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演唱之所以能够动人心弦,其重要的原因是演唱者对歌曲艺术表现进行地多方面处理与加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作品内容风格、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这些都得益于演唱主体的思维对歌曲建立地深刻认识及完成的有声、有情、有字、有形的艺术再创作。利用大脑思维对作品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机的分析和研究,经过自我设计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演唱才不会如报流水账一般索然无味,演唱者才能置身于作品情境,更加生动地将作品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和描绘。况且,艺术本身来源于生活却也不是生活的照搬照抄,思维源泉将符合作品內容的生活体验进行高度概括、集中升华,方便歌词语言的理解和深入,对于作品呈现出来的情感能够正确地加以思辨,从而为恰到好处、感人肺腑的演唱提供契机,也为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意,诠释作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思维;歌唱艺术表现;作用
一,帮助演唱者置身曲中,利于作品形象的塑造
一部作品无论是景物的描述、人物的撰写、还是故事情节事件的阐述及发展,都会通过相应的创作意境体现一定的艺术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变成了干巴巴的枯燥说教,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失去了浪漫的、抒情的艺术格调。”艺术形象的塑造说到底是由演唱者倾注感受和乐思的思维活动所控制的。它离不开演唱者恰如其分地运用大脑思维,调动内部发声器官变化自己的声音更好地为作品形象或角服务,也离不开演唱者适宜的外部肢体表演方式赋予作品艺术形象独有的神态,使塑造、表现出来的形象更加“传神”,方便观众进入作品,感受作品,在感知形象的同时领略演唱的艺术美,得到精神上的受。
例如由宋斌延作词,尚德义作曲地创作歌曲《七月地草原》,作者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对“釆花的小蜜蜂,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悠悠吹来的秋风,滚滚卷动的绿浪,犹如云朵的羊群,犹如银星的毡房,唱歌的百灵……”进行多方面地描绘,给人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迷人画卷。演唱者在处理这首诗情画意的作品前,要通过思维心理活动,将自己置身于曲中描绘的诸多景象中,做到“物我同化”,然后从演唱这个角度综合性地去思考,把曲中描绘的各种景物形象转化为七月份栩栩如生地草原总体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并通过对草的赞美之情达到“物我交融、情随物动”的境界。又比如说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这首歌曲,曲中景物和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人物形象占据作品主要地位并以叙述者(讲述曲中故事的旁观者)、父亲(一个担心和呵护儿子的慈父)、儿子(看到魔王可怕形象,受到魔王诱惑与挟制的极度恐惧的孩子)、魔王(故作温柔、狡诈蛊惑、欺骗小孩的魔鬼)四种形象作为塑造的核心。这些均需要演唱者置身歌曲情境中,在“人我一体”的意识下将自己看作歌中出现的具体角色,感受词曲作家的思路,在思维的调控下将歌词信息反馈于大脑进行提炼分析、加工概括,并以内部与外部动作即歌声与肢体表演的方式,尽善尽美地运用不同声调与语气刻画出别具一格的四种人物形象。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有了依据,作品形象塑造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演唱自然能够深入细致地引发观众情思,被观众接受。
二,再现演唱者的生活体验,方便歌词语言的理解
歌曲的成功演唱,离不开演唱主体的深思熟虑与精于谋篇。在进行声音与情感、审美与体验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歌词语言进行体验与感受、分析与综合、加工与概括、集中与升华等一系列地思考。较好地理解歌词语言,捕捉内心感受和诉诸心灵情感,得益于演唱主体对歌词内容语言及情感独有的生活体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歌词语言的理解就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脱离了情理,演唱艺术就无法灌注生命,自然就无法摇撼观众的心灵,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那么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来源于何处?它来源于演唱者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和间接体验。演唱主体在思维意识的指导下,将日常生活体验中的素材累积库存与头脑中进行分类归档,一旦理解有所需要,便会刺激到演唱者已有的体验,倾向性地移位到歌词语言的内容中去。在此基础上,演唱者的思维还会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概括升华,方便演唱主体更好地理解歌词语言,产生新的艺术情感,激发再创作的欲望,实现作品的构思意图。例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通过家乡桃花的盛开及上桃园观赏桃花、观摩桃花节演出的亲身体验,思维对释放出来的歌词语言信息进行分析,把内心唤起的与桃花有关地体验进行综合归纳,并将这些信息反映到大脑中闪现出一幕幕桃花娇艳盛开的画面。尽管现在无法触及,但再现的体验情景使自己仿佛就在桃园里,仿佛皈依在日夜思念的故乡中,这种再现的亲身体验方便演唱者将情感活动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契合作品情境,对于歌词语言的理解和进行艺术创作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引发演唱者的思辨意识,正确处理作品的情感
