
  他用“き交わす”这个词将雎鸠一呼一应和鸣的状态呈现出来,而非直接翻译“关关”。在笔者看来,松冈荣志虽然没有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展现雎鸠的叫声,但是他将雎鸠和鸣、情意绵绵的意境传达得非常到位。再有下文对姑娘的美丽的赞颂表达男子对美丽女子的爱慕,则是对上文中雎鸠和鸣这一现象所承载的文化意象的最好解释。
  还有,紧随《关雎》之后的《葛覃》之中,诗人则用“喈喈”来形容“黄鸟”的和声。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吉川幸次郎日译:
  くずはどんどんのびて 谷のまん中の方へとはってゆき
  がふさふさ うぐいすはそのをとびまわって
  林にとまり なき声がかあいらしい
  吉川幸次郎对“其鸣喈喈”的翻译没有采用拟声词,“かあいい”是“かわいい”的音变,着重表现的是对黄鸟的歌喉及其婉转歌声的赞美。
  海音寺潮五郎的译文:
  をなごはいそがしものぢやわな 春が老ければ葛がのびる
  谷一ぱいのびてくる 葛もしげれば もしげる
  繁みに高うぐひすが ピピコピヨ ピピコピヨときかはす
  海音寺潮五郎的译文中直接提出鸟是“高うぐひす”,这是一种黑枕黄鹂,通体黄色,样貌美丽,因鸣声悦耳命名。而拟声词“ピピコピョ”则是侧重于黄鸟的声音婉转清脆,与“高うぐひす”的身份对其叫声进行了双重的肯定,将“ピピコピヨ ピピコピヨ”的叠用也与“きかはす”效果相加,告知读者这是一群黄鹂的鸣叫声,突出了黄鸟数量多及热闹场景。
其他文献
摘 要: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文本结构严密,叙述笔调迭宕。整部作品的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共同形成一个在不同时空展开又完成的故事。整个故事围绕“梦”展开,整个文本就是三个梦的回环往复。无论是对故事中人物情感心理的刻画,还是对文本中出现的现实图景的描摹,都借助于“梦”。可以说,故事中“人生如梦”的惶然与文本中“梦耶非耶”的错落共同谱写出一曲对昔日岁月的追想与对眼前荒凉的逃遁。那刻骨的相思、温存的陪
摘要:思想史如何写作和建构,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又有哪些不经意间便掉入的陷阱,思想史写作者需要详细考察这些问题,并得出关于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以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为研究对象,阐释思想史写作中面临的研究对象的确立和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两大难题以及用“思考”解决这两大难题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为思想史建构的方法论,将有助于思想史未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思想史 思
摘 要:“9.11文学”作为21世纪西方文坛诞生的一种独特文类,成为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麦凯恩2009年出版的“9.11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因斩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吸引了众多关注。该小说把对“9.11事件”的反思放置在历史的时空中,其结构主义叙事特点和小说题材的政治寓意使它区别于其他的“9.11小说”而独树一帜。本文认为该小说的结构主义叙事特点表现为叙事空间和叙事时间的并置,并探讨在
摘 要:《猫城记》和《动物庄园》同为动物寓言题材,他们都是作家让动物替自己发言,表达他们被隐藏起的政治思想的小说。所以本文把二者进行并论,通过对两部小说的表层形象和深层思想进行分析,挖掘了“猫的意象”“恶托邦主题”两大相似内涵,并探寻出动物表层故事之下作家深藏的政治思想。  关键词:《猫城记》 《动物庄园》 恶托邦 猫  动物寓言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精彩纷呈,不可胜数。从最早的让·德·拉方婷的《伊索
摘要:山东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摊牌》在《啄木鸟》杂志2018年第3期发表,后经《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选刊》的转载,获得了一定的关注。留待的写作带有鲜明的个性,善于探索人性及人的内在需求,并将其合理地与时代接轨。这篇《摊牌》深入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当代社会中的复仇与反思进行了新的探索。。  关键词:留待 《摊牌》 复仇 反思  留待的《摊牌》是打上作家鲜明创作个性烙印的作品。小说并未采用传统的现
摘 要:“现场”作为社会学批评方法曾风靡一时,将其复杂语境放入诗歌研究中表现为外在的社会背景和内在的日常生活场景的还原。在孔令剑《阿基米德之点》中具有“现场感”的场域主要表现为三个部分:日常生活、都市印象、个体内心世界,每部分都将诗意指向了哲学层面,徘徊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体现了诗人的诗学观。然而诗歌背后的封闭自我意识也令人深思。  关键词:孔令剑 《阿基米德之点》 现场感 现代 后现代  “现场
摘 要:电视剧《二十四道拐》改编自张国华的同名小说,是抗战题材小说成功改编为电视剧的经典案例。通过对电视剧《二十四道拐》的视角接受与影视剖析,认为该小说改编成影视后更能体现出特殊的抗战文化内涵,折射出新的审美价值形态,具有当代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二十四道拐》 媒介传播 抗战文化  21世紀电视剧成为阐释和传播抗战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并以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和感知方式书写着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精神,
摘 要:尼采曾经说:“现代艺术乃是制造残暴的艺术,使用的是粗糙的和鲜明的线条逻辑,就连色彩、质料、渴望都显出凶残之相。现代主义艺术正是禀赋着强力意志的主体对自然对象所实行的凶残的暴力肢解的具体实践。”{1}文学作品的创作亦是如此,在卡森·麦卡勒斯的小说里,我们再也不能发现一个完整的人,她小说中的人物要么是在身体上存在某种缺陷,要么是在精神上有些变态畸形,通过艺术创作,卡森·麦卡勒斯把对人的拆解进行
摘 要:对王旭东长篇小说《复调婚姻》中“我的母亲”于巧珍形象的简析。她既不同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贤妻良母”,又不同于人性本恶的“泼妇悍母”;既不同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员,又不同于投机取巧的骑墙分子;既不同于胸襟宽广、“大爱无疆”的达士,又不同于“小肚鸡肠”的村妇。作为主人公的于巧珍,她的身上存在着太多的矛盾,而作为一个文学典型的于巧珍,恰恰达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关键词:《复调婚姻》 “我的母亲”
摘 要: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本文以为陶渊明从来都在“与造物游”。他从悠然的田园生活到不为世俗左右、看淡世事,直至忘却世情无不表现出他的自由精神——“游”的心境。本文从入世、出世、忘世三个角度结合陶渊明的诗句解读了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游世”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游”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争鸣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