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门匾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却被大众日渐遗忘,其原因是多样化的。当下,互联网处于主流地位,发展传播速度超乎我们想象。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体的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已是大势所趋,融媒体不仅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闽南门匾文化可以借助融媒体破除自身的发展难题实现流到留的转变,创造出吸引受众的流量作品和合理科学的传播体系实现文化的变现。在融媒体视域下继承和传播闽南门匾文化可以较好实现其文化、教育、经济价值。
【关键词】 闽南门匾文化 融媒体 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传播
一、融媒体传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1融媒体
互联网作为创新的先导力量,不断推动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媒体行业的不断更新、进步、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结合促使融媒体的产生。融媒体即“融”传统传媒和新兴传媒的优点于一身,以其优越的互动性将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光明日报曾对“融媒体”概念的给出了具体的界定,总编辑何东平对此有三点新论:“融媒体” 是让不同媒体间互相激发,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打造出一个更有渗透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融合发展后的媒体,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融媒体”最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例如同一篇关于闽南门匾文化的科普性文章在融媒体环境中,既可以刊登于纸质报刊符合大部分老年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发表于网络社交平台供另一部分受众阅读,这样便在融媒体视域下闽南门匾文化得到更多受众、更有效地推广。即“一稿多径,精准受众”,促进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1.2融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拥有活的生命,是先辈遗留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為准则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及鲜活的现实性,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民族自身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加深文化认同感和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在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借助融媒体的力量继承传统文化,能弥补传统文化本身传播方式单一和大众所接受程度低的限制。
二、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现状
2.1门匾文化
《辞海》对门匾的解释是“扁额”,或称“扁”、“额”,为挂在厅堂之上的题字横牌。《说文解字》载:“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2]。吴开英《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和相关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匾额这一建筑装饰艺术的形成,至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笔者及所在团队据实地考察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闽南门匾文化现在主要保留地在农村和老城区。以泉州地区为例,在于崑的《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泉州古厝》、《泉州名祠》等了解到泉州地区总共有42座宗祠家庙,分布在丰泽区的有3座,鲤城区的有22座,泉港区有12座,洛江区有4座,台商投资区有1座,其中有17座位于农村。门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家风传统和宗族精神。目前,部分门匾逐渐消失,这就迫切需要借助当今的传播环境和手段让其重焕光彩。
2.2闽南门匾文化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门匾已经消失。根据问卷调查将近80%人家已经没有再保留门匾。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宋元时期甚至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本应星罗棋布着大量的古祠堂和古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都已经消失不见。在于崑的《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中可知泉州市区历代宗祠只剩50座现存宗祠只有42座。如今行走在闽南的小村落,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门匾散落在各村落,这些散落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过往历史。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闽南地区的民俗、教育起到非常珍贵的文化价值。
2.3门匾消失原因分析
门匾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史洗礼,其内涵与种类愈加丰富。但近年来,在文化多样化、传承创新的新时代的浪潮下反而举步维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背景来看,影响闽南门匾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统文化的社会发展环境欠缺,阻碍门匾文化的发展。门匾文化的发展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快餐式的文化生活,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变淡,门匾文化遭受巨大冲击。新兴的大众文化更契合年轻人的需要,年轻人对传统门匾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力度不足。此外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激起大家对门匾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地方财政也更侧重于城市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在文化领域的专项经费较为欠缺,不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