“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是作品演唱的灵魂。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感情基调,作品内涵不同,从五彩缤纷、七情六欲的情感世界中流露出来的人的情感就各不相同。如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达的草原儿女对家乡无限热爱思恋的情感;歌剧选段《一抹夕阳》表达了子君对美好爱情无限向往憧憬的情感;意大利歌剧选段《火焰在燃烧》表达了阿苏切娜苦难与复仇、爱与恨交织的情感;歌曲《黄河怨》表达了曲中妇女对痛失丈夫、孩子、家园的悲伤及对敌人仇恨等情感。诸多情感的正确处理与表达需要演唱者的思维进行分析瑞摩,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作品,要在充分了解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歌词大意后,将思维定位为传达何种情感,并在演唱中倾注于歌声,完成作品的艺术表现。
由于声乐作品感情要求的多样性,与此相关的作品情感也就出现了易变性,诸如此情况就需要演唱者的思维参与其中,引发思辨意识,为正确判断作品的情感提供必要的筹码。如《北风吹》这首歌剧选段,情感的起伏易变充斥其中,像“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在演唱这句歌词时,需要演唱者将词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大脑思维设想出天真烂漫的喜儿拿到大婶给的吃的,然后高高兴兴回家,准备跟要回家的爹爹过年的那种开心愉悦的心情,演唱中要注意体现这种情感;当唱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时,情绪顿时出现转折,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思辨意识对歌中的情感进行正确辨别,用歌声将喜儿那种急切盼望爹爹平安回家,忧郁的情感表達出来唱到“大婶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时,伴随大脑意识对喜儿的心理进行—次的设想,想到爹爹回来能吃上自己做的玉米饼子,内心情感又变得开心喜悦起来。从这首作品来看,通过思维活动引发出来的思辨意识能够帮助演唱者对作品内容做出正确的定位,准确地揭示出内容要和情感变化,还有助于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将作品变化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不会感到絮烦,从而实现唱山则情满于山,歌海则意溢于海,给人以强烈感染力和鼓舞力的艺术境界。
结语
在声乐学习中,所有的学习与演唱都需要实践者本身对声音及演唱中各个要素的分辨思维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及产生的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将会使自己对歌唱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理性地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声乐学习与实践减少盲目性,从而达到歌唱中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孜孜.声乐学习中的正确思维方式探析[J].中国音乐.2009(02)
[2]傅国庆.歌唱活动中的思维方法[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4)
【关键词】:思维;歌唱艺术表现;作用
一,帮助演唱者置身曲中,利于作品形象的塑造
一部作品无论是景物的描述、人物的撰写、还是故事情节事件的阐述及发展,都会通过相应的创作意境体现一定的艺术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变成了干巴巴的枯燥说教,离开了艺术形象,就失去了浪漫的、抒情的艺术格调。”艺术形象的塑造说到底是由演唱者倾注感受和乐思的思维活动所控制的。它离不开演唱者恰如其分地运用大脑思维,调动内部发声器官变化自己的声音更好地为作品形象或角服务,也离不开演唱者适宜的外部肢体表演方式赋予作品艺术形象独有的神态,使塑造、表现出来的形象更加“传神”,方便观众进入作品,感受作品,在感知形象的同时领略演唱的艺术美,得到精神上的受。
例如由宋斌延作词,尚德义作曲地创作歌曲《七月地草原》,作者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对“釆花的小蜜蜂,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悠悠吹来的秋风,滚滚卷动的绿浪,犹如云朵的羊群,犹如银星的毡房,唱歌的百灵……”进行多方面地描绘,给人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迷人画卷。演唱者在处理这首诗情画意的作品前,要通过思维心理活动,将自己置身于曲中描绘的诸多景象中,做到“物我同化”,然后从演唱这个角度综合性地去思考,把曲中描绘的各种景物形象转化为七月份栩栩如生地草原总体艺术形象进行塑造,并通过对草的赞美之情达到“物我交融、情随物动”的境界。又比如说舒伯特创作的《魔王》这首歌曲,曲中景物和人物形象交织在一起,人物形象占据作品主要地位并以叙述者(讲述曲中故事的旁观者)、父亲(一个担心和呵护儿子的慈父)、儿子(看到魔王可怕形象,受到魔王诱惑与挟制的极度恐惧的孩子)、魔王(故作温柔、狡诈蛊惑、欺骗小孩的魔鬼)四种形象作为塑造的核心。这些均需要演唱者置身歌曲情境中,在“人我一体”的意识下将自己看作歌中出现的具体角色,感受词曲作家的思路,在思维的调控下将歌词信息反馈于大脑进行提炼分析、加工概括,并以内部与外部动作即歌声与肢体表演的方式,尽善尽美地运用不同声调与语气刻画出别具一格的四种人物形象。演唱者的情感表现有了依据,作品形象塑造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演唱自然能够深入细致地引发观众情思,被观众接受。
