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自身、学校及教师培训机构等方面培养其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等。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公民意识对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中小学生成长乃至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公民;公民意识教育;中小学教师
教师的公民意识是指教师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形成的关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等方面的理性意识。除了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公民外,由于教师面对对象的特殊性,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当薄弱,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期对该领域有所新的贡献及突破。
一、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
(一)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
1、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具有更高的公民意识。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指导教师的行为,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和教学行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既满足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社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授者,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甚至于是一种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能力、道德水准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某种教育作用。因此,无论是当下的分析还是未来的前瞻,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对启发学生的公民意识乃至促进学生的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国家是由一个个公民具体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公民,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树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中小学老师作为传播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他们理性健全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进而提升他人的公民认知水平、增强他人的公民信念,这样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根据教师公民意识的内涵,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公民主体意识教育
公民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是对自身公民身份的一种理解和认同。公民主体意识教育首先要让中小学老师明确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国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宪法上是一个自由公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其次是要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明晰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并对这个角色进行认可。
(二)国家意识教育
国家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前景所持有的认知、情感、观念等的总和。公民的国家意识主要体现在爱国、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国家贡献力量等方面。培养中小学老师的国家意识一方面要使一些教师对摆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局限,丰富他们国家历史及地理的知识,使他们对国家当下所处的内外环境等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培养中小学老师的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主人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
(三)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
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作为中小学老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使中小学老师知道自己所拥有的合法权利,教会他们充分合理的追求、利用并维护这些权利。要使他们明了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培养他们高尚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义务。
(四)民主法治意识教育
培养中小学老师的民主法治意识一方面要让他们对国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的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参与民主建设,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他们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要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使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在每个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中扎根发芽。
(五)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乃至社会学习的榜样,一定要加强其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同。除了具有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外,更要养成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公民意识
1、进行自我导向式的学习
中小学老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地培养公民意识方面的学习动机,以一种独立的、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公民意识的相关学习中。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认知能力,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以改进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公民教育才有感染力。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公民实践活动,比如以高度的热情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只有融入到公共生活中才能够深刻了解公共事务和自己的利益所在,进而升华自己的公民意识。
(二)学校应提供充分的保障
1、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应根据教师公民意识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在了解本校教师公民意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需求聘请高校教师、本校骨干教师等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者采取通过外出考察、或者主办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不断丰富、更新和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教师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教师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公民文化的元素,通过文化启迪形式,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公民角色和公民责任,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确立公民意识。
尽管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尚待发展和完善,但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对教师的关注程度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教育问题将会更加得到重视,也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关键词: 公民;公民意识教育;中小学教师
教师的公民意识是指教师在现代政治体制下形成的关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等方面的理性意识。除了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公民外,由于教师面对对象的特殊性,加强其公民意识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相当薄弱,研究成果也屈指可数。本文旨在从理论层面探讨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期对该领域有所新的贡献及突破。
一、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对教师自身发展和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二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对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方面的意义。
(一)对教师和学生的意义
1、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现代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的发展需要中小学教师具有更高的公民意识。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指导教师的行为,包括日常生活行为和教学行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既满足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社会发展需求,也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是教师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2、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启蒙者和传授者,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甚至于是一种崇拜的“偶像”。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能力、道德水准等都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产生某种教育作用。因此,无论是当下的分析还是未来的前瞻,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对启发学生的公民意识乃至促进学生的成长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
国家是由一个个公民具体组成的,有什么样的公民,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树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公民意识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中小学老师作为传播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一支重要力量,培养他们理性健全的公民意识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进而提升他人的公民认知水平、增强他人的公民信念,这样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根据教师公民意识的内涵,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公民主体意识教育
公民主体意识即公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社会主体的意识,是对自身公民身份的一种理解和认同。公民主体意识教育首先要让中小学老师明确自己的身份,认识到自己是这个国家和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宪法上是一个自由公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直接实践者。其次是要让老师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明晰自身所担任的社会角色并对这个角色进行认可。
(二)国家意识教育
国家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所属国家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前景所持有的认知、情感、观念等的总和。公民的国家意识主要体现在爱国、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国家贡献力量等方面。培养中小学老师的国家意识一方面要使一些教师对摆脱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的局限,丰富他们国家历史及地理的知识,使他们对国家当下所处的内外环境等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培养中小学老师的强烈的国家归属感、主人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
(三)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
公民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作为中小学老师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使中小学老师知道自己所拥有的合法权利,教会他们充分合理的追求、利用并维护这些权利。要使他们明了自己所承担的义务,培养他们高尚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对他人、社会、国家的义务。
(四)民主法治意识教育
培养中小学老师的民主法治意识一方面要让他们对国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的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积极参与民主建设,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另一方面就是要培养他们作为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法律素养、法律价值观念和法律精神,要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使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在每个中小学教师的思想中扎根发芽。
(五)社会公德意识教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中小学教师作为学生乃至社会学习的榜样,一定要加强其社会公德意识,形成对道德行为准则的认同。除了具有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外,更要养成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三、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要自觉提升自身公民意识
1、进行自我导向式的学习
中小学老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要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地培养公民意识方面的学习动机,以一种独立的、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公民意识的相关学习中。通过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认知能力,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以改进自己的思想和做法。
2、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公民意识的培养,社会实践发挥着关键作用,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感悟,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自觉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公民教育才有感染力。中小学教师要积极参与公民实践活动,比如以高度的热情参与管理、参与决策,只有融入到公共生活中才能够深刻了解公共事务和自己的利益所在,进而升华自己的公民意识。
(二)学校应提供充分的保障
1、开展校本培训
学校应根据教师公民意识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要积极开展校本培训,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比如在了解本校教师公民意识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需求聘请高校教师、本校骨干教师等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或者采取通过外出考察、或者主办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共同探讨需要解决的问题等不断丰富、更新和提升教师的公民意识。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教师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教师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公民文化的元素,通过文化启迪形式,使教师明确自身的公民角色和公民责任,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下确立公民意识。
尽管目前关于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教育尚待发展和完善,但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和对教师的关注程度的提升,中小学教师公民意识的教育问题将会更加得到重视,也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对此我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