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活动使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畅谈感想,使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达到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活动 探究 觉悟 资源 志向
一、设置“活动课”目的及要求
新修订的初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通过活动使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既提高巩固知识水平,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
“活动课”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活动课”基本类型
初三《思想政治》课一共设计了12个活动课,33项活动。基本上有:搜查资料、走访调查、交流讨论、辩论、建议、报告、论文、演讲、展览等,宏观上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一是通过学生看书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践问题。如第三课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采用自制或识图等方式归纳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等。二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五课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当前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国际竞争的表现,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三是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四课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体验公民主动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活动课”教学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20%,这就是说,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把“活动课”作为巩固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因此作为教师应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必须指导学生把握每次“演出”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知识性和创新性、自主性。
计划性:教师在活动开始以前必须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然后按照方案,有步骤地准备开展活动。计划得好,能克服活动随意性。
知识性和思想性: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积极思考活动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用心去感悟体验通过活动明白了那些道理。如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看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感悟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自主性:开展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动员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要大胆、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器官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实践能力的要求。
创新性:开展“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运用书本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新情况,善于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新问题,大胆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新途经,有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各自的特点,学校所处的环境,活动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问题式、竞赛式、表演式、研讨式、辩论式、参观式等。通过“活动课”教学,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的探究精神,完善自我修养和道德情操。
【关键词】活动 探究 觉悟 资源 志向
一、设置“活动课”目的及要求
新修订的初三《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通过活动使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想,让学生对某些问题进行综合探究,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达到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目的。在实践中既提高巩固知识水平,又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思想政治觉悟。
“活动课”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
二、“活动课”基本类型
初三《思想政治》课一共设计了12个活动课,33项活动。基本上有:搜查资料、走访调查、交流讨论、辩论、建议、报告、论文、演讲、展览等,宏观上可以分成三大类型:一是通过学生看书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践问题。如第三课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采用自制或识图等方式归纳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等。二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五课通过各种方式关注当前科技革命的进程和国际竞争的表现,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表达共同的志向。三是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四课讨论本地人们特别关注问题,尝试依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体验公民主动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活动课”教学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相关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20%,这就是说,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而不能像以前那样仅仅把“活动课”作为巩固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因此作为教师应由过去的“主演”变为“导演”,必须指导学生把握每次“演出”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知识性和创新性、自主性。
计划性:教师在活动开始以前必须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然后按照方案,有步骤地准备开展活动。计划得好,能克服活动随意性。
知识性和思想性:教师要求学生在活动中必须积极思考活动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用心去感悟体验通过活动明白了那些道理。如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看到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感悟到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自主性:开展活动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动员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每一个人都要大胆、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器官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实践能力的要求。
创新性:开展“活动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运用书本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活动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新情况,善于从不同角度积极思考新问题,大胆创设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新途经,有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各自的特点,学校所处的环境,活动课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问题式、竞赛式、表演式、研讨式、辩论式、参观式等。通过“活动课”教学,使学生产生一种新的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的探究精神,完善自我修养和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