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日译本考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lerym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随着初译本《通俗西游记》的诞生,《西游记》被反复翻译为日文版本,供日本读者阅读欣赏,直至今日这股热潮依然不减。众多译本中,小野忍与中野美代子共同翻译的版本耗时最长,堪称上乘之作。这部《西游记》译本从翻译底本的甄选、目录和诗词译法的斟酌,甚至對原著作者的研究,都可见译者的用心。通过对这部译作的分析,可管窥《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之一斑。
  关键词:《西游记》 翻译 小野忍 中野美代子
  由小野忍和中野美代子二人先后翻译的《西游记》译本,自1977年开始发行第一册,至1998年发行第十册,先后耗时二十一年,完成了百回本的翻译,每册十回,由岩波书店出版。第一册到第三册,即《西游记》的第一回到第三十回,由小野忍翻译。之后小野忍突然离世,翻译重任交由中野美代子继续完成,1988年出版完成。
  一、小野忍翻译底本的甄选
  小野忍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专攻中国文学。曾以东亚考古学会会员和教育研究所所员的身份,赴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回国后任东京大学教授。出版《现代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杂考》等研究中国文学的著作多部,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和《西游记》等。小野忍的译作所依据的底本是明刊本《西游记》,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讲孙悟空登场,修道成仙,在天界造反,被如来制服;第二部分,如来造经,魏征梦斩泾河龙,唐太宗赴冥界,玄宗登场,应玄宗、太宗之命赴西天取经;第三部分,玄奘西天取经路上遭遇了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作为《西游记》的日译本,第三部分才是正题,小野忍认为第一部分是作为序曲,让相关主人公登场,第二部分看似几个独立不相关的故事,最后为导入正题设定了舞台,叙述了沙悟净、猪悟能、白龙马的来历,孙悟空再次登场,玄奘也终于出现,师徒一行悉数登场,要开始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的旅程了。第二部分中除了《西游记》,还参考了其他书目,像唐太宗入冥界的故事就源自张的《朝野佥载》,或者敦煌变文中的《唐太宗入冥记》等。
  《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水浒传》有类似的形成过程,都是先有史实,后经过讲义师的传播,形成了平话,即讲书的底本,再后来被搬上舞台,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呈现,最后经过各时期不同作家的改写和完善,形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四大奇书。南宋时期流传于世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讲书的底本,虽然在中国亡佚,在日本却传存至今,高山寺旧藏,题为《大唐三藏取经记》。《西游记平话》中国虽已不存,但流传到了朝鲜半岛保留下来,其内容要比《大唐三藏取经记》翔实很多,结构上也与现在的《西游记》更加接近。元末明初的元杂剧《西游记》现也存于日本,全六卷,每卷四折,合计二十四折构成。这部元杂剧的主线是唐僧的人生经历,述尽了他的委屈,西天取经路上的艰险却草草带过,体现了戏曲形式的特点和局限。种种迹象表明,元杂剧《西游记》中去往西天取经的戏份内容像是源自《西游记平话》。另外还要提到《陈光蕊江流和尚》,这是关于三藏法师幼时传说的一段故事,也被收入《西游记》中,根据版本不同,收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短歌谣和散文故事两种形式。从历史到白话小说,《西游记》完成了它的演变过程。《西游记》的版本数量众多,概因出版时的商业主义考量,新版都会有所改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和阅读。像清代出版的《西游真诠》就属于精进改良后的本子。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小说一向是作为娱乐读物来定位的,因此受到轻视,对其进行简化改写也是家常便饭,原来的本子叫作繁本的话,经过简化的就被称为简本。简化的方法有各种,例如把描写简化为说明草草带过,原文中的诗词歌赋一概略去不要,或者部分的不要,再或者只把一般俗众特别喜欢的精彩片段单独拿出来成书,等等。《西游记》的成书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先是繁本的出现,然后是简本,后来加上陈光蕊的故事,最后就形成了清代以后的版本,与原本有一定的差异。小野忍所译《西游记》的底本是明代刊本,明刊本主要有以下五种: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百回,出像意为有插图,官板就是上等底板的意思,是金陵世德堂刊行的版本,这是现存《西游记》的最古老版本,在中国已经散佚,日本有日光山轮王寺藏本、广岛市浅野图书馆藏本、天理图书馆藏本。
  《新镌京板全像西游记传》,二十卷,百回,日本内阁文库藏。卷数和回数与繁本《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一致,也有陈元之的序文,属于繁本的节略本。京板即都城北京的版本,也和官板一样是上等板。全像就是每页都有插图,这个版本每页上面四分之一是图,下面四分之三是文。这个版本的版元来自福建的书斋杨闽斋,当时的福建非常盛行通俗小说的大众版。
