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教育要根据学生特性,“同课异构”是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实例出发,谈如何让课堂做到适应学生特性。
【关键词】同课异构;特性;剖析
2019年1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科组的组织下,沙尾一小学与石排小学开展 “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我作为学校语文科组长,很荣幸主持此活动的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本次“同课异构”的内容是《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沙尾一小学陈老师与石排小学郭老师分别执教了这节课。两位老师勇挑重担,用童心和慧心带领孩子们徜徉于语文学习“场”中,吸收吐纳,聚焦文体,各有千秋。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我感悟到: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同课异构”是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只有让课堂做到适应学生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沙尾一小学陈均容主任在设计17课《爬天都峰》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将单元目标定位在“把一件事写清楚”上,着眼的是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石排小学郭结妹老师在17课《爬天都峰》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郭老师课上先讓学生做好审题,填好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利用本课文所学的方法,以及习作例文的指导方法练习作文。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作文。着重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体现学生素养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为此,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天性,使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儿童内在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特性的课堂。
1.学生特性引导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堂中根据学生特性适当的协调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特性相一致。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总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设定教学目标,比如制定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时。会不自觉的把一些成人的要求和看法加入其中。学生由于他的特性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不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特性相适应,做到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协调一致。
案例二郭老师课上先让学生做好审题,填好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利用本课文所学的方法,以及习作例文的指导方法练习作文。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作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又体现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2.学生特性引导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学生具有好玩、爱动、调皮等众多特性,这些天性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恰当的选择特性用在语文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通过观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兴趣、需要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熟悉学生活动中的内容。案例一:教师通过交谈了解到学生对爬山很感兴趣。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形容成爱爬山的作者、有信心的老爷爷等,与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要有选择。在熟悉学生喜欢的事物后,教师就会思考如何利用它来进行教学?可以用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利用它来学习哪些知识点?哪些方面应该加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中,案例二进行了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在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时,教师大胆引入了选择内容,学生不仅学的有趣,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信心。
通过了解学生生活,还对谈话、游戏等学生喜欢的事物参照上面的方法进行了拓展,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信心的教育,进行有效引导,做到一举两得。
3.学生特性引导教学过程的协调
谁最了解学生?不是教师,不是家长,而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人,结果造成教师教的不是学生想要的效果。教学需要教师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顺应他们的特性,由他们决自行决定探究(学习)过程。
案例二:教师在教学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按一定顺序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顺应儿童好奇、喜探究的特性,使教的过程与学的实际过程相符合。在教学此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了按一定顺序写一件事这一内容,都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写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流程来教学此内容时。发现有学生马上向教师提出要求:“郭老师,你不要讲了,我们自己写好了!”,教师说:“你要自己去做,可是其他同学需要我讲解啊!”。哪知话音刚落,很多学生跟着说:“不要讲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不懂就问你呗!”。看来他们对教师的教已经不想在老师程序式的讲授下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只能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展示作品→反馈→完成。
通过这样的改变,教师发现学生比以往上课更专心;遇到问题时,敢于向老师、同学请教;减少了老师的讲解,改变被老师牵着走的习惯,学习更主动;教师在学生的要求下调整的教学过程恰好顺应了学生爱探究的特性,比以前更有效。
为此,教学中,教师采用“先试后导”式教,学生采用“先练后讲”式学,同化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
4.学生特性引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狼孩”故事中的狼孩,即使没有人教他,他也会学习,只是他学的对象是狼,虽然后来被人找回并进行教育,可惜他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宝贵期,所以最终只能成为具有狼性的孩子。从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人要生存就会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所以学习是人的特性;要对孩子的学习特性进行点拨,使他们无意识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一:学生在学习“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在巡视中发现,有学生不通过看书也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教师觉得这个学生很了不起,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的?”,学生说:“我就是从自己爬山的经历来想象的,果然被我想对了”。教师意识到,这个学生其实用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在了学习中进行对比的学习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进行了点拨,着重介绍这种“亲身经历的事进行比较”的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学习。
通过这样的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在学习“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有意识的利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学习新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学生学习特性往往是在无意识发生,教师把无意识的特性进行点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喜欢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在教育教学上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引导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协调、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使教与学同化,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同课异构;特性;剖析