二,再现演唱者的生活体验,方便歌词语言的理解
歌曲的成功演唱,离不开演唱主体的深思熟虑与精于谋篇。在进行声音与情感、审美与体验等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歌词语言进行体验与感受、分析与综合、加工与概括、集中与升华等一系列地思考。较好地理解歌词语言,捕捉内心感受和诉诸心灵情感,得益于演唱主体对歌词内容语言及情感独有的生活体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歌词语言的理解就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真实、脱离了情理,演唱艺术就无法灌注生命,自然就无法摇撼观众的心灵,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那么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来源于何处?它来源于演唱者通过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所获得的亲身体验和间接体验。演唱主体在思维意识的指导下,将日常生活体验中的素材累积库存与头脑中进行分类归档,一旦理解有所需要,便会刺激到演唱者已有的体验,倾向性地移位到歌词语言的内容中去。在此基础上,演唱者的思维还会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概括升华,方便演唱主体更好地理解歌词语言,产生新的艺术情感,激发再创作的欲望,实现作品的构思意图。例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通过家乡桃花的盛开及上桃园观赏桃花、观摩桃花节演出的亲身体验,思维对释放出来的歌词语言信息进行分析,把内心唤起的与桃花有关地体验进行综合归纳,并将这些信息反映到大脑中闪现出一幕幕桃花娇艳盛开的画面。尽管现在无法触及,但再现的体验情景使自己仿佛就在桃园里,仿佛皈依在日夜思念的故乡中,这种再现的亲身体验方便演唱者将情感活动与生活体验融为一体、契合作品情境,对于歌词语言的理解和进行艺术创作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三,引发演唱者的思辨意识,正确处理作品的情感
“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和砥柱”,是作品演唱的灵魂。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感情基调,作品内涵不同,从五彩缤纷、七情六欲的情感世界中流露出来的人的情感就各不相同。如歌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表达的草原儿女对家乡无限热爱思恋的情感;歌剧选段《一抹夕阳》表达了子君对美好爱情无限向往憧憬的情感;意大利歌剧选段《火焰在燃烧》表达了阿苏切娜苦难与复仇、爱与恨交织的情感;歌曲《黄河怨》表达了曲中妇女对痛失丈夫、孩子、家园的悲伤及对敌人仇恨等情感。诸多情感的正确处理与表达需要演唱者的思维进行分析瑞摩,面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作品,要在充分了解词曲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歌词大意后,将思维定位为传达何种情感,并在演唱中倾注于歌声,完成作品的艺术表现。
由于声乐作品感情要求的多样性,与此相关的作品情感也就出现了易变性,诸如此情况就需要演唱者的思维参与其中,引发思辨意识,为正确判断作品的情感提供必要的筹码。如《北风吹》这首歌剧选段,情感的起伏易变充斥其中,像“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在演唱这句歌词时,需要演唱者将词曲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利用大脑思维设想出天真烂漫的喜儿拿到大婶给的吃的,然后高高兴兴回家,准备跟要回家的爹爹过年的那种开心愉悦的心情,演唱中要注意体现这种情感;当唱到“爹出门去躲债,整七那个天,三十那个晚上还没回还”时,情绪顿时出现转折,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思辨意识对歌中的情感进行正确辨别,用歌声将喜儿那种急切盼望爹爹平安回家,忧郁的情感表達出来唱到“大婶给了玉茭子面,我等我的爹爹回家过年”时,伴随大脑意识对喜儿的心理进行—次的设想,想到爹爹回来能吃上自己做的玉米饼子,内心情感又变得开心喜悦起来。从这首作品来看,通过思维活动引发出来的思辨意识能够帮助演唱者对作品内容做出正确的定位,准确地揭示出内容要和情感变化,还有助于演唱者在演绎歌曲的过程中将作品变化的情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使观众不会感到絮烦,从而实现唱山则情满于山,歌海则意溢于海,给人以强烈感染力和鼓舞力的艺术境界。
结语
在声乐学习中,所有的学习与演唱都需要实践者本身对声音及演唱中各个要素的分辨思维能力,把复杂的问题及产生的现象进行透彻的分析,将会使自己对歌唱的认识有一个清晰的判断,理性地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声乐学习与实践减少盲目性,从而达到歌唱中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孜孜.声乐学习中的正确思维方式探析[J].中国音乐.2009(02)
[2]傅国庆.歌唱活动中的思维方法[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