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导向的小微公共空间特性分析及管控指引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城市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er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微公共空间与居民日常生活结合紧密,提升其活力与品质对提高城市整体空间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广州中心城区小微公共空间空间活力和使用特征进行全面调研考察,分析小微公共空间特性与空间活力之间的关联性,提出邻近地区人口密度及功能混合度、可达性、设施功能配置以及绿化配置是影响小微公共空间活力的五个关键特性。基于分析结论,研究进一步从布局选址、空间设计与监督管理三个方面,明确活力导向的小微公共空间规划管控指引。通过建立小微公共空间系统性管控指引,为我国特大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兵团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坚决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强化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
期刊
“最近天气炎热,鸵鸟幼苗好动,运动量大,很容易失水死亡,一定要时刻关注添水遮阴问题。”8月10日上午,七师一二九团十五连职工李克起正向魏东云传授鸵鸟养殖技术。在他们旁边的圈舍里,几只小鸵鸟觅食的叫声不绝于耳。在十五连,说起李克起,没人不竖大拇指。
梳理和总结珠海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年来在生态宜居规划建设方面的探索和经验,以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来自实践的借鉴和启发。研究显示:(1)珠海探索经历了以政府法规主导守护生态底线、以规划政策引导生态环境建设、以宜居项目系统提升生态水平、以信息化精细化和面向治理支撑生态迈进等四个阶段;(2)珠海有五个做法坚持不变,即生态优先理念、组团式空间结构、"中低密度"形成宜人城市空间、"显山露水"塑造滨海城市特色
综合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现代化空间治理要求、自然资源部门"两个统一行使"职责,判断国土空间规划具有显著的资产效应。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媒介,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产效应的市场化实现机制与路径。进而从制度逻辑和技术逻辑两个维度,揭示国土空间规划发挥资产效应的机理。制度逻辑是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作为形成资产效应的前置条件,以国土空间规划制定供需匹配的空间政策作为发挥资产效应的后端保障;技术逻辑是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现象分析,从人口、经济、用地三个方面总结省会增长极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全国27个省呈现单强核、多强核和无强核三种空间地理类型。其中,单强核省份15个,其多受自然条件、历史阶段和"强省会"政策影响;多强核省份7个,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无强核省份5个,多为中部地区省份。研究建议,因自然条件导致的单强核省份和无强核省份应继续强化省会增长极作用,其他类型省份可通过多中心策略促进省域均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现代化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石,逐渐成为规划编制的必需要件与前期重要专题,然而当前"双评价"研究存在与后期规划方案联系不够紧密,应用价值与实际预期效果存在差异等问题。基于此,首先,结合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尺度,梳理当前"双评价"研究的进展。其次,基于各类多源异构数据的整合,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云南省为例,识别出"双评价"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并提
以上海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微更新为例,从网络化视角解析我国大城市人居空间更新博弈过程,并据此优化社区存量规划工作方法及治理策略。研究具体选用"行为者网络理论"等网络分析工具,剖析社区微更新产权变更和报建过程中具有关键影响的"行为者"及其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指引存量规划实施和更新政策调整。上海的实践表明,基于网络视角的规划工作方法对老旧社区加装电梯"微更新"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对我国大城市高品质人居环境规划
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及技术环境不断变迁,传统的城市治理模式面临着利益多元、场景复杂以及效率低下等诸多困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亟需加强信息技术赋能下的城市治理数字化、智慧化升级。为此,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城市智慧治理方法体系,该体系以DIKW模型为逻辑指导,结合数字孪生技术特征构建出城市隐秩序显性化的机制原理,并对其概念模型、体系架构等进行具体阐述。最后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进一步阐明数字
通过利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中国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加以梳理与总结。"十三五"期间,城市群的研究热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相关研究持续深入,经济增长问题获得更多关注,土地利用、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研究也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也存在着理论创新不够、数据方法限制、政策支撑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展望"十四五"时期,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将在理论、方法、政策支撑等方面取得进展:以经济增长、生态文明等重大实践问题
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法律政策体系,推动城市适应行动,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梳理不同阶段日本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议题和突出特征,针对城市适应总体框架、主要适应内容、保障和支撑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讨论日本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具体实践。结合日本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应夯实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将适应理念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