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生命的希望

来源 :党员生活·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digy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绿树掩映下的休闲长廊。外面下着大雨,就医的患者和家属们,可以通过有顶棚的长廊步入门诊大楼,也可以在红色的木长椅上稍事休息。不时,有医护人员和患者匆匆经过,一派安静有序的情景。
  8个月前,这里曾经有一场硬仗打响。当时,疫情汹涌而来,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院区紧急开设了24个发热病区,整个襄阳地区所辖的9个县市区中的危重症患者,都被集中到这里的重症ICU来救治。
  襄阳市中心医院急诊ICU党支部书记、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曹锋生,带领50多位医护人员,在这最艰苦、最危险、最困难的地方奋战了2个多月。从1月21日开始,这里的发热病房累计收治住院患者1230多人,成功救治了45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
  党员先锋,为了希望全力以赴
  1月21日,一条支援东津院区的动员令发在工作群里,立刻沸腾了:“我申请结束休假,安排我做什么都可以!”“曹主任,我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义不容辞,我随时可以上一线!”
  看着屏幕上不断闪出的一条条请战信息,曹锋生激动而心疼。来不及和家人当面告别,当天,他就带着由25名医护人员临时组建的重症突击队登上了前往襄阳市中心医院东津发热病房的大巴车。
  重症ICU病房收治的患者,大都是高龄且有基础疾病的危重症患者,其中有不少年龄在80岁以上。在ICU,谁也不知道风险和意外什么时候会到来。“哪怕是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曹锋生说。
  2月中旬的一天,病房内,专家会诊正在紧张地进行。一位60多岁的老年重症患者,已经转入ICU近20天。此前已经先后使用过插管治疗和ECMO人工肺,但ECMO撤机后,还需要长时间呼吸机治疗。如果不采取切开气管治疗的方式,可能会呼吸衰竭而死。
  然而,医院的ICU病房都不是负压病房,切管治疗对医护人员有极大的感染风险。
  两难之下,曹锋生一锤定音:“作为医生,必须把拯救患者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经全院专家组讨论后,做出慎重决断,把患者转到单独病房隔离,指定专门的医护人员采用正压呼吸器做好防护,最后这位患者的气管切开手术终于完成。
  这样的生死抉择,在ICU每天都在发生。“作为党员,责无旁贷。”在两个多月里,曹锋生身边的同事,在他的安排下已经轮休了2轮,但他自己却一天也没有休息。一件黑色的羽绒服,在他身上一直从冬天穿到了春天。
  在广大党员的感召下,院党委陆续收到来自抗疫一线的90余封“火线”入党申请书,并接收10名“白衣战士”为中共预备党员。
  大医精诚,ICU里的生死时速
  1月31日凌晨1点,东津ICU ECMO人工肺战队即将开展襄阳市第一例危重型新冠肺炎人工肺救治工作。
  当曹锋生主持完全市专家组讨论回到队员面前,15个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现场一片沉寂。“有没有信心?”曹锋生话音未落,大家一起高呼:“有!”一场史无前例的手术开始了。
  笨重的防护服、模糊的护目镜,让过去熟练的操作变得异常困难,ICU内的空气近乎凝固!剪管、接静脉管、接动脉管、开机,当看到因缺氧变得黝黑的血液流过ECMO机器变得异常鲜红后回到患者体内时,“手术成功了!”