2019年11月,在广州市南沙区教育发展中心语文科组的组织下,沙尾一小学与石排小学开展 “同课异构” 教研活动。我作为学校语文科组长,很荣幸主持此活动的开展。这次教研活动让我收获颇多。
本次“同课异构”的内容是《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沙尾一小学陈老师与石排小学郭老师分别执教了这节课。两位老师勇挑重担,用童心和慧心带领孩子们徜徉于语文学习“场”中,吸收吐纳,聚焦文体,各有千秋。通过活动的开展,让我感悟到: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同课异构”是优化课堂的重要途径。只有让课堂做到适应学生特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沙尾一小学陈均容主任在设计17课《爬天都峰》时的教学目标如下: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2.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将单元目标定位在“把一件事写清楚”上,着眼的是学生基本习作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石排小学郭结妹老师在17课《爬天都峰》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知道可以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郭老师课上先讓学生做好审题,填好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利用本课文所学的方法,以及习作例文的指导方法练习作文。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作文。着重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体现学生素养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反思
驱使儿童发展的是本能的需求,是特性所在。为此,教育要充分尊重儿童天性,使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儿童内在的发展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设符合学生特性的课堂。
1.学生特性引导教学目标的定位
课堂中根据学生特性适当的协调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特性相一致。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总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认识设定教学目标,比如制定按一定顺序写事,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时。会不自觉的把一些成人的要求和看法加入其中。学生由于他的特性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不相一致。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特性相适应,做到教学目标与学生认知水平协调一致。
案例二郭老师课上先让学生做好审题,填好要写的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利用本课文所学的方法,以及习作例文的指导方法练习作文。最后学生互相交流作文,参考同学的建议修改作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又体现了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
2.学生特性引导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学生具有好玩、爱动、调皮等众多特性,这些天性没有好坏之分。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恰当的选择特性用在语文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走近学生,通过观察,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兴趣、需要的课程。
首先,教师要熟悉学生活动中的内容。案例一:教师通过交谈了解到学生对爬山很感兴趣。在课堂中,教师把学生形容成爱爬山的作者、有信心的老爷爷等,与学生有了共同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对学生活动要有选择。在熟悉学生喜欢的事物后,教师就会思考如何利用它来进行教学?可以用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利用它来学习哪些知识点?哪些方面应该加以注意?对学生的学习中,案例二进行了有选择性地加以利用,在学生学习课文知识时,教师大胆引入了选择内容,学生不仅学的有趣,而且在实际使用中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信心。
通过了解学生生活,还对谈话、游戏等学生喜欢的事物参照上面的方法进行了拓展,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信心的教育,进行有效引导,做到一举两得。
3.学生特性引导教学过程的协调
谁最了解学生?不是教师,不是家长,而是学生自己。教师在教学时,常常会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他们看作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的人,结果造成教师教的不是学生想要的效果。教学需要教师俯下身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想法,顺应他们的特性,由他们决自行决定探究(学习)过程。
案例二:教师在教学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按一定顺序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顺应儿童好奇、喜探究的特性,使教的过程与学的实际过程相符合。在教学此内容前,学生已经学了按一定顺序写一件事这一内容,都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写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师用同样的教学流程来教学此内容时。发现有学生马上向教师提出要求:“郭老师,你不要讲了,我们自己写好了!”,教师说:“你要自己去做,可是其他同学需要我讲解啊!”。哪知话音刚落,很多学生跟着说:“不要讲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不懂就问你呗!”。看来他们对教师的教已经不想在老师程序式的讲授下完成学习任务。此时教师只能将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展示作品→反馈→完成。
通过这样的改变,教师发现学生比以往上课更专心;遇到问题时,敢于向老师、同学请教;减少了老师的讲解,改变被老师牵着走的习惯,学习更主动;教师在学生的要求下调整的教学过程恰好顺应了学生爱探究的特性,比以前更有效。
为此,教学中,教师采用“先试后导”式教,学生采用“先练后讲”式学,同化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
4.学生特性引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狼孩”故事中的狼孩,即使没有人教他,他也会学习,只是他学的对象是狼,虽然后来被人找回并进行教育,可惜他已经错过了学习的宝贵期,所以最终只能成为具有狼性的孩子。从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人要生存就会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适应环境,所以学习是人的特性;要对孩子的学习特性进行点拨,使他们无意识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
案例一:学生在学习“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教师请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在巡视中发现,有学生不通过看书也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教师觉得这个学生很了不起,就问他:“你是怎么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的方法的?”,学生说:“我就是从自己爬山的经历来想象的,果然被我想对了”。教师意识到,这个学生其实用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在了学习中进行对比的学习方法,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新的知识。教师及时抓住时机,对学生的无意识学习进行了点拨,着重介绍这种“亲身经历的事进行比较”的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学习。
通过这样的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在学习“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这一内容时,有意识的利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来学习新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学生学习特性往往是在无意识发生,教师把无意识的特性进行点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良师益友,成为喜欢的学习方法。
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在教育教学上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性引导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过程的协调、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使教与学同化,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