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局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俄战争是一场彻底改变远东政治格局的大战,对于日、俄、中三国影响十分深远。日俄战争背后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各方斗争不止。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哨战,反映出帝国主义列强间的惨烈斗争。
  [关键词]日俄战争;全局眼光;国际关系
  以全局眼光全面地分析问题相当重要。只有将历史事件发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结合起来,并以“当时人对历史的意见”[1]进行考虑,全方位、辩证地看历史问题,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日俄战争对世界政治格局有着很大影响,其背后的大国角力错综复杂。看日俄战争必须结合当时的国际关系、世界格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因此,弄清楚日俄战争爆发的内外部因素有利于我们全面地看待这场战争。
  一、内部因素
  (一)从俄国内部分析日俄战争
  1.俄国军官力压官僚推动俄国参战
  俄国官僚和军官的斗争愈演愈烈。军官们热切希望像普鲁士的军人学习,掌控国家机器。在必须获得满洲和朝鲜这一基本立场上军人和官僚取得了一致。财政大臣维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看到俄罗斯在外交上困难重重,建议不要轻易发动对日战争,而应作出某些让步,同时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和战争准备,待西伯利亚大铁路贝尔加湖段通车,运输能力提高,旅顺及其外围要塞竣工,再伺机决战。内务大臣维亚切斯拉夫·普列维、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等军事领袖认为若此时不对日本采取强硬措施,待日后日本强大起来便为时已晚。此时的俄国,来自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蔚然成风”。沙皇多次的扩军行动导致军官势力膨胀,尚武的宣传也遍布大街小巷。军官们的主张得到了俄国上流社会的普遍支持,在朝臣中也颇有影响力,特别是得到了一批手握军权的亲王的认可。俄国蒙受俄土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已有30余年仍未得到洗刷,面对日本的挑衅,贵族和军官们非常希望通过战争解决问题。
  在激烈的辩论后,军官们的主张得到了沙皇的认可。虽然沙皇清醒地认识到俄国需要时间来充实自己的陆海军实力和修造尚未完工的西伯利亚铁路、旅顺要塞等设施。但是受普鲁士军国主义影响很深的沙皇认为对日本的让步会助长日本的野心,俄国想要获得权益只能通过战争。1903年5月,沙皇下定决心正式实行新方针并排斥了财政大臣维特的建议,开始做战争准备。
  2.阶级矛盾、发展经济的需要推动俄国参战
  俄国的工人和贫农满怀不满日夜工作着,知识分子受启蒙思想熏陶已久。暴动在圣彼得堡、莫斯科、叶卡捷琳堡等大城市愈演愈烈。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忍无可忍。民族主义、盼国家强大的思潮正在猛涨,民众认为若是沙皇政府不能为人民谋得福祉,为国家赢得霸权,那么只有建新政府。国内经济萧条,许多人食不果腹,“共产主义的幽灵”在俄国的“法力”愈发强大。沙皇急需一场完美的胜利来取得人民的支持。俄国落后的生产力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了。为了推进工业化,俄国急需煤炭、钢铁、木材、铁、锡、铜等资源;为了战争,俄国还需要能喂饱300万军队的粮食。这些东西在中国的新疆、东北和朝鲜半岛数量惊人且质量上乘。资本家们认为“我们的工业产品质量不够高,难以在西方市场上与人竞争。我们希望在东方和远东找到主顾,政府最好能在英国人之前占领和巩固远东之一巨大市场与原料宝库”。尼古拉斯二世不得不“耐心地倾听资产阶级的声音”。[2]
  (二)从日本国内及日俄矛盾分析日俄战争
  1.明治意识形态推动日本参战
  日本的意识形态经历了从“和魂洋才”“富国强兵”到“东亚共荣”“脱亚入欧”的改变。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国力充满信心。经历变革后,日本实现了她的崛起。经过甲午战争、北清战争,日本已经从当初对列强尊敬畏惧到充满自信。1880年福泽谕吉提出的“脱亚入欧”理论成为日本政府的指导思想之一。
  人们相信,大和民族是优等民族,日本必须是一流国家。1890年,政府颁布天皇教育赦语,在教育中实行武士道教育,给人民灌输军国主义思想。为天皇而死是荣耀,日本的天皇家族国家等思想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深深扎根于每个年轻人的心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明治日本成功吸收了西方的“国民”理念,“国民”取代了“臣民”,人民和国家融为一体,我为国家、国家为我的近代国家主义在日本得以形成。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日本人认为战争能为日本带来无尽的财富与荣耀。
  2.“俄国威胁论”与主战派的胜利使日本宣战
  俄国在1862年曾试图逼迫日本割让对马岛,不过在幕府的强硬态度下放弃了诉求。1895年,在俄国主导
  下的“三国干涉还辽”行动将日本到手的肥肉生生夺走,被日本视为“国耻”,俄国正式成为日本的假想敌。1903年,日本曾向俄国提出“满韩交换”的协议案,但是被俄国否决。俄国的强硬态度令日本朝野愕然。俄國甚至对38度线以南的朝鲜半岛也提出了势力要求,日本至此打消了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东北亚问题的想法,将战争提上议事日程。
  在国际社会眼中,日本仍然是不可能跟俄国角力的贫弱小国,但是日本主战派对士气高昂的皇军与日本的坚船利炮充满信心。日本政府加紧备战,编练陆军新造大陆12个师团,同时对俄国展开外交攻势。尽管沙皇政府善于玩弄外交手腕,以李鸿章签订的《日俄密约》拉住满清政府同时故意拖延谈判以争取时间,但日本政府和陆海军参谋本部决心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和俄国准备不足的致命弱点,于1904年2月6日正式与俄国断交,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
  二、外部因素
  (一)从国际关系看日俄战争
