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上帝都羡慕的詹姆斯·卡梅隆,是《泰坦尼克号》、《阿凡达》两部巨制的导演,被拥趸们奉为“卡神”。时隔15年后,他的旧作《泰坦尼克号》被修复为3D版再次登陆全球影院,全球票房直逼排在第一的《阿凡达》(约28亿美元)。
的确,卡梅隆每次出手都给电影史带来一次巨变。
爱艺术,爱技术
藏青色休闲外套,深蓝色衬衣,面色红润,头发胡子全是银白,4月23日北京第二届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身高1.87米的卡梅隆就这样出现在无数闪光灯面前,蓝色眼睛没有丝毫惊异,“气场真是如传说中的雄狮般强大。”
卡梅隆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奥兰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上世纪60年代正是太空竞赛、水下探险的蓬勃时代,“只要是新奇的东西,他就会钻研,他连坐校车上下学时都在读着科幻小说。”卡梅隆的母亲雪莉回忆说。
卡梅隆从小就显示出艺术和工程两方面的才华。幼年时代,他就开始照着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作画,数学课本的背面都是他画的外星人、机器人、飞船……绘画的爱好在《泰坦尼克号》里面得到了最好诠释,Jack给Rose画的那幅佩戴“海洋之星”的裸体画就是出自卡梅隆之手。
他的动手能力之强远远超过同龄人,他曾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也曾用一艘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
“我没有上大学,但是受过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的洗礼。一个是我所看的那些电影,我从无数经典作品里学到了足够的知识;还有一个是在卡曼工作室工作的那段经历,任何人经历过那样强度的工作,都会成才的。”卡梅隆这样回顾自己的事业历程。
1977年,23岁的卡梅隆看到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东西。那一年,他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获得好莱坞制片人罗杰·卡曼赏识,为卡曼工作室1980年的影片《世纪争霸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制作特技模型。由此,他开始担任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也让“特技”成为卡梅隆电影最重要的标签。
全能技术狂
“我是世界之王!”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舞台,卡梅隆如同他电影里的角色穷小子杰克一样振臂狂呼,当时世界为之侧目,人们在惊叹这个导演的狂傲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为好莱坞贡献了一个罕有其匹的成功案例。
但之后的几年,卡梅隆却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当时,他才43岁,正是一个导演的黄金年龄。然而,他是最著名的片场暴君、最会烧钱的导演和最自我膨胀的人。好莱坞所有的制片人都不敢轻易去找他,因为谁都明白,和卡梅隆合作不是豪华的冒险,而是和一个技术狂人去战斗。
“他就喜欢做别人做不成的事,而且要掌控一切。拍摄《泰坦尼克号》的经历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制作,我每天都在做噩梦自己会被炒了,虽然这部电影真是太伟大了。”当年支持卡梅隆的20世纪福克斯主席彼得·彻宁回忆当年,至今都心有余悸。
卡梅隆团队的成员文斯·佩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好莱坞很难再找出像卡梅隆那样极致地亲力亲为的导演。“他从拍摄《终结者》就开始掌控一切,当然他是个天才,到了拍摄《阿凡达》的时候,他自己能够运作摄像机、剪辑脚本和混音,可以说除了表演之外,他能胜任剧组任何技术和艺术工作,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卡梅隆有着一般好莱坞导演无法望其项背的近乎受虐式的努力和疯狂,他自己也说:“没有人喜欢在水里拍摄电影,因为太辛苦、太困难、太危险。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小批和你一样疯狂的人,而且他们善于潜水,那么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满足。”
技术只是增值行为
“您怎样定义自己,是探险者?电影人?还是中国人叫您的‘卡神’?”
“哈哈,最后一个听起来不错。从个人角度讲,我有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电影工作者,第二个是技术提供者。” 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提问,卡梅隆说。
由于对技术创新的无限痴迷,从科幻电影入手的卡梅隆一开始便站在电影技术的最前沿。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为了更好地塑造深海生物,卡梅隆在《深渊》里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首先,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比如搭建水下摄影棚,要求演员们必须下水拍摄,《深渊》的水下特技拍摄不但为以后《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提供了实践手段,还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及《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他使用了CG(计算机生成动画)。CG的应用产生了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软表面、电脑制成的形象。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三维空间运动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泳智慧生物形象。
美国著名制片人乔恩·兰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3D《泰坦尼克号》成功的要素在于将传统的模型摄制与新开发的数字特技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电影工艺史上承上启下的划时代之作。“是卡梅隆对于立体电影摄制技术的狂热追求和潜心钻研,才能让他成为开启3D电影新纪元的一代巨匠。”
面对外界的诸多褒奖,卡梅隆本人却很清醒,“3D只是为观众提供一种更加高级的观影体验,是一种增值行为。导演作为一名故事叙述者,那些基本工作没有任何改变。”
卡梅隆:早晚有一天,我会死在试映会上
