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特征及其原因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宗教行为及价值取向,并就宗教向高校渗透的方式、特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对策
笔者对北京市数十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北京市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并对部分高校的师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同时,参阅对比了近年来相关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研究。
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征
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域、属于不同的民族、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却因为同样的追求——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再加上青年思想活跃,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等特点,使大学生的宗教观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人群的显著特点。
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你是否信仰宗教”一题,统计结果显示,有80.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调查也显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调查对象中认同无神论的比例不高。这主要表现为:在对“大学生应当成为无神论者”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26.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有2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对“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17.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有23.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对宗教抱宽容态度,对宗教内涵的理解失之偏颇。在问题“您相信冥冥中的命运吗?”的调查中,选“信”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1%;选“不信”的人,占30.2%;选“有些信”的人,占46.5%;选其他的人,占4.3%。可见,对命运“信”和“有些信”的占大多数。在对未来宗教发展的看法中,问题“宗教是否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选“从来就有的,与人类社会共生”的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7%;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人占60. 8%;选“与人类社会未来共存”的人占11.6%;选“未来社会宗教消亡”的人占13.6%。在此问题中,大多数人选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明在这一点上大学生还是很有历史感的,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今后会继续信仰宗教”的问题上,答“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有130人;“可能会放弃”的38人;另有170人对此表示“视情况而定”。这种模糊的选择表明大学生们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缺乏信心,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们的迷惑心理。这种迷惑心理一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给有神论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二是指在校大学生尽管对宗教文化了解不多,但是,还能对其抱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符合现代精神的。对宗教信仰模糊也好,对宗教现象的宽容也好,都与一个问题密不可分,那就是对宗教知识缺乏了解。
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了解不多。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拥护我们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例如:在对“应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家庭婚姻”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表示“赞成”的比例分别为89.0%、90.1%和86.2%。调查也显示,阅读过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规的大学生不多。其中表示自己阅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比例分别为15.7%、15.2%和8.0%。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剖析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兼容多元文化的群体,在社会秩序更替中,大学生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新的思潮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民族、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在信仰危机、信仰迷茫或信仰多元化时期,有些大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据我们的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为23.05%,其中回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60.71%,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在有家庭成员信教的学生中,信教比例更是达到45.13%。这说明,民族和家庭的影响仍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
西方宗教势力的有意渗透。种种迹象表明,境外和国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有加剧的趋势。这一判断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例如:在对“在你接触过的外国人或境外人士中,是否遇到过向你宣传宗教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的比例为45.5%;在对“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谁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宗教组织的宣传”的比例为15.0%,选择 “境外人士”的比例为1.5%。在对“你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宗教组织的宣传”的比例为19.1%,选择“收听广播电台”的比例为12.1%,选择“上网”的比例为32.8%,选择“与境外、国外人士的交流”的比例为4.2%。在对“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谁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广播电台宣传”的比例为7.7%,选择“网络”的比例为11.3%。
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人生挫折和困惑常常采取逃避做法,或寻求其他方式填补精神空虚。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慰藉,自然地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当他们面对苦恼和困惑时,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精神的不安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因此面对物质的贫乏、精神的空虚、家庭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会的诱惑等状况,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而走近宗教信仰。有不少信教的大学生中认为宗教给人以希望寄托,使人有精神依靠。据我们调查显示,选择“宗教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的比例为42.86%。从这可看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宗教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不过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出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要求,在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之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大学生由于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心还不成熟,更多的问题单凭其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时常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痛苦甚至绝望。此时,如果有意或无意中接触了虚幻的、超现实的宗教,就很容易走进这一“避风港”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来摆脱苦闷和困惑,求得心理慰藉。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确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要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新一代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重视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高校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校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监察小组,建立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不能允许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材料进入校园,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本文系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管理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阈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XND003)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对策