  第一例新冠肺炎ECMO人工肺的成功救治,更加坚定了大家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
  每一台人工肺都需要2名专科护士24小时盯守,每一次病人翻身都需要最少5个人小心翼翼地操作。这一切努力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够为患者重新赢得生命的转机。
  作为医院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副组长,曹锋生每天坚持到ICU病区查房。他带領团队成功救治襄阳市第一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还率先在襄阳开展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
  在得知武汉疫情严重而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后,他克服科室人员紧张的现状,先后抽调6名精兵强将分两批次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医者柔情,为患者炖上暖心鸡汤
  “趁热把鸡汤喝了吧,是曹主任给您炖的呢。”3月的一个清晨,护士长梁玉红,将鸡汤端到了患者的床前。
  疫情初始,医院物资紧缺。在查房时,有一位患者告诉梁玉红,想喝点鸡汤。曹锋生得知后,在回去休息时,就自己炖了一锅鸡汤,带到了医院。
  其实,自从进入隔离ICU开展工作以来,曹锋生每天早上8点开始工作,查房、会诊、为病人进行治疗,往往一干就到了晚上九十点。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在医院里吃盒饭。
  “工作上,他就是那样没日没夜的,但作为科室主任,能这样去想着病人,弄不到鸡汤的时候,他自己回去做,让我很受触动。”护士长感动地说。
  曹锋生关注细节,为了缓解患者心理恐惧,他组织全科商讨了详细的心理治疗方案,亲自为患者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他们的孤独感、恐惧感,尽可能满足其所需。
  “曹主任,过段时间,我一定要请您喝酒!”3月初,50多岁的老杨出院时,激动地对着曹锋生感谢不已。很难想象,老杨刚刚转院过来时,已经几乎白肺,信心全无。
  每天查房时,曹锋生注意给患者们进行“话疗”,鼓舞信心。“老周出院了,听说了没有?”“今天又有个转到普通病房的。”“小李已经转阴了。”患者们也慢慢积极乐观起来,发挥聪明才智,变换体式,缓解病痛,还相互鼓励、打气。
  多年来,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曹锋生在一线还参与和组织过数次重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他身先士卒,实地参与抢救伤病员,制定和修订治疗方案,关心关照患者生活。
  从山村中走出的曹锋生,还常年带着门急诊党支部医师和护士下乡义诊,为大山里的群众送医送药。多年来,一面面锦旗、一次次患者和家属专程到院当面致谢,见证了22年党龄的曹锋生无悔的誓言与担当。
其他文献
1921年夏,中共一大代表在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上讨论并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份决议,并选举产生了中央局,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自此开启。以红船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重回南湖时写下这样的诗句:“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对“红船精神”作了概
期刊
千难万难,问计于民就不难。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主持基层代表座谈会,听取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对“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正确的道路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我们要眼睛向下,把顶层设计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充分发揚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是我们党带领
期刊
今年94岁的老英雄张计发是电影《上甘岭》中“英雄连长”张忠发的人物原型。他于1926年出生,1945年6月参军,194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作为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连长,带着全连浴血奋战,七连荣获集体一等功。离休后,张计发把关心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多年来,他不辞辛劳的走遍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廣东等省区,深入学校、工厂、部队,先后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  
期刊
几天前,刚好是母亲六十五岁的生日,由于单位有事不能回家,便打了个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熟悉的声音,叫我不要挂念,要以工作为先,一个人在外,要吃饱穿暖,照顾好自己。  我們村毗邻麻城、安徽金寨,是大别山中一处偏远、闭塞的小山村。由于资源匮乏,同村的孩子读书很少,到了14岁左右,读过小学毕业,都出去到江浙沪等发达地区打工去了。  可是母亲却相当支持我读书,经常告诉我,作为农家的孩子,多读点书、多认
期刊
2019年9月10日,我来到解放军990医院信阳院区,看望在此疗养的老英雄张计发。  前期接到采访任务时,当知道张计发老人就是电影《上甘岭》里张忠发连长的原型,我的内心不免有些忐忑和紧张。少年时代曾看过这部电影,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硝烟弥漫的战场画面令人难以忘怀,而志愿军战士们艰苦卓绝的顽强抵抗更是让人潸然泪下。这么多年过去了,战功赫赫的老英雄会如何向我们讲述他的战斗故事呢?  张老比我们想象的模
期刊
编者按:为助力疫后、灾后重振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将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渡过当下难关,今年7月,在湖北省委人才办的大力推动下,全省首批449名专家人才出发,奔赴湖北各大小微企业开展服务。  449名专家人才中,239名科技人才赴省内239家中小微企业担任“科技副总”,210名院士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一线讲学、专题培训、技术诊断和指导。他们充当企业的“技术顾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
期刊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选举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核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对于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和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把建立健全党内选举制度作为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不仅要求恢复党内民主选
期刊
《条例》公开发布之际,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条例》制定颁布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制定《条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党内选举制度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条例》是规范基层党组织选举的重要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选举工作,对坚持和加强党的
期刊
见到吴华平时,他戴着一副方形玻璃眼镜,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脚上蹬着一双运动鞋,身形站得笔直。除了晒得黝黑的皮肤,他与印象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迥然不同,身上透着一副专家学者的气息。  不论是说起农业产业、国家政策还是耕种劳作、育苗插秧,他都十分健谈。眼前的吴华平,更像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的新型“专家型”农民。  吴华平扎根农业的几十年,是伴随着中国农业深化改革的几十年。他似乎踩在了每
期刊
在遥远的伊拉克巴士拉市,湖北工程有限公司的鲁迈拉730MW联合循环扩建项目保持着机器轰鸣、吊臂运转,一派朝气蓬勃的景象交织成抗疫复工的“协奏曲”,这一切离不开该项目“掌舵人”郑浩的努力和坚守。  他带领着项目管理团队用“三把火”来督导和落实疫情防控工作,为项目的疫情防控和保障生产贡献了力量。  第一把火:“疫”不容辞,迎难而上  2月初,湖北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海外项目召开了海外生产防控疫情云会议。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