2.门匾的消失归因于古厝的减少。笔者对泉州洛阳桥附近古厝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仅保留着部分门匾。洛阳桥附近主要是以开闽传芳为主还有竹林衍派、平阳衍派、樵塘衍派……纵使洛阳桥附近地区衍派丰富,但众多古厝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以至于有超过一半的建筑被挂上“危楼”的标识。归其原因主要是闽南门匾文化虽然属于传统文化,但其依附栖身的古厝属于私人财产,国家有关部门无法进行过多的干涉,而且古厝继承者没有文化保护意识、忽视对古厝的保护,甚至直接用现代化建筑将取而代之。这不仅破坏了传统古建筑,对门匾文化也是致命的打击。古厝是门匾依附栖身的重要标志,门匾和古厝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传统建筑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高楼大厦。所以古厝面临的难题就是无人居住、无人关注、无人保护,这也就导致古厝的大量减少,而依附于古厝的门匾自然也跟着消亡。所以古厝的减少是门匾文化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3.文化传承人不足,传统工艺的遗失。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人,只有不断的传承延续才可以永保生机和活力。随着上一代人的老去,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的一辈也不愿继承闽南门匾。文化传承欠缺,具有古代传统手艺盖楼的工匠师傅、泥水师傅、绘画师傅等民间艺人的受到新型建筑的冲击,这些门匾的制作古法以及古厝的建筑方法也因无人继承而遗失。况且当今古建筑保留较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对门匾的需求度不高。没有经济方面的刺激以至于没有人愿意传承,闽南门匾的文化也很难传承下去。
社会发展环境欠缺、古厝减少、文化继承人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文化传承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传承的结合,给予传统文化枯木逢春的机遇。
三、融媒体与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路径
门匾文化与融媒体相结合进行网络传播,首先要获得受众的关注,带动流量实现“留量”。在留量达到一定的基础的时候,可以建立科学的传播体系扩大“留量”的队伍,使门匾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门匾文化的传播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融媒体如何创作出吸引受众的流量作品的创作;二是传播体系如何科学地实现文化的变现。途径主要是引流和变现。
3.1引流
1.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路径,打造闽南门匾文化IP。“IP”就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但是现在更多的也指实现形态领域的品牌化。在文化市场上,IP指的是无形的、有商业开发潜质的“文化资产”[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信息的多元化和获取信息的多样化的特点,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可以让IP具有强大的生命力。IP通过互联网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使门匾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和活力。让门匾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焕发时代的生命力,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IP。IP之路的第一步,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两微一抖是近几年流行的媒体平台,特别是抖音带出了很多的网红名人如李佳琦、正善牛肉哥等等,一看口红就想到李佳琦、一看牛排就想到正善牛肉哥,这就是IP的魅力。闽南门匾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深入挖掘其中优质内容,使其具有时代的审美,再通过创新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甚至在自媒体平台的运行中也会吸引一定量的粉丝受众,形成粉丝的基础有利于门匾文化走出IP的第一步。IP形象第一步的形成也会促进门匾文化由点到面的发展,被更多人所熟知带来更多的流量。IP之路的第二步,将门匾文化和文创产品相结合。文创即文化、文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经过不同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经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4]。没有任何产业是不需要宣传和推广的,传统文化产业尤然。在新时期下,依靠融媒体的推广和传播,是门匾文化+文创最好的连接点。门匾文化经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创品牌借助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IP。制作门匾书签、门匾钥匙扣、门匾明信片、门匾邮票……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门匾文化、研究门匾文化。
2.通过数字化的载体,加深受众的感官体验。受众的感官体验是直接决定受众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5]。借助融媒体的手段,使门匾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与现代人们的生活兴趣相契合,可以加深受众的感官体验。首先,门匾文化的相关资料实现数字化,打造门匾文化的数字化平台。与网络云服务相结合,实现数据的共享便于人们的研究和了解。在一些地方志或是文物手册等著作里曾写道了闽南地区古祠堂、古厝的历史文化并简单提及到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各姓氏的“衍派”“传芳”例如《石狮古厝》《晋江古厝》《泉州市志》《石狮市志》《泉州文物手册》《八闽祠堂大全》[6]。门匾文化记录在各个地区的古厝材料或是地方志里,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分散化不便于大众的了解和研究。门匾文化涉及的宗族很多,如果要一一拜访将花费不少时间,而且纸质的资料也容易出现破损查找不方便的缺点。通过网络云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将家族的门匾文化与网络云相结合不仅可以随时更新还可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也便于宗族和其他人员了解家族的历史、门匾的文化内涵。门匾文化与VR技术的结合。5G 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连接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延迟的技术特征[7]。5G的高速率高容量带动VR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网络亲身经历和体会门匾文化。通過VR技术可以还原闽南古厝的场景,将闽南地区所有的古厝门匾连接在一起。受众可以借助VR技术实现对现场的走访和了解。VR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沉浸式的体验有代入感,即使没有在现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现代融媒体的传播方式,完善信息平台,利用VR沉浸式的体验可以大大改善受众的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感官体验。“流量”到“留量”的转变也会大大提高。
