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指出并研究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选择问题,采用案例形式分析了中国石油一建公司培养人、发展人的具体实践,提出大学教育需要重视和发挥人文课程的作用,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聂增民(1965-),男,山西万荣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电气仪表工程分公司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河北 石家庄 0500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8-0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研究和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狭隘匮乏,对人文思想理解比较片面,对人文方法掌握不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薄。[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精神空虚,甚至在某些知名高校出现了个别不良社会现象,可能影响到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推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任务十分紧迫。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谈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选择问题,抛砖引玉,以实现新的提高。
一、由“裴先锋现象”引发的思考
裴先锋同志出身农民家庭,2009年8月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被第一建设公司招为员工,由于理论学习扎实,技能训练刻苦,裴先锋同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技校学生向技术工人的转型。加之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干精品工程、带一流队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熏陶,裴先锋同志经过几年的磨练和成长,实现了自我超越。不但超越了成为国内一流焊工的梦想,而且夺得2011年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实现我国在该赛事中奖牌零的突破;实现“中国焊工,焊接世界”的梦想,成为2013年最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裴先锋同志有幸参加,他之后在5月8日洛阳市团市委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中央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与市各界青年代表分享了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交谈经历以及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裴先锋现象”的背后引发人们诸多思考,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技能水平突飞猛进的内在原因——人文素质的积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根本途径是人文素质教育。农民家庭出身的裴先锋,朴实诚恳敬业,投身石油炼建事业,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根本所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CPFCC)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公司。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一代代建设者发扬大庆精神,打造“铁军”精神,抒写了历史发展的壮歌,传承着公司特有的人本文化。先进的企业离不开先进的队伍,先进的队伍靠先进的人和优秀的文化打造。反之,亦然——优秀的文化打造优秀的人。
我们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背后,展现着人文积淀的强大实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物化”的思潮如惊涛骇浪涤荡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当代青年,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畸形的快餐文化,如过分关注超女、明星,甚至渴望一夜成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定性为一种实践性的路径选择。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分析
教育事业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重视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读书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譬如让大家读但丁的文学作品《神曲》,并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知识和美德,不断提升个体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愿望。人文素质是“个体在一定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关于文史、哲学和真善美的基本常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2]当前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教育模式注重专业、注重行业传统,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不适应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倾向等问题,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和解决。
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曾经培育了几代共产党人和无数的革命群众以及青年学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石油建设领域不断传承和丰富企业文化,出现了“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三老四严”作风等,激励了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推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一方面社会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是由一定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生命活力的体现;另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需要内部自身各个部分、各个系统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及社会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使社会有机体健康发展”。[3]在目前国内部分理工院校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倾向,大学生认为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就可以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贫乏,诚信危机、心理危机普遍存在,值得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常言道:“德为才之帅”,不怕笨人不努力,就怕聪明人干坏事。我们认为,面对现代与后现代多元化的思潮,高等教育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推进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譬如如何引导学生怀着审美之心,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欣赏人类童年的艺术,感受那种天真和率性,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值得反思。
2.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激励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存在浮躁心理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不淡定、不坚定、不开阔和没有耐心,睁开眼睛只看到别人成功的结果,而体验不到别人获取成功的奋斗历程。譬如大庆油田在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是如何发现和建成的,王进喜又何以成为“铁人”;“两弹一星”工程又何以研究和发射成功等等。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不仅仅是想介绍那些戏仿的骑士传奇,也许还在于赞赏堂吉诃德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的智慧和童心。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消解当代年轻人的攀比和从众心理,引导青年人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与别人比幸福、比快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人文教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克服浮躁,扭转人文精神贫乏以及诚信危机、心理危机等不利局面
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质量,而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看他们的人文素质情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需要强调文脉主义,强调人文环境。譬如国情教育,如果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懂中国历史、不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标,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容易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也不可能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并输出艰苦的努力。
总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工具性知识,更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交流多个方面的发展,在于其人格、品格的素质养成。人文素质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需要长抓不懈,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升华,并能够在人生的长河中持续受益。从现实角度而言,技术或科技只是一种外在的技能,而人文素质才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选择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塑造优秀理性人格,陶冶个人情操,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神,而人文文化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4]高校学生从高中学习重压下走向大学,他们渴望换一种新的环境,渴望在精神上得到更大满足。他们内心对精神的渴望,其实质是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选择如下。
1.重视和发挥人文课程的作用