笔者对北京市数十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北京市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并对部分高校的师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调查,同时,参阅对比了近年来相关的调查资料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研究。
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征
大学生虽然来自不同地域、属于不同的民族、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但却因为同样的追求——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再加上青年思想活跃,对未知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等特点,使大学生的宗教观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人群的显著特点。
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比例不高,但绝对数不少。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你是否信仰宗教”一题,统计结果显示,有80.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调查也显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即调查对象中认同无神论的比例不高。这主要表现为:在对“大学生应当成为无神论者”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26.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有29.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对“应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无神论教育”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17.9%的学生持“反对”态度,有23.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对宗教抱宽容态度,对宗教内涵的理解失之偏颇。在问题“您相信冥冥中的命运吗?”的调查中,选“信”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8.1%;选“不信”的人,占30.2%;选“有些信”的人,占46.5%;选其他的人,占4.3%。可见,对命运“信”和“有些信”的占大多数。在对未来宗教发展的看法中,问题“宗教是否是一种永恒的存在”,选“从来就有的,与人类社会共生”的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7%;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的人占60. 8%;选“与人类社会未来共存”的人占11.6%;选“未来社会宗教消亡”的人占13.6%。在此问题中,大多数人选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明在这一点上大学生还是很有历史感的,可以看出唯物史观教育的积极影响。在“今后会继续信仰宗教”的问题上,答“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的有130人;“可能会放弃”的38人;另有170人对此表示“视情况而定”。这种模糊的选择表明大学生们对未来的不可预知性缺乏信心,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们的迷惑心理。这种迷惑心理一是指在校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是模糊的,这种模糊给有神论留下了很大的余地;二是指在校大学生尽管对宗教文化了解不多,但是,还能对其抱宽容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是符合现代精神的。对宗教信仰模糊也好,对宗教现象的宽容也好,都与一个问题密不可分,那就是对宗教知识缺乏了解。
多数学生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但对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法规了解不多。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拥护我们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例如:在对“应当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宗教不得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和家庭婚姻”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表示“赞成”的比例分别为89.0%、90.1%和86.2%。调查也显示,阅读过国家管理宗教事务的主要法规的大学生不多。其中表示自己阅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和《北京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比例分别为15.7%、15.2%和8.0%。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剖析
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兼容多元文化的群体,在社会秩序更替中,大学生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新的思潮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民族、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在信仰危机、信仰迷茫或信仰多元化时期,有些大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据我们的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为23.05%,其中回族学生信教比例高达60.71%,远高于平均水平。而在有家庭成员信教的学生中,信教比例更是达到45.13%。这说明,民族和家庭的影响仍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
西方宗教势力的有意渗透。种种迹象表明,境外和国外反华势力利用宗教向大学生渗透有加剧的趋势。这一判断在本次调查中也得到了佐证。例如:在对“在你接触过的外国人或境外人士中,是否遇到过向你宣传宗教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的比例为45.5%;在对“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谁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宗教组织的宣传”的比例为15.0%,选择 “境外人士”的比例为1.5%。在对“你对宗教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宗教组织的宣传”的比例为19.1%,选择“收听广播电台”的比例为12.1%,选择“上网”的比例为32.8%,选择“与境外、国外人士的交流”的比例为4.2%。在对“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谁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广播电台宣传”的比例为7.7%,选择“网络”的比例为11.3%。
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人生挫折和困惑常常采取逃避做法,或寻求其他方式填补精神空虚。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慰藉,自然地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当他们面对苦恼和困惑时,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精神的不安以获得心灵的慰藉和解脱。因此面对物质的贫乏、精神的空虚、家庭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会的诱惑等状况,部分大学生为逃避现实而走近宗教信仰。有不少信教的大学生中认为宗教给人以希望寄托,使人有精神依靠。据我们调查显示,选择“宗教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的比例为42.86%。从这可看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宗教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不过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出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
对策和建议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我国的思想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信仰教育,使每个人接受理想信仰教育。因此,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要求,在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之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社会适应能力锻炼。大学生由于现实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然而大学生毕竟身心还不成熟,更多的问题单凭其个人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的压力和困惑时常使一部分大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无助、痛苦甚至绝望。此时,如果有意或无意中接触了虚幻的、超现实的宗教,就很容易走进这一“避风港”来逃避无奈的现实,来摆脱苦闷和困惑,求得心理慰藉。因此,高校要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确实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根源;要根据不同的形势发展需要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各种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及其它寓教于乐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造就一批具有坚强乐观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毅力、稳定良好的情绪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的新一代高心理素质的大学生。
加强宗教事务管理,重视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渗透。高校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校内采取必要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宗教渗透渠道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监察小组,建立及时发现、积极引导,坚决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不能允许宗教布道者进入校园,取缔非法的宗教集会和宗教宣传材料进入校园,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干部;本文系201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教育管理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阈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0XND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