3.2变现
“变现”:通俗化的传播是闽南门匾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新手段。融媒体的特点就是整合多种传播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成现代科学传播体系。除了互联网的线上传播,传统媒体和线下宣传也是融媒体环境之闽南门匾文化重要传播路径。线下传播可以促进流量变现,即互联网流量向经济收益的转换。门匾文化通过网络宣传网罗大量流量并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文化收益。
1.开发闽南门匾旅游观光,闽南门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并不是因为本身不具价值,而是其所栖身的文化古厝在时代的发展中消失殆尽。现在的旅游行业十分流行,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和旅游公司合作,打造闽南门匾文化旅游胜地,规划旅游路线,将无人居住的古厝集中统一管理,做成具有闽南文化的民宿或古文化山庄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古建筑和城市的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入生命的活力。晋江五店市秉承的规划理念是基于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存留,通过保护和更新规划,打造“晋江街区博物馆”。五店市不仅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出当代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五店市对传统民居、古建筑并没有采用大拆搭建的方法而是将其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协调。以五店市为参照借助旅游产业保护闽南门匾文化,甚至可以将旅游收入用于闽南地区门匾文化的修缮和保护,不仅跟上时代的潮流,也留住了传统文化。 2.学校可以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培养高素质文化传承人才。闽南门匾文化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闽南门匾文化走进校园,增添闽南地区的特色课程或是校本课程,同时举办门匾文化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了解门匾文化的学习兴趣,带动门匾文化的传承,成为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者,做闽南文化的传承人。闽南文化借助教育的力量,吸引一代代学子的研究,闽南精神才会不断传承下去。南安溪美贵峰小学的读诗班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国明老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办读诗班,即为了通过学习诗歌陶冶情操也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王国明老先生的带领之下,很多人都加入贵峰村这个大家庭,不论男女老少都阻挡不住诗歌的魅力。贵峰诗社已经办了34期,每年参加的人数都高达三四百人。贵峰诗社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政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2001年,贵峰诗社代表团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汉诗大会上获得了“世界诗界传播奖”。
如果闽南门匾文化也可以像“中华第一诗村”一样借助学校作为主阵地,对闽南门匾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门匾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4.1文化价值
门匾作为一种寻根文化,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闽南人特别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源头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在门匾文化中可以体现所有的姓氏堂联都有“寻根联”,有的追寻自己的发祥地和本分支的开基祖,也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8]。门匾蕴含着家族的精神。主要是对本姓的名人雅士的道德品行以及丰功伟绩进行弘扬和传承,门匾文化中的上进精神是每一位子孙的精神追求,寄予着闽南人对未来的畅想。弘扬优秀家风,振奋家族正气,通过门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唤起崇祖意识,勉励后人激励后人不断进取。门匾文化作为闽南人的重要文化标识是对先祖精神的继承,通过融媒体进行宣传可以实现其民族文化凝聚力实现一定的文化价值。
4.2教育价值
融媒体实现门匾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可以通过融媒体让大家学习相关的门匾文化、实现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门匾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学习。门匾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闽南人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中国至圣先哲孔丘生于山东曲阜尼山,后人将“尼山流芳”冠孔姓门楣以勉励后代学习孔子之求知好学的品行;骆姓客家人拥有“四杰传芳”,“四杰”则指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凡此种种皆说明门楣被深深地刻印上以兴学为乐、耕读为本的的烙印[9]。以融媒体为媒介可以更加广泛地宣传教育思想,实现门匾文化的教育价值。
4.3经济价值
门匾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本身的商品化,通过门匾文化和文创产品的结合,制作明信片、书签、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再通过融媒体进行宣传,吸引受众,实现流量向经济的转变;第二种是以服务业为方向,通过融媒体宣传门匾文化旅游胜地,将门匾文化与文化休闲旅游和影视传媒业相结合,还可以借助VR手段既可以实现宣传也转化为一定的经济价值。
五、结束语
当今快节奏的传播环境和其较“阳春白雪”等特质是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难题。解决好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好互联网等传播路径,在网络时代用“流量”将传统文化留下。运用好融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文化本身傳播方式少的问题,大众所接受程度低的限制,以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拓阔传播方式。同时,融媒体本身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在双向互动中可以让受众更易接受传统文化。
参 考 文 献
[1]邓涛.厘清“融媒体”及相关概念[J].采写编,2015(03):6-7.