目前的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一直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教学理念,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没动力,学生没兴趣。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逐步改变当前重科技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否则,人文素质教育就无从做起。这里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是开展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体系如何设置。譬如设置西方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通过读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方面了解剧情中的克劳狄斯谋权篡位,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另一方面用心感受哈姆雷特对现实的真正把握和对人性的真正理解,以及道义上的非悲剧性。再如设置西方社会思潮课程,需要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批判和厘清真伪,而不是制造思想体系的混乱。我们认为,目前高等院校首先需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人文课程设置到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全程进行规划安排,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有关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分析,编制在教材之内。[5]譬如:石油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融入石油工业的创业史。其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人文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应形成一个系统或整体,避免因课程过于分散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普及,通过把经典传统文化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这样学生完成学业过程中自身也得到陶冶和提高。高校应根据理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规划适合其职业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他们提升素养,陶冶情操,锤炼意志,提高能力。
2.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可以说,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质量,教师素质高低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譬如我们搞全民读书活动,如果某个教师在读歌德文学作品《浮士德》后,不仅了解了一个幻游故事,而且把握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的深刻洞察,欣赏作者对精神观念的真理性追求,那么这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理念。因此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人文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人文素质课程如何补?我们认为,一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的培养,要面向时代变革理论,结合自身思想基础谈体会,接受行政培养和考察;二是从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下功夫,这里又涉及到深层次问题,与社会环境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是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创新实践载体,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立标杆,整“四风”,整顿和清洁教师队伍。 3.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校园人文环境,只有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沃土。学校不仅要给理工科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而且要营造人文素质培育的氛围和环境。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理工科学生融入其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质得以提高。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积极搭建人文环境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例如设置符合健康审美要求和鲜明个性的标语、雕塑、绘画、建筑等人文景观,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途径交流学习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6]另一方面是营造浓郁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高校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围棋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心、增进交流合作的机会。校园文化环境是全方位的,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熏陶、感染,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为将来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软件环境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导致经历过大学生活的学生,精神上普遍有种失落和空虚感。当前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在这些重压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自杀现象。当学生面临各种重压时,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而这些不是在专业书本上能获得的,而是靠人文教育获得的。因此,高校需要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下功夫,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让他们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综上所述,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等院校要认清形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理论知识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为推进和加快中国梦得以全面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
(33).
[2]吉鸿,杨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探析[J].职教论坛,2013,(11).
[3]周建超.论毛泽东的社会有机体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5).
[4]于丽芬,陈洪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5]杨春梅.高校理工科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6]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作者简介:聂增民(1965-),男,山西万荣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电气仪表工程分公司党委书记,高级经济师。(河北 石家庄 05001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208-0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单一专业技术人才向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转变。研究和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人文知识狭隘匮乏,对人文思想理解比较片面,对人文方法掌握不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淡薄。[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精神空虚,甚至在某些知名高校出现了个别不良社会现象,可能影响到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推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养成,任务十分紧迫。笔者结合近年来工作实践谈谈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选择问题,抛砖引玉,以实现新的提高。
一、由“裴先锋现象”引发的思考
裴先锋同志出身农民家庭,2009年8月从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技工学校电焊专业毕业,被第一建设公司招为员工,由于理论学习扎实,技能训练刻苦,裴先锋同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技校学生向技术工人的转型。加之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干精品工程、带一流队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熏陶,裴先锋同志经过几年的磨练和成长,实现了自我超越。不但超越了成为国内一流焊工的梦想,而且夺得2011年英国伦敦第41届世界技能大赛银牌,实现我国在该赛事中奖牌零的突破;实现“中国焊工,焊接世界”的梦想,成为2013年最年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裴先锋同志有幸参加,他之后在5月8日洛阳市团市委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五四中央讲话精神座谈会上,与市各界青年代表分享了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交谈经历以及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裴先锋现象”的背后引发人们诸多思考,我们认为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技能水平突飞猛进的内在原因——人文素质的积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根本途径是人文素质教育。农民家庭出身的裴先锋,朴实诚恳敬业,投身石油炼建事业,受到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是根本所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CPFCC)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组建的石油化工工程建设公司。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程,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一代代建设者发扬大庆精神,打造“铁军”精神,抒写了历史发展的壮歌,传承着公司特有的人本文化。先进的企业离不开先进的队伍,先进的队伍靠先进的人和优秀的文化打造。反之,亦然——优秀的文化打造优秀的人。
我们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在技术和工具理性的背后,展现着人文积淀的强大实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物化”的思潮如惊涛骇浪涤荡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特别是当代青年,以及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畸形的快餐文化,如过分关注超女、明星,甚至渴望一夜成名。因此,对当代大学生,特别是工科背景下的大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定性为一种实践性的路径选择。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分析
教育事业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教育,重视和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读书活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譬如让大家读但丁的文学作品《神曲》,并积极引导学生追求知识和美德,不断提升个体追求真理和至善的愿望。人文素质是“个体在一定发展进程中所积淀的关于文史、哲学和真善美的基本常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2]当前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人才教育模式注重专业、注重行业传统,人文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诸多不适应性,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倾向等问题,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和解决。