我只要向电影公司提议拍一部电影,他们就知道会花很多钱,就开始大惊小怪抱怨成本太高。但是他们还是会同意,因为市场证明电影还是会赚钱。所以,我的老板其实是观众而不是电影公司。
早晚有一天我会死在自己电影的试映会上,我会犯心脏病死掉,我清楚我的人生终点在那里。
在某些特别尖端的电影技术方面,中国做得比较少。我从来都认为技术手段是为更好地演绎故事、提升艺术效果来服务的。
没错,在电影里和生活中我一直都喜欢女强人,我母亲向来就很独立,我最中意的那些角色楷模都是非常能干的女人。
的确,卡梅隆每次出手都给电影史带来一次巨变。
爱艺术,爱技术
藏青色休闲外套,深蓝色衬衣,面色红润,头发胡子全是银白,4月23日北京第二届国际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身高1.87米的卡梅隆就这样出现在无数闪光灯面前,蓝色眼睛没有丝毫惊异,“气场真是如传说中的雄狮般强大。”
卡梅隆1954年出生于加拿大奥兰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个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上世纪60年代正是太空竞赛、水下探险的蓬勃时代,“只要是新奇的东西,他就会钻研,他连坐校车上下学时都在读着科幻小说。”卡梅隆的母亲雪莉回忆说。
卡梅隆从小就显示出艺术和工程两方面的才华。幼年时代,他就开始照着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作画,数学课本的背面都是他画的外星人、机器人、飞船……绘画的爱好在《泰坦尼克号》里面得到了最好诠释,Jack给Rose画的那幅佩戴“海洋之星”的裸体画就是出自卡梅隆之手。
他的动手能力之强远远超过同龄人,他曾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也曾用一艘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
“我没有上大学,但是受过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的洗礼。一个是我所看的那些电影,我从无数经典作品里学到了足够的知识;还有一个是在卡曼工作室工作的那段经历,任何人经历过那样强度的工作,都会成才的。”卡梅隆这样回顾自己的事业历程。
1977年,23岁的卡梅隆看到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要创造的东西。那一年,他决定将拍电影作为自己的事业。他获得好莱坞制片人罗杰·卡曼赏识,为卡曼工作室1980年的影片《世纪争霸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制作特技模型。由此,他开始担任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也让“特技”成为卡梅隆电影最重要的标签。
全能技术狂
“我是世界之王!”1998年第7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舞台,卡梅隆如同他电影里的角色穷小子杰克一样振臂狂呼,当时世界为之侧目,人们在惊叹这个导演的狂傲的时候,也不得不承认,他拍摄的《泰坦尼克号》为好莱坞贡献了一个罕有其匹的成功案例。
但之后的几年,卡梅隆却渐渐从人们视线中消失。当时,他才43岁,正是一个导演的黄金年龄。然而,他是最著名的片场暴君、最会烧钱的导演和最自我膨胀的人。好莱坞所有的制片人都不敢轻易去找他,因为谁都明白,和卡梅隆合作不是豪华的冒险,而是和一个技术狂人去战斗。
“他就喜欢做别人做不成的事,而且要掌控一切。拍摄《泰坦尼克号》的经历就是一场灾难,这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困难的制作,我每天都在做噩梦自己会被炒了,虽然这部电影真是太伟大了。”当年支持卡梅隆的20世纪福克斯主席彼得·彻宁回忆当年,至今都心有余悸。
卡梅隆团队的成员文斯·佩斯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好莱坞很难再找出像卡梅隆那样极致地亲力亲为的导演。“他从拍摄《终结者》就开始掌控一切,当然他是个天才,到了拍摄《阿凡达》的时候,他自己能够运作摄像机、剪辑脚本和混音,可以说除了表演之外,他能胜任剧组任何技术和艺术工作,并且做得非常出色。”
卡梅隆有着一般好莱坞导演无法望其项背的近乎受虐式的努力和疯狂,他自己也说:“没有人喜欢在水里拍摄电影,因为太辛苦、太困难、太危险。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小批和你一样疯狂的人,而且他们善于潜水,那么无论过程还是结果,都能给你带来深刻的满足。”
技术只是增值行为
“您怎样定义自己,是探险者?电影人?还是中国人叫您的‘卡神’?”
“哈哈,最后一个听起来不错。从个人角度讲,我有两个不同的角色。一个是电影工作者,第二个是技术提供者。” 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提问,卡梅隆说。
由于对技术创新的无限痴迷,从科幻电影入手的卡梅隆一开始便站在电影技术的最前沿。
1989年,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为了更好地塑造深海生物,卡梅隆在《深渊》里为电影特技的发展树立了新的里程碑。首先,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水下特技效果。卡梅隆在片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方法表现水下奇观,比如搭建水下摄影棚,要求演员们必须下水拍摄,《深渊》的水下特技拍摄不但为以后《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提供了实践手段,还启发了一批电影人,之后的《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以及《U—571》都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他使用了CG(计算机生成动画)。CG的应用产生了电影历史上第一个软表面、电脑制成的形象。这种技术,不但解决了利用模型难以拍摄三维空间运动生物体的困难,创造了令人信服的海底游泳智慧生物形象。
美国著名制片人乔恩·兰道告诉《中国经济周刊》,3D《泰坦尼克号》成功的要素在于将传统的模型摄制与新开发的数字特技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电影工艺史上承上启下的划时代之作。“是卡梅隆对于立体电影摄制技术的狂热追求和潜心钻研,才能让他成为开启3D电影新纪元的一代巨匠。”
面对外界的诸多褒奖,卡梅隆本人却很清醒,“3D只是为观众提供一种更加高级的观影体验,是一种增值行为。导演作为一名故事叙述者,那些基本工作没有任何改变。”
卡梅隆:早晚有一天,我会死在试映会上
我只要向电影公司提议拍一部电影,他们就知道会花很多钱,就开始大惊小怪抱怨成本太高。但是他们还是会同意,因为市场证明电影还是会赚钱。所以,我的老板其实是观众而不是电影公司。
早晚有一天我会死在自己电影的试映会上,我会犯心脏病死掉,我清楚我的人生终点在那里。
在某些特别尖端的电影技术方面,中国做得比较少。我从来都认为技术手段是为更好地演绎故事、提升艺术效果来服务的。
没错,在电影里和生活中我一直都喜欢女强人,我母亲向来就很独立,我最中意的那些角色楷模都是非常能干的女人。