[2]于崑.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3]叶子豪.老字号品牌IP角色创新设计与应用推广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20.
[4]胡增颖.以“熊猫文化”为核心的成都旅游文创商品品牌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5]陈思远.现代传播中的“流量”作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推广为例[J].传播与版权, 2019, (8):117-120.
[6]于崑.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7]陈映.5G赋能未来传播:变革的前瞻[J].中国传媒科技,2020(08):15-18.
[8]王泉根.中国民间姓氏堂号堂联的文化透视[J].中国文化研究,1994(04):99-105+4.
[9]温建宁.赣南客家门匾的文化解读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24-225.
【关键词】 闽南门匾文化 融媒体 文化继承与发展 现代传播
一、融媒体传播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1融媒体
互联网作为创新的先导力量,不断推动着媒体行业的发展。媒体行业的不断更新、进步、融合已是大势所趋。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结合促使融媒体的产生。融媒体即“融”传统传媒和新兴传媒的优点于一身,以其优越的互动性将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光明日报曾对“融媒体”概念的给出了具体的界定,总编辑何东平对此有三点新论:“融媒体” 是让不同媒体间互相激发,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打造出一个更有渗透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融合发展后的媒体,既不是单纯的新媒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纸质媒体,而是融合之后的“融媒体”;“融媒体”最符合广大受众的需求。例如同一篇关于闽南门匾文化的科普性文章在融媒体环境中,既可以刊登于纸质报刊符合大部分老年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发表于网络社交平台供另一部分受众阅读,这样便在融媒体视域下闽南门匾文化得到更多受众、更有效地推广。即“一稿多径,精准受众”,促进传播效率的最大化。
1.2融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拥有活的生命,是先辈遗留的宝贵财富。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為准则仍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及鲜活的现实性,为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民族自身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加深文化认同感和促进民族的凝聚力。在快节奏的传播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发展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借助融媒体的力量继承传统文化,能弥补传统文化本身传播方式单一和大众所接受程度低的限制。
二、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现状
2.1门匾文化
《辞海》对门匾的解释是“扁额”,或称“扁”、“额”,为挂在厅堂之上的题字横牌。《说文解字》载:“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2]。吴开英《中国古戏台匾联艺术》认为:“从目前掌握的史料和相关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匾额这一建筑装饰艺术的形成,至少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笔者及所在团队据实地考察和网络问卷调查了解,闽南门匾文化现在主要保留地在农村和老城区。以泉州地区为例,在于崑的《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泉州古厝》、《泉州名祠》等了解到泉州地区总共有42座宗祠家庙,分布在丰泽区的有3座,鲤城区的有22座,泉港区有12座,洛江区有4座,台商投资区有1座,其中有17座位于农村。门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家风传统和宗族精神。目前,部分门匾逐渐消失,这就迫切需要借助当今的传播环境和手段让其重焕光彩。
2.2闽南门匾文化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门匾已经消失。根据问卷调查将近80%人家已经没有再保留门匾。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宋元时期甚至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本应星罗棋布着大量的古祠堂和古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都已经消失不见。在于崑的《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中可知泉州市区历代宗祠只剩50座现存宗祠只有42座。如今行走在闽南的小村落,还有一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门匾散落在各村落,这些散落的牌匾,无声地诉说着一段过往历史。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闽南地区的民俗、教育起到非常珍贵的文化价值。