十八大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先导,曾经培育了几代共产党人和无数的革命群众以及青年学生。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石油建设领域不断传承和丰富企业文化,出现了“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三老四严”作风等,激励了几代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推进了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一方面社会作为人们活动的产物,是由一定的人及其活动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是社会有机体生命活力的体现;另一方面,社会有机体的发展需要内部自身各个部分、各个系统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及社会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使社会有机体健康发展”。[3]在目前国内部分理工院校存在重理工、轻文史的倾向,大学生认为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就可以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价值取向功利化,导致大学生人文精神贫乏,诚信危机、心理危机普遍存在,值得引起重视。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常言道:“德为才之帅”,不怕笨人不努力,就怕聪明人干坏事。我们认为,面对现代与后现代多元化的思潮,高等教育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作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推进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譬如如何引导学生怀着审美之心,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欣赏人类童年的艺术,感受那种天真和率性,以获得精神的愉悦,值得反思。
2.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激励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
当代大学生存在浮躁心理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不淡定、不坚定、不开阔和没有耐心,睁开眼睛只看到别人成功的结果,而体验不到别人获取成功的奋斗历程。譬如大庆油田在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是如何发现和建成的,王进喜又何以成为“铁人”;“两弹一星”工程又何以研究和发射成功等等。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不仅仅是想介绍那些戏仿的骑士传奇,也许还在于赞赏堂吉诃德勇于行动,敢于以生命捍卫真理的智慧和童心。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消解当代年轻人的攀比和从众心理,引导青年人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与别人比幸福、比快乐。“欲速则不达,见小利而大事不成”,人文教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克服浮躁,扭转人文精神贫乏以及诚信危机、心理危机等不利局面
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才培养质量,而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看他们的人文素质情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需要强调文脉主义,强调人文环境。譬如国情教育,如果我国当代大学生不懂中国历史、不了解我国的现实国情,就有可能失去正确的方向标,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容易由“学校人”转化为“社会人”,也不可能符合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并输出艰苦的努力。
总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工具性知识,更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交流多个方面的发展,在于其人格、品格的素质养成。人文素质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时间长、见效慢,需要长抓不懈,需要在学习中提高,在行动中反思,在实践中升华,并能够在人生的长河中持续受益。从现实角度而言,技术或科技只是一种外在的技能,而人文素质才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选择
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塑造优秀理性人格,陶冶个人情操,最终实现社会价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神,而人文文化是民族精神核心内容。“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4]高校学生从高中学习重压下走向大学,他们渴望换一种新的环境,渴望在精神上得到更大满足。他们内心对精神的渴望,其实质是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选择如下。
1.重视和发挥人文课程的作用
目前的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一直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专业、轻素质,重智育、轻德育”教学理念,导致领导不重视,教师没动力,学生没兴趣。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逐步改变当前重科技技能、轻人文教育的现象,否则,人文素质教育就无从做起。这里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是开展什么样的人文素质课程,课程体系如何设置。譬如设置西方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通过读威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方面了解剧情中的克劳狄斯谋权篡位,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另一方面用心感受哈姆雷特对现实的真正把握和对人性的真正理解,以及道义上的非悲剧性。再如设置西方社会思潮课程,需要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批判和厘清真伪,而不是制造思想体系的混乱。我们认为,目前高等院校首先需要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人文课程设置到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全程进行规划安排,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有关的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作为案例分析,编制在教材之内。[5]譬如:石油高等院校的政治理论课融入石油工业的创业史。其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设置不同的人文教育课程,为大学生所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应形成一个系统或整体,避免因课程过于分散而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普及,通过把经典传统文化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这样学生完成学业过程中自身也得到陶冶和提高。高校应根据理工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规划适合其职业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他们提升素养,陶冶情操,锤炼意志,提高能力。
2.重视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可以说,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质量,教师素质高低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譬如我们搞全民读书活动,如果某个教师在读歌德文学作品《浮士德》后,不仅了解了一个幻游故事,而且把握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的深刻洞察,欣赏作者对精神观念的真理性追求,那么这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文理念。因此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平时的言行举止、工作作风、人文素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高校教师人文素质课程如何补?我们认为,一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素质的培养,要面向时代变革理论,结合自身思想基础谈体会,接受行政培养和考察;二是从高校管理的体制、机制下功夫,这里又涉及到深层次问题,与社会环境关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是发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创新实践载体,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树典型、立标杆,整“四风”,整顿和清洁教师队伍。 3.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离不开校园人文环境,只有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才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沃土。学校不仅要给理工科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平台,而且要营造人文素质培育的氛围和环境。高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理工科学生融入其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质得以提高。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积极搭建人文环境平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到提高。例如设置符合健康审美要求和鲜明个性的标语、雕塑、绘画、建筑等人文景观,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途径交流学习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6]另一方面是营造浓郁的人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高校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历史文化知识竞赛、围棋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增强自信心、增进交流合作的机会。校园文化环境是全方位的,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熏陶、感染,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人文素质,才能为将来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四、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软件环境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导致经历过大学生活的学生,精神上普遍有种失落和空虚感。当前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在这些重压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甚至出现自杀现象。当学生面临各种重压时,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而这些不是在专业书本上能获得的,而是靠人文教育获得的。因此,高校需要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下功夫,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让他们形成健全完整的人格。综上所述,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等院校要认清形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理论知识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提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为推进和加快中国梦得以全面实现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环.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
(33).
[2]吉鸿,杨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职业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探析[J].职教论坛,2013,(11).
[3]周建超.论毛泽东的社会有机体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5).
[4]于丽芬,陈洪玲.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5]杨春梅.高校理工科专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4).
[6]王彩凤.关于“以人为本”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12,(5).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