  宗泽亚先生认为日俄战争是20世纪初代表近代国家总战力要素的战争;“日俄战争也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有各同盟国关系参与的13个国家70名以上武官观战的国际化战争。”“战争具有世界多国参与的特征,是衍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模式的全球性战争”。[3]笔者认为20世纪初的世界列强因其各自的特性与共性可以分为四个集团:第一个是法国领导的欧洲大陆集团;第二个是英国和日本的日英同盟,两国在国际被孤立的现状使得他们不得不谋求联合;第三个是德国、奥匈和俄罗斯;第四个是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在德国和美国而非英国,第三与第四集团已经足以和英帝国分庭抗礼。德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所需的资源和市场都要仰仗俄国广袤的国土与数量庞大的人口,俄国落后的工业对德国同样有依赖。俄国征服远东后必将带回大量的原材料及更广阔的市场,这对于德国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二)德皇的“黄祸论”
  德国希望俄国往远东地区发展的政治及外交因素有两个:一是使俄国卷入远东的冲突,以便转移它对德奥边界的注意力,并加剧俄英矛盾,自己好从中取利;二是使俄国离开巴尔干,这是因为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会使德国处于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因此,德国极力怂恿俄国调整其欧洲政策,把重心转向东方。威廉二世在致尼古拉二世的信中反复敦促他的表兄对着“黄祸”及早提起欧洲的剑。“威廉对尼古拉保证‘我要尽力做到我的权力所能做到的一切以使欧洲保持安宁,并使俄国无后顾之忧,因而使任何人都不能妨碍你在远东的行动。’”[4]德皇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俄国未来的伟大任务无疑是开化亚洲大陆,并保卫欧洲不致受到强大的黄种人的侵犯。在这方面,我将始终尽力帮助你”。[5]
  (三)日俄战争前后其他国家的行为
  法国于1893年同沙俄签订同盟协定。沙俄获得了法国的支持,又得到德皇的口头支持,沙皇认为俄国可以放心地经略远东了。
  英美两国不希望看到沙俄坐大,同时也不希望日本独占利益,于是在东北亚问题上严守中立。俄罗斯一旦彻底控制中国满洲以及远东的良港,英美的太平洋海权面对的就不仅仅是日本一个敌手,还有比日本国力强大数倍的沙俄。
  三、战争结局
  军官的短视和内部争斗严重损耗了俄国的实力。也有人认为是指挥官昏庸无能,但实际上就是沙俄的军官们在思想上根本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还在思考着到底该跟哪一派。在战争中,俄国奉行直接路线,崇尚拿破仑时代的作战方法,缺乏变通以及迂回战术思维,思想保守。俄国数百万部队仅仅依靠西伯利亚铁路这一薄弱的补给线,这是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战争的后果是日本88,429人战死140,000人战伤,俄国32,904人战死150,000人战伤[6]。日本获得了整个满洲,这让日本整个民族错误地相信战争可以为日本带来荣耀和繁荣。经过这场战争,日本基層军官几乎死伤殆尽,戊辰战争以来积累的陆军精华所剩无几,军费消耗达19.84亿日元(国家预算的6倍);俄国精锐的波罗的海舰队覆灭,失去远东海权。
  综上所述,日俄战争的爆发绝对不是单方的挑衅或者说是简单的某一方对另一方利益的侵犯所导致的进攻与防守,而是由俄国与日本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俄国与日本的矛盾、20世纪初世界列强的外交博弈所导致的。英国在东亚的权益需要巩固,美国刚刚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基地,法国希望转移欧洲的压力,德国希望俄国能在远东牵制日本,同时让德国压力颇大的东线略微放松。从上述角度对日俄战争进行分析,才能更好理解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的斗争。
  [ 注 释 ]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3.
  [2]巴巴拉·杰拉维奇.俄国外交政策的一世纪(
  1814—1914)[M].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编译室,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207.
  [3]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124.
  [4]
  [5]B.M.赫沃斯托夫.外交史:第2卷(上)[M].北京:三联书店,1979:412.
  [6]宗泽亚.明治维新的国度[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126.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歌曲作为新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对历史与社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一课的教学研究,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探索歌曲是如何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的。  [关键词]歌曲;扮靓;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10202  新課程要求教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 要]预习是主动学习能力的积极体现。教师可以微课为手段,明确预习的目的,利用碎片化的学习内容和扩展素材,有的放矢地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设计制作和收集具有层次性的预习微课,准确高效地与课堂教学对接,优化课前预习,逐步实现通过微课提高高中生预习历史的自觉性,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微课;预习;高中历史;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