2.3门匾消失原因分析
门匾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史洗礼,其内涵与种类愈加丰富。但近年来,在文化多样化、传承创新的新时代的浪潮下反而举步维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背景来看,影响闽南门匾文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统文化的社会发展环境欠缺,阻碍门匾文化的发展。门匾文化的发展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快餐式的文化生活,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逐渐变淡,门匾文化遭受巨大冲击。新兴的大众文化更契合年轻人的需要,年轻人对传统门匾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力度不足。此外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激起大家对门匾文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地方财政也更侧重于城市经济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在文化领域的专项经费较为欠缺,不能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
2.门匾的消失归因于古厝的减少。笔者对泉州洛阳桥附近古厝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仅保留着部分门匾。洛阳桥附近主要是以开闽传芳为主还有竹林衍派、平阳衍派、樵塘衍派……纵使洛阳桥附近地区衍派丰富,但众多古厝无人居住年久失修以至于有超过一半的建筑被挂上“危楼”的标识。归其原因主要是闽南门匾文化虽然属于传统文化,但其依附栖身的古厝属于私人财产,国家有关部门无法进行过多的干涉,而且古厝继承者没有文化保护意识、忽视对古厝的保护,甚至直接用现代化建筑将取而代之。这不仅破坏了传统古建筑,对门匾文化也是致命的打击。古厝是门匾依附栖身的重要标志,门匾和古厝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传统建筑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高楼大厦。所以古厝面临的难题就是无人居住、无人关注、无人保护,这也就导致古厝的大量减少,而依附于古厝的门匾自然也跟着消亡。所以古厝的减少是门匾文化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 3.文化传承人不足,传统工艺的遗失。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人,只有不断的传承延续才可以永保生机和活力。随着上一代人的老去,处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的一辈也不愿继承闽南门匾。文化传承欠缺,具有古代传统手艺盖楼的工匠师傅、泥水师傅、绘画师傅等民间艺人的受到新型建筑的冲击,这些门匾的制作古法以及古厝的建筑方法也因无人继承而遗失。况且当今古建筑保留较少,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对门匾的需求度不高。没有经济方面的刺激以至于没有人愿意传承,闽南门匾的文化也很难传承下去。
社会发展环境欠缺、古厝减少、文化继承人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文化传承出现难以为继的局面。随着互联网等新兴科技的发展,科技与传承的结合,给予传统文化枯木逢春的机遇。
三、融媒体与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路径
门匾文化与融媒体相结合进行网络传播,首先要获得受众的关注,带动流量实现“留量”。在留量达到一定的基础的时候,可以建立科学的传播体系扩大“留量”的队伍,使门匾文化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所以门匾文化的传播难点主要在于:一是融媒体如何创作出吸引受众的流量作品的创作;二是传播体系如何科学地实现文化的变现。途径主要是引流和变现。
3.1引流
1.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路径,打造闽南门匾文化IP。“IP”就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其原意为“知识财产所有权”或者“智慧财产所有权”,也称为智力成果权,但是现在更多的也指实现形态领域的品牌化。在文化市场上,IP指的是无形的、有商业开发潜质的“文化资产”[3]。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信息的多元化和获取信息的多样化的特点,借助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可以让IP具有强大的生命力。IP通过互联网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使门匾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和活力。让门匾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脱颖而出,焕发时代的生命力,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IP。IP之路的第一步,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两微一抖是近几年流行的媒体平台,特别是抖音带出了很多的网红名人如李佳琦、正善牛肉哥等等,一看口红就想到李佳琦、一看牛排就想到正善牛肉哥,这就是IP的魅力。