  《唐僧西游记》,十二卷,百回。与前面两个版本一样的卷数和回数,也一样有陈元之的序文,也同样属于繁本的节略本,收藏于国立国会图书馆,另有睿山文库藏本和日光山轮王寺藏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百回,不分卷,内阁文库藏本。推定为明末天启年间,苏州杭州一带出版的刊本,它与世德堂本的原文一致,省掉了陈元之的序,代之以袁于令的题词。袁于令是明末清初的文人、戏曲小说作家。“李卓吾先生批评”应该是出版者为了大卖添上去的,虽说没法和李卓吾先生的文笔相提并论,却也不是很糟。日藏有内阁文库版、宫内厅书陵部、广岛市浅野图书馆藏本等,另还有个人收藏的版本。
  《鼎锲全像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十卷,不分回,朱鼎臣编,万历年间刘莲台刊行。日本只有日光山轮王寺藏本。村口书房曾出过世德堂本和这个本子,被北京图书馆购得,现在好像远渡美国。
  小野忍译《西游记》就选了《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作为翻译的最主要底本。之所以反复比较选择这个版本,小野忍也是经过深思熟路后做出的决断。首先这个底本是众多评点本中比较优秀的本子,其评点从内容到形式都趋于成熟,对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主旨大有裨益,有很高的文学理论价值。另外,这个底本本身也吸收了之前世德堂本的优点,文本没有删改,和世德堂本保持一致。除此以外,李卓吾点评本印刻精良,插图精美,是不可多得的优质版本,所以一经发行就受到欢迎,是明末清初最流行的《西游记》版本。小野忍选择这个版本作为《西游记》翻译的底本再合适不过。   二、中野美代子翻译风格的斟酌
  小野忍在译完《西游记》第三册的1980年12月18日不幸辞世,《西游记》的翻译也暂告停顿,直到三年后的1983年,经过各种曲折,翻译《西游记》的接力棒才交到了《西游记》研究者中野美代子手中。中野美代子之所以接受这份棘手的工作,除了她与小野忍先生的渊源以外,最重要的动力就是《西游记》的魅力深深吸引着这位译者。中野美代子作为《西游记》研究者,当时正专注于自己的新作《西游记の秘密——タオと炼丹术のシンボリズム》(福武书店,1984年11月),她认为这本书是让自己可以进行《西游记》翻译的必要准备和必须前提。她在开始翻译《西游记》时,决定继承前任的翻译方针,但也要多少表达自己的想法,改变如下:
  首先,关于作者。中野在开始第四册,即第三十一回到第四十回的翻译时,去掉了前三冊翻译所标注的原作者吴承恩,她认为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而且像《西游记》这样成立过程十分纷繁复杂的小说,作者就确定为某一个人,好像也不可取。小野忍在翻译《西游记》时,也曾谈及对作者是否是吴承恩的怀疑,但是最后还是尊崇了通说。虽然中国国内一直鲜有对此问题的怀疑,一直根深蒂固地认为作者就是吴承恩,但当时也出现了章培恒和苏兴氏之间的争论,对此问题开始有所动摇。据此,中野美代子毅然决定去掉原作者吴承恩,除非在翻译结束之前找到确凿的证据。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中野不只是《西游记》的译者,同时还是《西游记》研究的专家。
  其次,关于回目。中野美代子希望像原著的回目,尽量用对句,但也只能尽量以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作为回目标题,为此采取了意译的方法。不管怎样翻译,目的都是为了让读者对本回的主题一目了然,因此特意绕开原著中咬文嚼字的说法,但也因此,这个译文没有办法复原回原文。译文中除了与内容相关的注解,也省去了很多只是与原文相关联的各种注释。
  再次,关于诗词。将原著中频繁出现的诗词以意译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往翻译中国诗词的经验是用训读的方法,中野美代子干脆打破这种传统,如同回目的译法,以意译作为翻译的基本方针。当然,原诗是绝句、律诗或者定型古诗的形式的话,译者也进行了最大努力,以字数规整的译文来表现。
  这部历时二十一年、经两位译者之手才终于得以完成的《西游记》译本,也如同它的底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一样,在众多的日译本中堪称最为精良、最为用心之作。译者努力忠实于原著,希望将《西游记》的原貌展示给日本读者,所以才以长年的坚持和字斟句酌的努力完成了十册的译本。在忠实原著的同时,译者也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考,比如对原著作者的考证,对目录译法的执着,对诗文翻译的考量,如此种种才可以呈现给读者一部优秀的《西游记》译著。译者的辛勤工作,为《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开疆拓土,在日本大众中流行开来,一部中国古典名著才得以在日本生根发芽,《西游记》的流行热潮至今也依然不减。
  参考文献:
  [1] 小野忍译.西游记(1).东京:岩波书店,1977.
  [2] 小野忍译.西游记(2).东京:岩波书店,1978.
  [3] 小野忍译.西游记(3).东京:岩波书店,1980.
  [4]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4).东京:岩波书店,1986.
  [5]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5).东京:岩波书店,1988.
  [6]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6).东京:岩波书店,1990.