[摘 要]要解决现今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学情视角,使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从割裂状态走向相互融合。通过《故乡》一课的教学案例,从课前、课中、课后来聚焦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学情,阐述基于学情视角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循环圈的构建,旨在为语文教师提升阅读教学效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和思考。  [关键词]学情视角 阅读教学 循环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
[摘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极其重要,尤其是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文章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为例,从辩论的问题与载体、辩论的酝酿与方式和辩论的引导与延伸三个方面重点阐述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辩论;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0502  历史学科核心素
[摘要]经济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学习经济史,要联系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相关内容,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经济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一些规律,以及各个不同时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从而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经济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
[摘要]苏教版语文教材设置的专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范畴。专题虽具有多学科的整合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但专题教学更应该突出本学科的特点,要教出语文味。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扣“语文”二字,注重感悟语言,积累语感,拓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以语文学科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关键词]初中语文;专题;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
[摘 要]仅用45分钟教完篇幅较长的散文,不可能一应俱全,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遵循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果敢取舍,灵活变通,提纲挈领,长文短教。  [关键词]长文短教;散文;简明;过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801  中学语文有不少篇目篇幅较长,而学时相对较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需要对教
[摘要]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常态课中,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日常课堂中探求解决问题铁方法。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答案多样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等策略,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常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770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注重体会、理解、内化,这样的课
[摘 要]高中阶段语文课堂尤其呼吁教学有效性,希望能优化获得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认识的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而问题的设计,作为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设计主问题,巧用追问,用“隐藏”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以问促思,切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以问促思;问题设计;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 G
[摘 要]在课堂中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有利于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可以通过巧设活动、创造体验、激发情感等途径来实施“分层教学”。  [关键词]分层 活动 体验 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066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关注全体学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课堂不断渗透“分层教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