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在当代,“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之愿景,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与外交和国防等内容。笔者长期从事教育实践工作,即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论述如何从实现“中国梦”的视野出发,思考素质教育的发展导向。笔者认为,实现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国梦”关键在于坚定不移的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本质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则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精神。
[关键词]中国梦;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1.“中国梦”之诠释
2012年11月29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要把实现“中国梦”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发展目标,要把社会主义中国推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展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和信心。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梦,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要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解读“中国梦”的思想本质,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中全面解读其思想内涵。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分析,“中国梦”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领导集体共同演绎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到确立“科学发展观”理念,都是对中国梦的具体诠释,但是作为时代思想发展的结晶,“中国梦”的提出又具有新的意蕴:中国梦首先是一种社会发展愿景,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祈愿与祝福,包含着全体中国人民的追求“民族复兴”建设强大中华的历史的、社会的共同心愿;“中国梦”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历史与传统,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定位,一种激扬着民族个性、民族自尊的,建设强大中国的时代宣言;中国梦又是面对发展中的难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规划与制度构架。总之,“中国梦”是中国发展之梦,是中国坚持特色、坚守个性、坚持创新之梦。
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视角回应“中国梦”
“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不以应试为目标而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是说,目的是为了使广大青年成才,而不是层层选拔尖子。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前提是对人才的理解要正确全面。”[1]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定义会有不同的认识,从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对于人才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那种考试能力强、或者有一技之长的狭隘认识,今天的人才观,包含着对于“知识、能力与品德”的综合定位,是三要素的统一,而且在三要素中,品德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知识能力兼备、德行操守良好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
“中国梦”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对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认同和肯定。首先,就“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愿景而言,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借助于大量综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导向;第二,“中国梦”不仅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等多重含义,是多重含义的统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于知识与技能、对于学问与品行综合素质的认定,这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不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之路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其中人们社会价值观失范问题在社会发展诸种难题中尤为突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是与这些成绩相伴而行的是我国精神层面缺失的相关问题,其中,价值观的缺失就是重要问题之一。”[2]当然,导致价值观缺失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培养目标设置不科学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入手加快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3.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3]在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个性化教育基本特征是:在价值导向即培养目标方面,个性化教育主张以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化教育主张因人而异,设置动态的教学过程,强调参与,推崇个性培养。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4]个性化教育的过程就是个每个生命个体创造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与阳光等,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人们常说,创新的本质在于个性的张扬与昭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灵魂。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表明,创新尤其是综合型创新活动是复杂的心理与体力、个体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更是知识与技能、德行与生命潜能交互作用个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情意、真善美相互制约、相互激活。而素质的本质无非就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促使个体生命更好地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试论素质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邵艳军.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解构与建构.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
[3]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4]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
[关键词]中国梦;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1.“中国梦”之诠释
2012年11月29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提出要把实现“中国梦”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发展目标,要把社会主义中国推向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展现了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和信心。对于如何解读中国梦,不同的学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要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解读“中国梦”的思想本质,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中全面解读其思想内涵。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分析,“中国梦”是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领导集体共同演绎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到确立“科学发展观”理念,都是对中国梦的具体诠释,但是作为时代思想发展的结晶,“中国梦”的提出又具有新的意蕴:中国梦首先是一种社会发展愿景,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祈愿与祝福,包含着全体中国人民的追求“民族复兴”建设强大中华的历史的、社会的共同心愿;“中国梦”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处于转型时期这一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国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处理历史与传统,中国与国际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定位,一种激扬着民族个性、民族自尊的,建设强大中国的时代宣言;中国梦又是面对发展中的难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规划与制度构架。总之,“中国梦”是中国发展之梦,是中国坚持特色、坚守个性、坚持创新之梦。
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视角回应“中国梦”
“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不以应试为目标而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就是说,目的是为了使广大青年成才,而不是层层选拔尖子。所以,讨论这个问题,前提是对人才的理解要正确全面。”[1]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人才的定义会有不同的认识,从当今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看,对于人才的理解和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那种考试能力强、或者有一技之长的狭隘认识,今天的人才观,包含着对于“知识、能力与品德”的综合定位,是三要素的统一,而且在三要素中,品德与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开展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培养知识能力兼备、德行操守良好的综合性应用性人才。
“中国梦”的概念内在地包含着对于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认同和肯定。首先,就“中国梦”作为社会主义发展愿景而言,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借助于大量综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而这恰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导向;第二,“中国梦”不仅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等多重含义,是多重含义的统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于知识与技能、对于学问与品行综合素质的认定,这不仅是实现“中国梦”的条件不保障,也是实现中国梦之路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是也产生了一系列发展难题,其中人们社会价值观失范问题在社会发展诸种难题中尤为突出。“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是与这些成绩相伴而行的是我国精神层面缺失的相关问题,其中,价值观的缺失就是重要问题之一。”[2]当然,导致价值观缺失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应试教育体制下对社会主义人才观的培养目标设置不科学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从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入手加快综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必由之路。
3.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3]在我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个性化教育基本特征是:在价值导向即培养目标方面,个性化教育主张以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为根本目标,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个性化教育主张因人而异,设置动态的教学过程,强调参与,推崇个性培养。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4]个性化教育的过程就是个每个生命个体创造最适宜的土壤、水分与阳光等,在实施过程中强调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人们常说,创新的本质在于个性的张扬与昭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开展个性化教育的灵魂。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表明,创新尤其是综合型创新活动是复杂的心理与体力、个体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更是知识与技能、德行与生命潜能交互作用个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知情意、真善美相互制约、相互激活。而素质的本质无非就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这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是促使个体生命更好地向着个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朱高峰.试论素质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邵艳军.中国梦理想下的价值观解构与建构.人民论坛2013年第1期.
[3]冯建军.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科学.2004年第4期.
[4]弗罗姆.弗罗姆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