闽南门匾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深入挖掘其中优质内容,使其具有时代的审美,再通过创新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甚至在自媒体平台的运行中也会吸引一定量的粉丝受众,形成粉丝的基础有利于门匾文化走出IP的第一步。IP形象第一步的形成也会促进门匾文化由点到面的发展,被更多人所熟知带来更多的流量。IP之路的第二步,将门匾文化和文创产品相结合。文创即文化、文明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经过不同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和提升,经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出高附加值产品[4]。没有任何产业是不需要宣传和推广的,传统文化产业尤然。在新时期下,依靠融媒体的推广和传播,是门匾文化+文创最好的连接点。门匾文化经过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打造自己的文创品牌借助自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IP。制作门匾书签、门匾钥匙扣、门匾明信片、门匾邮票……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门匾文化、研究门匾文化。
2.通过数字化的载体,加深受众的感官体验。受众的感官体验是直接决定受众去留的一个重要因素[5]。借助融媒体的手段,使门匾文化与科技相结合,与现代人们的生活兴趣相契合,可以加深受众的感官体验。首先,门匾文化的相关资料实现数字化,打造门匾文化的数字化平台。与网络云服务相结合,实现数据的共享便于人们的研究和了解。在一些地方志或是文物手册等著作里曾写道了闽南地区古祠堂、古厝的历史文化并简单提及到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各姓氏的“衍派”“传芳”例如《石狮古厝》《晋江古厝》《泉州市志》《石狮市志》《泉州文物手册》《八闽祠堂大全》[6]。门匾文化记录在各个地区的古厝材料或是地方志里,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过于分散化不便于大众的了解和研究。门匾文化涉及的宗族很多,如果要一一拜访将花费不少时间,而且纸质的资料也容易出现破损查找不方便的缺点。通过网络云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将家族的门匾文化与网络云相结合不仅可以随时更新还可以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也便于宗族和其他人员了解家族的历史、门匾的文化内涵。门匾文化与VR技术的结合。5G 作为下一代无线通信连接技术,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延迟的技术特征[7]。5G的高速率高容量带动VR技术的发展,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通过网络亲身经历和体会门匾文化。通過VR技术可以还原闽南古厝的场景,将闽南地区所有的古厝门匾连接在一起。受众可以借助VR技术实现对现场的走访和了解。VR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沉浸式的体验有代入感,即使没有在现场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现代融媒体的传播方式,完善信息平台,利用VR沉浸式的体验可以大大改善受众的体验,满足了受众的感官体验。“流量”到“留量”的转变也会大大提高。
3.2变现
“变现”:通俗化的传播是闽南门匾文化传承与推广的新手段。融媒体的特点就是整合多种传播方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形成现代科学传播体系。除了互联网的线上传播,传统媒体和线下宣传也是融媒体环境之闽南门匾文化重要传播路径。线下传播可以促进流量变现,即互联网流量向经济收益的转换。门匾文化通过网络宣传网罗大量流量并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实现文化收益。
1.开发闽南门匾旅游观光,闽南门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并不是因为本身不具价值,而是其所栖身的文化古厝在时代的发展中消失殆尽。现在的旅游行业十分流行,我们可以抓住机遇和旅游公司合作,打造闽南门匾文化旅游胜地,规划旅游路线,将无人居住的古厝集中统一管理,做成具有闽南文化的民宿或古文化山庄发挥它的价值,实现古建筑和城市的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入生命的活力。晋江五店市秉承的规划理念是基于街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存留,通过保护和更新规划,打造“晋江街区博物馆”。五店市不仅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出当代经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五店市对传统民居、古建筑并没有采用大拆搭建的方法而是将其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实现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协调。以五店市为参照借助旅游产业保护闽南门匾文化,甚至可以将旅游收入用于闽南地区门匾文化的修缮和保护,不仅跟上时代的潮流,也留住了传统文化。 2.学校可以作为宣传的主阵地,培养高素质文化传承人才。