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_624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农民,重点在政府,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的优越条件,各方都积极主动的去探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把农业推向市场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农民增收
  
  一、农民自身方面
  
  1、更新观念、自主学习、增长技艺,促进自身收入增加。农民要增收,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当前,农民应该打破那种小富即安的思想,主动大胆的走出农村,走出乡镇,外出务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增加自身的含金量。
  2、积极配合国家各项政策,减轻自身负担,促进增收。农民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努力做到优生优育,从而杜绝贫穷代传的现象,同时也能减轻自身的负担。
  
  二、政府方面
  
  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所在。经济发展是致富的关键所在,应通过提高农民自身的创收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集约、规模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民的经济收入问题,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的能力,是稳定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农业是基础产业,同时又是弱质产业,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多方增加投入,大力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以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目标,继续开展乡村公路建设,实现平原乡镇村村通水泥路,山区乡镇村村通上等级泥砂路,争取通水泥路。以提高防洪除涝和抗旱能力为出发点,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要避免全面开花,要围绕重点项目,以增强农民“造血”功能为重点,有计划、有侧重地投入,提高资金投入效率。二是抓好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本领。让农村劳动力“忙起来”和“走出去”,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搞好职业技术培训,使每个农民至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提高其创收能力,是开启农民致富之门的“金钥匙”。政府要采取必要措施,调动职业学校和农业技术部门等社会资源,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和对口培训,使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本地就业都具备一定技能。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民增收保障。首先,要将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切实贯彻落实到位,深化农村土地、税费、流通等各项改革,落实好“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问题。其次,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近两年,保安镇在开展乡村公路、农田水利,发展龙头企业、特色基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加大了扶持力度,强化了农民增收的保障。
  2、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应按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增强本地特色,逐步形成大规模、高效益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让农民与市场紧密相连。同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改善农业的投资环境,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速度,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应努力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形成群体优势。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和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通过规模经营使农民增收致富。
  3、政府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向农民提供先进技术和销售、致富信息,为增收创造机遇。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新农村建设主导权在建设主体,各级政府不可越俎代庖。但是,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无所作为,而应加强公共服务。一是当好“经纪人”,积极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抓好农产品产地、集散地和民间流通组织建设,把结构调整导入市场轨道。二是当好“服务者”,通过抓试点、搞示范,直接向农民传授技术等措施,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广开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是充当“信息采集员”,各个镇政府应该用准确的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必须把建立上下通达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头等大事来抓,上与国际国内市场接轨,下通千家万户,真正使农民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减少生产盲目性。可以在每个村设立一个信息通讯员,由政府负责收集信息,通过网络或电话及时通知到各村的信息通讯员,再由通讯员发布给该村的村民,让村民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新的信息,抓住商机,迎合市场,实现市场创收。
  4、着力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干劲、富于创新、肯为农民办实事的乡镇领导班子和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带动农民致富。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生产发展较好、较快的地方,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党支部领导班子和能力强、威望高、富于开拓创新精神、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艰苦奋斗的领头人,这是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基本经验。国家应该在这方面多出政策,可以定期组织乡镇领导去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较好的地方参观和学习,聘请专业的教授为他们讲解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开拓他们的视野。在积极培养具有农业生产和管理能力的农村人的同时,应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专业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发展。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官”的有效途径,大力实施“一村一个大学生”的计划力度,制定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5、加快建设和完善原有乡镇企业,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道路。乡镇企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拓宽农民的就业门路,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性的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从事工业生产的机会。面对农村劳动力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的状况,农村工业就要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吸纳剩余劳动力,以当地的自然资源为主要的加工对象,大力发展深加工、精加工,积极参与城乡经济协作,在推动、促进大工业发展的协作中,求得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农村中小企业对增加农民就业作用尤其明显,只要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和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脱出来,专门从事农业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二、三产业。
  
  三、社会方面
  
  社会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以引导农业按国际国内市场要求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农产品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为历史背景的,所以其调整的首要内容应是从农产品质的提高上寻求新的发展。所谓质的提高,是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扩大优质产品在整个农产品中所占的比重,实现农产品生产由以大路货产品为主逐步转向以优质产品为主。
  1、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缓解农产品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在目前农产品普遍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们不应采取单纯压缩农产品生产等消极的办法,而应当采取积极的调整办法,即利用优质农产品和低质农产品在产量上的差异,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争取一举两得的效果。由于我国过去长期偏重于追求产量,培育的品种基本上属于高产型的,优质型的品种往往产量较低。因此,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往往意味着产量的相应下降。优质农产品发展越多产量下降就越明显,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市场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不失为当前一种切合实际的选择。
  2、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扩大名优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现在,我国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种种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当明确,优质与品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优质的产品需要借助于良好的品牌,良好的品牌必须以优质的产品为基础。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及其标识,是消费者认识和购买的主要依据,也是生产者开拓和扩展市场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后,离开形象良好的品牌,即使优质农产品也难以顺利实现其价值。增强农民的品牌意识,扩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是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使优质农产品得以顺利销售的重要保证,更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之一。
  3、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以培育“订单农业”的观念和行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扩大优良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对数量问题也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在数量上供大于求,产品价格必然下降,经济效益也将受到影响。即使是目前市场上品种、质量看好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过快地盲目发展,应当在对市场需求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增加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力求保持供求基本平衡,尽力避免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以销定产,这个在工业上提倡了多年的方针,今后在农业上同样也要大力提倡。但是,以销定产不能停留在一般口号和号召上,必须付诸于行动。这种行动就是全面推行合同制,并维护合法合同的法律效力,通过广泛利用购销合同确保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销路。生产者应当以购销合同为主,结合其它销售渠道,确定各种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数量,提高农产品的销售率,降低农产品的压库率。这是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也是防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盲目性的基本保证。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经之途,是涉及到9亿人口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一项长远、繁杂的系统工程。要彻底改造农村面貌,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实事求是,解决最根本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我们相信有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就离我们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 《半月谈》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2006第2期
  [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4] 人民日报,新农村版,2006年4月26日
  [5] 人民日报,新农村版,2006年5月21日
  [6] 人民日报,新农村版,2006年5月26日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税收促进技术创新投资的一般分析,从政府与技术创新投资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利益矛盾出发建立税收分析模型,借以分析鼓励技术创新投资者进行创新性技术投资的最优税率,提出了我国促进技术创新投资的税收对策。  【关键词】技术创新投资 税收分析 税制改革    一、我国目前税收对技术创新投资激励作用的一般分析    1、税收激励方式仍过于简单、直接,技术导向不足  我国在技术创新中的税收激励方式,
笔者认为,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可分为三层境界,研读越透彻所达境界就越高。  第一层境界:通读教材,读明教材表层内容和呈现方式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时代气息,改变了过去内容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呆板的状况。但教材受文本限制,无法呈现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善于收集处理情境中的信息。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一节中的主题图,图中人物、动物、景物交融在
众所周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学校的校级领导,要搞好一所学校的管理工作,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对学校进行比较全面地评估,发现日常管理中学校所存在的问题,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作为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结合。    一、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