  [7]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7).东京:岩波书店,1993.
  [8]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8).东京:岩波书店,1995.
  [9]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9).东京:岩波书店,1997.
  [10] 中野美代子译.西游记(10).东京:岩波书店,1978.
其他文献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攝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  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
摘要:《围城》与《太阳深处的火焰》的内核都是批判“平庸之恶”,本文比较两者在内容与手法上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围城》从“方鸿渐们”的人生困境着手,《太阳深处的火焰》则从徐济云和周猴的成长发迹下笔;其次体现在《围城》主要用高妙的讽刺,《太阳深处的火焰》则是直接抨击碎善狗子客们的蝇营狗苟。  关键词:《围城》 《太阳深处的火焰》 平庸之恶 徐济云 方鸿渐 玄妙讽刺 直接抨击  评论家张春燕说,《太阳深处
摘 要:当代作家李红的长篇小说《潮起潮落》是一部法自然的现实主义的乡土历史叙事作品,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还原了“海乙那”般吃人的民众形象。作者通过对厚坤婆娘的愚蠢愚昧、刁钻刻薄,老二家的胆小自私、可怜可憎,黑驴凶狠野蛮、狡黠残忍的精细刻画,暴露出普通民众“看客”式阴暗变态的精神痼疾。重新审读作者“复活”在“历史现场”中的灰色人物的卑琐丑陋的灵魂,深究“平庸的恶”所形成的文化根源,在
推介语  本期青年学人专栏的三篇文章分别论及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创作、纪录片和电视真人秀节目。作者逯俊宁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获影视文学硕士学位,现供职于江苏省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公共文化中心,任群众文化馆员。  格斯·范·桑特是有影响的美国独立电影导演,他的创作关注美国社会青年亚文化,聚焦同性恋、青少年自杀、青少年成长等社会问题和边缘题材。桑特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着眼于社会
做过菜的朋友知道,烹饪离不开调味品,但我们所用的食盐、糖、味精、醋等都是经过工业生产得来的。你知道吗?大自然还有一种天然的调味品,随手摘来,便可用到烹饪上。   我国的黑龙江和吉林省的交界处,发现一种能产盐的树,叫木盐树。这种稀有的树种高两丈之多,每到夏季,木盐树的树干上就凝结起一层雪花似的盐霜,刮下来可当上等精盐食用。每到泌盐的季节,当地居民便争相刮取,以备食用。这种木盐树引起了世界经济学
那一年初夏,西瓜、沙发、遥控器、我遇见“你”,在最美的年华一起长大。上课、下课、毕业啦!好时光多像旋转木马,一圈一圈也没有终点。  花开盛夏,我们扬帆起航!  生而为不凡之人,实属不易。但坚持和自律会拨开雾霾,再现光芒。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时光常有蝉鸣相伴,随后是WiFi、空调、游戏等不慌不忙地接踵而至。于我而言,这种生活再正常不过了。如往常一样,我的假期早已规划好,追剧、逛街、旅行……仿佛世间的一
摘 要:《走死运的人》是马来西亚著名华文作家姚拓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作家一贯的底层视角和讽刺笔调对现实生活的荒诞与伪善进行了巧妙的揭示,显示了其思想的深刻性。但在思想意蕴深刻的同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观之,该小说也暴露出了一些艺术上的缺陷。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逻辑考量三个方面对其艺术上的缺失进行了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姚拓 《走死运的人》 艺术 却失  马华著名作家姚
摘 要:“边缘人”最初是一种心理学角度上对边缘群体的界定,文学创作者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边缘人”形象。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代表作《痴女阿莲》中的主人公阿莲即是一个典型的痴傻世界的“边缘人”形象,本文从小说文本出发分析了阿莲边缘性的特点,以探求其“边缘人”形象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边缘人” 边缘性 文学视角 社会价值  一、“边缘人”概念的界定  
摘 要:“隐秀”是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鉴赏范畴。“隐秀”中的“隐”既是“爻象变互体”之“篇隐”,同时也是“秘响傍通,伏采潜发”之“情隐”;“隐秀”中的“秀”即一篇中凝虑文思警策之语。《荷塘月色》章法上讲究“篇隐”,文法上含蓄内敛亦致“英华耀树”之效,情感表达有隐有显,有藏有露,“隐”与“秀”的交融契合,产生了“余味曲包”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隐秀 章法 文法 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是
摘 要:伍尔夫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构思精妙。作品将主人公达洛维夫人与另外两位主人公──彼得和赛普提莫斯分别构成映衬关系。通过达洛维夫人与彼得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达洛维夫人不能像彼得那样率性地生活因而失去“自我”处于“被抛”状态的人生悲剧;通过达洛维夫人与赛普提莫斯的映衬关系,小说揭示了赛普提莫斯自杀来源于一战造成的“身体疾病”,也揭示了达洛维夫人的混迹于上流社会的矛盾、痛苦、麻木不仁的“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