闽南门匾文化可以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闽南门匾文化走进校园,增添闽南地区的特色课程或是校本课程,同时举办门匾文化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了解门匾文化的学习兴趣,带动门匾文化的传承,成为闽南门匾文化的传播者,做闽南文化的传承人。闽南文化借助教育的力量,吸引一代代学子的研究,闽南精神才会不断传承下去。南安溪美贵峰小学的读诗班就是典型的例子,王国明老先生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办读诗班,即为了通过学习诗歌陶冶情操也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在王国明老先生的带领之下,很多人都加入贵峰村这个大家庭,不论男女老少都阻挡不住诗歌的魅力。贵峰诗社已经办了34期,每年参加的人数都高达三四百人。贵峰诗社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政策,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2001年,贵峰诗社代表团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汉诗大会上获得了“世界诗界传播奖”。
如果闽南门匾文化也可以像“中华第一诗村”一样借助学校作为主阵地,对闽南门匾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门匾文化传播的价值和意义
4.1文化价值
门匾作为一种寻根文化,受落叶归根思想的影响,闽南人特别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以及自己源头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在门匾文化中可以体现所有的姓氏堂联都有“寻根联”,有的追寻自己的发祥地和本分支的开基祖,也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8]。门匾蕴含着家族的精神。主要是对本姓的名人雅士的道德品行以及丰功伟绩进行弘扬和传承,门匾文化中的上进精神是每一位子孙的精神追求,寄予着闽南人对未来的畅想。弘扬优秀家风,振奋家族正气,通过门匾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唤起崇祖意识,勉励后人激励后人不断进取。门匾文化作为闽南人的重要文化标识是对先祖精神的继承,通过融媒体进行宣传可以实现其民族文化凝聚力实现一定的文化价值。
4.2教育价值
融媒体实现门匾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可以通过融媒体让大家学习相关的门匾文化、实现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是门匾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学习。门匾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闽南人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中国至圣先哲孔丘生于山东曲阜尼山,后人将“尼山流芳”冠孔姓门楣以勉励后代学习孔子之求知好学的品行;骆姓客家人拥有“四杰传芳”,“四杰”则指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凡此种种皆说明门楣被深深地刻印上以兴学为乐、耕读为本的的烙印[9]。以融媒体为媒介可以更加广泛地宣传教育思想,实现门匾文化的教育价值。
4.3经济价值
门匾文化经济价值的实现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本身的商品化,通过门匾文化和文创产品的结合,制作明信片、书签、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再通过融媒体进行宣传,吸引受众,实现流量向经济的转变;第二种是以服务业为方向,通过融媒体宣传门匾文化旅游胜地,将门匾文化与文化休闲旅游和影视传媒业相结合,还可以借助VR手段既可以实现宣传也转化为一定的经济价值。
五、结束语
当今快节奏的传播环境和其较“阳春白雪”等特质是影响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要难题。解决好传统文化在融媒体时代传播的关键就是要利用好互联网等传播路径,在网络时代用“流量”将传统文化留下。运用好融媒体可以突破传统文化本身傳播方式少的问题,大众所接受程度低的限制,以多种传播手段的结合拓阔传播方式。同时,融媒体本身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在双向互动中可以让受众更易接受传统文化。
参 考 文 献
[1]邓涛.厘清“融媒体”及相关概念[J].采写编,2015(03):6-7.
[2]于崑.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3]叶子豪.老字号品牌IP角色创新设计与应用推广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20.
[4]胡增颖.以“熊猫文化”为核心的成都旅游文创商品品牌管理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5]陈思远.现代传播中的“流量”作用——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的推广为例[J].传播与版权, 2019, (8):117-120.
[6]于崑.泉州古祠堂、古厝门楣匾额的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8.
[7]陈映.5G赋能未来传播:变革的前瞻[J].中国传媒科技,2020(08):15-18.
[8]王泉根.中国民间姓氏堂号堂联的文化透视[J].中国文化研究,1994(04):99-105+4.
[9]温建宁.赣南客家门匾的文化解读与利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